古代獸醫
我國古代獸醫的出現和獸醫行業的發展,全程伴隨著古代畜牧業的發生發展史,並逐漸形成了中獸醫學理論完整的學術體係。
數千年來,它一直有效地指導著獸醫臨床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補充與發展。
中獸醫及其學術理論,從先秦時的最初積累開始,中經秦漢至宋元的不斷總結,到明清時最終形成體係,期間遺留的中獸醫學專著十分豐富,對病畜的理、法、方、藥、針以及各種病症各有闡述。此外,相畜學說也在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先秦時期的獸醫活動
我國的畜牧生產出現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當畜產品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來源時,如果畜群受到疾病的侵襲,人們必然利用已獲得的治人病的知識試治獸病。這樣就產生了原始的獸醫活動。
在先秦時期,是我國獸醫學知識的積累和初步發展的時期。獸醫
的活動最先受到人類自身醫療經驗的影響,後來出現了巫與醫並存的現象。
自從西周時專職的獸醫出現後,獸醫活動便開始向更加專業的方向發展了,進入了我國古代獸醫學的奠基階段。
我國是世界四大古醫藥起源地之一,又是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而獸醫則是兼顧二者的專門職業。隨著畜牧業的生產和發展,原始的獸醫活動成為時代所必需。
我國在很久以前就
有獸醫的活動。山東省博物館陳列有大汶口文化遺存中發掘出來的骨針,共有大小不一的6枚。這些骨針一端尖銳,一端粗圓,並無針眼,骨錐長的14厘米,短的七八厘米,形似獸醫用的圓利針。
考古專家認為,這些骨針是用家畜骨磨製成的,是畜牧生產的副產品,由此說明該時期以針刺治畜病是有根據的。
傳說黃帝時期,有馬師皇善治馬病,曾用針刺唇下及口中,並以甘草湯飲之治愈畜病。
事實上,獸醫藥物就是在人體用藥的基礎上,加上對動物的直接觀察而開始被應用的。
從《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可知,我國在古代便提出了因地製宜的醫療經驗。
如該書中指出:東方的砭石,南方的九針,北方的灸療,西方的藥物等,這些都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就地取材治療畜病。並對原始獸醫藥因地製宜、防治家畜疾病,也曾產生過影響。
夏商時期,我國進入奴隸社會。由於人們這時已經獲得了一定的自身療病經驗,所以就把治病人的經驗借鑒到醫治病畜的活動中。
這一時期,出現了巫和醫同時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被認為是通天徹地的人。戰國以前,醫被操於巫之手,醫、巫不分,巫就是醫,醫就是巫。因此,“醫”字從“巫”而作“毉”,又以“巫醫”為稱,因為巫本掌握有醫
藥知識,並常采藥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態祈福消災,為人治病。
巫之為人治療疾病,由來已久。宋代李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類書《太平禦覽·方術部二·醫一》,曾經引用記載上古帝王、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係傳承的史籍說:“巫鹹,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巫鹹是占卜的創始者,堯帝的大臣,他憑借高超的方術為舜帝治病。
遠古時期的巫醫是一個具有兩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醫藥,是比一般巫師更專門於醫藥的人物。殷周時期的巫醫治病,從殷墟甲骨文所見,在形式上看是用巫術,造成一種巫術氣氛,對患者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療身體上的病,還是借用藥物,或采取技術性治療。
巫醫的雙重性決定了其對醫藥學發展的參半功過。到後來的春秋時,巫醫正式分家,從此巫師不再承擔治病救人的職責,隻是問求鬼神,占卜吉凶。而醫生也不再求神問鬼,隻負責救死扶傷,懸壺濟世。
河北槁城商代遺址中發掘出鬱李仁、桃仁等中藥證明當時巫和醫是並存的。甲骨文中還有一些象征去勢的字,表明殷商的畜牧生產已對家畜產品作品質的改進。
商代的獸醫已利用青銅針、刀進行外科手術。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牛,鼻中隔上穿有小孔,表示已發明了穿牛鼻技術。
西周時,專職獸醫開始出現。當時,家畜去勢術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周易》中,已指明去勢的公豬性情已變得溫順。
據《周禮·夏宮》記載,朝廷每年早春即下達“執駒”,而在夏天則“頒馬攻特”,即將不作種用的公馬定期進行去勢。
《周禮》等古文獻中記載有100多種人畜通用的天然藥物及采集草藥的時期。
