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策劃“水星”計劃(1 / 3)

希特勒策劃“水星”計劃

1940年4月至6月,德國在法、比、荷的勝利,不僅將英國的勢力逐出了西歐,同時也大大地削弱了英國在東南歐的影響。東南歐諸國在現代軍備方麵都很落後,因此竭力避免與這個歐洲大陸的頭號軍事強國發生衝突。

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間的緊張關係,因德意兩國於1940年8月30日在維也納強行裁決而趨於緩和。這個裁決使羅馬尼亞損失最大。盡管如此,它卻尋求和德國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這是因為它清楚地認識到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已不複存在,德國便成了能保衛它的剩餘領土和對付蘇俄威脅的唯一強國。

希特勒準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羅馬尼亞的願望,因為希特勒對普洛耶什蒂油田感興趣,德國繼續作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賴它。

10月,漢森將軍率領的德國軍事代表團和斯派達爾將軍率領的德國空軍代表團抵達羅馬尼亞。德國也急於探究羅馬尼亞有無參加對蘇作戰的可能性。對蘇作戰已在德國的謀劃之中。

正值德國在東歐進行活動之際,西歐的對英作戰仍在激烈地進行,盡管那裏令人沮喪的局勢已使“海獅”計劃推遲執行。

東南歐在經濟上的重要性與德國自己的軍事計劃,使德國對保障東南歐的和平安全十分關切。意大利對此應該心有靈犀。尤其是它於9月13日開始進入埃及以來,現已在西迪巴臘尼陷入困境時更應如此。可是,墨索裏尼非但不在地中海全力以赴對付已無力發動有取勝希望的進攻的英國人,反而轉向希臘,並在10月28日入侵希臘。

墨索裏尼之所以如此,一是因德國在羅馬尼亞所采取的措施激怒了他;二是受其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慫恿,墨索裏尼預計入侵希臘會迅速取勝。

當時德國對意大利的行徑大為震驚,極不愉快。對軸心國各自為政的戰爭努力早有許多批評,現在再去進行事後批評,實在是多費筆墨。但是有一條似乎可以肯定:即使全然不考慮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的個性與政治上的原因,僅就軍事上的原因來說,當時也不可能將作戰的重心移向地中海,成功地轉移作戰重心的一切必要條件均不具備。

然而必須指出,有人一再勸說希特勒這樣做,尤其是海軍和陸軍的顧問們更是如此,盡管德國海軍在地中海的實力比其他任何地區都弱。

11月12日,即莫洛托夫訪問柏林的當天,希特勒簽署了元首第十八號指令。指令明顯地反映出盛行於1940年秋季那種對形勢捉摸不定的看法。這是在德國空軍對英作戰失敗,推遲執行“海獅”作戰計劃,以及巴爾幹又出人意外地爆發了一場戰爭之後。

在這項指令中,希特勒認真考慮了對其主要敵人英國發動戰爭的每一種可能性,並分析了當時的整個歐洲局勢:德法關係,說服法國參加對英作戰的可能性,西班牙與葡萄牙對執行“菲利克斯”作戰計劃的態度以及德國對意大利向埃及發動進攻所給予的援助。指令還注意到東南歐與東歐的形勢。

希特勒預見到意大利和希臘冬季作戰將會遇到重重困難,並意識到這將給英國在大陸上重新獲得立足點提供機會。於是,他指示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作好準備,“如有必要,便從保加利亞向希臘進攻,占領其愛琴海以北的領土。這樣,便可為德國空軍提供有效的作戰基地,特別是可以對付威脅羅馬尼亞油田的那些英國空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