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與五銖(2 / 3)

郡國五銖錢的出現,對於打擊私人鑄造貨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漢武帝時期後續的幣製改革中鑄造的上林三官錢,則是在桑弘羊的主持下開展的。

桑弘羊為漢武帝時大臣。自公元前120年起,終武帝之世,桑弘羊曆任大司農中丞、大司農、禦史大夫等重要職務,深得漢武帝寵信。他曾參與和主持了西漢王朝財政的多項改革,其中由他統鑄的五銖錢意義深遠。

公元前113年,為了徹底整頓貨幣,漢武帝采納了桑弘羊的意見,

決定深化貨幣改革。

當時,桑弘羊的意見主要是:

取消郡國鑄錢的權利,由朝廷指定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

尉下屬鍾官、技巧、辨銅三官分別負責鼓鑄、刻範和原料;郡國把所鑄的舊錢銷毀,把銅送至朝廷;廢除過去鑄的一切錢幣,而以上林三官鑄的五銖錢為全

國唯一通行的貨幣。

漢武帝采納了桑弘羊的意見。漢武帝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舊幣一律廢罷,並責令各郡國將

以前所鑄的錢一律銷毀,所得銅料輸給三官。新幣選料嚴格,以銅範為母範翻鑄之錢大小、式樣一致,真正做到重如其文。於是,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漢朝廷決定克服過去鑄幣權不統一,貨幣名義價值與實際重量不一致這兩大弊端,進行徹底的幣製改革。在當時,水衡都尉的屬官鍾官掌管鑄造,技巧負責刻範,辨銅負責原料供應及檢驗銅的成色。這種新幣名為“三官錢”,又稱“上林三官錢”。這種五銖錢的大小、輕重適

中,製作精細,有外廓可保護錢幣不被盜磨,利於流通和長久使用。

上林三官是漢代主持鑄造錢幣的官員,由他們所鑄規格整齊的五銖錢是錢幣學與考古學上重要的分期標誌,因而曆來為人們所重視。

上林三官五銖錢錢文嚴謹規矩,“五銖”兩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

“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銖”字“金”字旁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上林三官五銖錢錢型整齊,直徑為2.5厘米至2.55厘米,穿直徑0.97厘米,厚1.5厘米至0.2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而且深峻平整。錢的背麵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重量以3.5克至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上林三官五銖錢鑄工精細,麵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達到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範或製作極精細的泥範所造。三官錢形製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係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征。

初期的上林三官五銖錢重量超過五銖,製作之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采用銅範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準,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

上林三官五銖錢發行31年後,漢武帝去世。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等可能是識別的標誌。

上林三官五銖錢不惜工本,私人鑄造很難,無利可圖,禁令又很嚴格,所以盜鑄之風一時衰息。貨幣混亂的問題終於獲得解決,幣值得以長期保持穩定。這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第一次把鑄幣權統一收歸朝廷,沒有強大的朝廷力量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這次幣製改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將鑄幣權完全收歸朝廷的一次創舉,它使五銖錢成為質量穩定的錢幣,一直流通至隋末,700餘年間通行不廢。這與漢武帝和桑弘羊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五銖錢曆史沿革

五銖錢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到唐高祖時廢罷,流行了700多年。在此期間,先後有10多個王朝和政權,20多個帝王鑄行過五銖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形態,導致不同的貨幣流通形勢。隋文帝受周禪即位建隋後,於581年鑄行統一的標準五銖

錢,文曰“五株”。這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次鑄行五銖錢。隋五銖,史稱“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行開元通寶錢,並確立其朝廷鑄幣的法幣地位。五銖錢從此退出曆史舞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範圍減小,而且形製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複鑄行五銖錢,形製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魏五銖錢錢徑2.5厘米,重3.4克至3.5克。錢幣上的“五”字交筆彎

曲,“朱”字頭圓行,外郭寬,字畫顯得比較肥大。魏明帝時期鑄行的五銖錢,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劉備入蜀後鑄造直百五銖錢大而厚重,後來鑄逐漸減重,最輕

薄者,不足0.8克。麵文篆書“直百五銖”4個字,寄廓直讀,即價值“100枚五銖錢”。

少數直百五銖背銘篆書“為”字,以示鑄地益州犍為郡,這是方孔圓錢中最早刻記的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