在西周時期,有一位畜牧獸醫名人造父。他具有高深的獸醫技術,善治馬病,留下了刺馬頸放血為馬解除暑熱的傳說。放血療法是我國中獸醫學的傳統療法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畜牧獸醫的科學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戰 國時期,已有專門診治馬病的“馬醫”。
據《列子·說符》記載,齊國有個窮人,經常在城中討飯。城中的人討厭他經常來討,沒有人再給他了。於是他到了田氏的馬廄,“從馬醫作役而假食”,就是跟著馬醫幹活而得到一些食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獸用藥物,也是在根據人用藥物進行分類。當時的人藥物分草、木、蟲、石、穀5類,並分為以五毒攻病、五味調病、五氣節病、五穀養病等治療原則。這些經驗,常常被獸醫尤其是馬醫所借鑒。
當時的馬醫在治療馬的內科病時,已經掌握了用水煎劑灌服的技術,還掌握了外科病用塗敷藥或去其壞死組織的辦法。
事實上,我國最早記有“獸醫”一詞,就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周禮》,其中記載:
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行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意思是說:獸醫的職掌是治療內外科獸病。治療內科病,采用口服湯藥,緩和病勢,節製它的行動,借以振作它的精神,然後觀察它的表現和症狀,妥善調養。治外科病,也是服藥,並且要手術割治,把膿血惡液排除,然後再用藥治,讓它休養,並注意調養。
這個記載說明,戰國時期的獸醫技術已經比較發達,不僅已經有了內科外科的區分,而且製訂了診療程序,並且重視護理。
秦漢至宋元時期獸醫的發展
秦漢至宋元,時間跨度漫長,科技進步巨大,是我國封建社會
發展的重要時期。獸醫行業在此期間有了極大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
就,在我國獸醫獸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漢至宋元時期,是中獸醫學知識不斷總結和學術體係形成及發展的時期。秦漢時“牛醫”的出現和《神農本草經》的問世,標誌著獸醫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使畜牧業有進一步發展。宋金元時期,是我國獸醫技術和學術以補充、闡釋為主的發展階段,同時開獸醫院之先河。
秦漢時期,民間不僅有專治馬病的馬醫,當時還出現了因耕牛的發展而出現專職的“牛醫”。秦代已製定畜牧獸醫法規《廄苑律》,在漢代改名《廄律》。
東漢末期出現了《神農本草經》,該書收藏藥物365種,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藥學專著。
《神農本草經》依循《黃帝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也將藥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為例,來表明其主次關係和配伍的法則。
《神農本草經》對藥物性味也有了詳盡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鹹五味是藥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濕、燥性質的不同選擇用藥。
寒病選熱藥,熱病選寒藥,濕病選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相互配伍。並參考五行生克的關係,對藥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選藥組方,配伍用藥。
《神農本草經》中有些藥指明專用於家畜。在《居延漢簡》、《流沙墜簡》以及《武威漢簡》中,均有醫治馬牛病的處方。
漢中山墓中出土了治病用的金針、銀針和鐵製的九針。《鹽鐵論》中已提到用皮革保護馬蹄。
從長沙漢墓中還發現《相馬經》。根據史書記載,漢代還出現銅製的良馬標準模型,立於京城東門外,有馬援製的銅馬模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使畜牧業有進一步的發展,為畜牧業服務的獸醫學隨之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東晉名醫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中有治六畜諸病方,對馬驢役畜的十幾種病提出了療法。從用灸熨術治馬羯、臌脹等,可知當時針灸治療的廣泛應用,當時已提出試圖用狂犬的腦組織敷咬處治狂犬病。
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一書,其中有畜牧專卷,並附一些供牧人等采用的應急療法、療方48種,應用於26種疾病。
如用掏結術治糞結,用削蹄和熱燒法治漏蹄,用無血的去勢法為羊去勢,犍牛法閹割公牛,給豬去勢以防感染破傷風症的方法,以及關於家畜大群飼養時怎樣防治疫病的發生和進行隔離措施,反映了當時的獸醫技術水平已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