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與五銖
西漢成立後,漢武帝劉徹確立了五銖錢製度,無論銅錢的實際重量大小,在名稱上依然沿用秦代“半兩”之名。漢半兩錢前後鑄行五次。因漢初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
漢武帝時期發行的五銖錢,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五銖錢在兩漢始終一統天下,直至唐高祖時罷廢,盛行了700年,從而奠定了我國圓形方孔的傳統。
五銖錢是我國古代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5000年的貨幣發展史上具有一定影響。
漢初鑄造半兩錢
半兩錢始用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稱之為“戰國半兩”。秦統一六國後,統一的貨幣仍以半兩為名,又稱之為“秦半兩”。秦滅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承秦製,貨幣製度也一如其舊。因漢代最初沿用秦代半兩,故稱為“漢半兩”。
漢初仍襲用秦的半兩錢製,但漢高祖劉邦為解決軍費開支,采取權宜之計,貨幣減重並允許私鑄,結果形似榆莢的“榆莢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已名實不符。
允許私人鑄錢,結果鑄錢者為獲得
暴利,普遍減輕錢的實際重量,往銅中摻
雜鉛鐵,使得劣幣橫行,物價飛漲。
漢初因戰爭創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秦半兩幣值過重,流通不便,不利於國民經濟恢複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於是,漢高祖劉邦下令減重鑄造漢半兩,以解決財政開支。
西漢初年鑄造的錢仍然沿用秦代叫法,稱為“半兩”。但由於錢的方孔太大,周邊像4片榆莢合成,所以當時民間稱之為“榆莢半兩”或“莢錢”。
這種錢比較標準半兩,甚至秦二世時的減重半兩錢,重量已大大減輕。即使如此,朝廷所鑄的錢仍不敷所用。於是漢高祖又允許民間自鑄莢錢,以發掘民間潛力,借助市場的力量自行增加貨幣供應量。
莢錢麵值較輕,因而流通順暢,特別適合於在特殊困難時期普遍貧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於鑄幣權下放到私人手裏,沒有形成統一嚴格的管理,導致各地所鑄貨幣形製各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再加上前朝流弊猶存,各種不同樣式、輕重的錢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從,貨幣的信用度很差。
還有一部分人借鑄幣牟利,在造幣過程中摻假,隨心所欲地偷換鑄幣原材料、任意減重、大量濫造,更加重了惡錢的泛濫,加重了百姓對貨幣的不信任感。
朝廷允許私鑄舉措僅是應急之舉,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也會助長民間盜鑄錢幣的歪風,終究不是長久的解決辦法。
果然在公元前186年,漢朝朝廷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頓混亂不堪的貨幣市場。
公元前186年,漢朝朝廷決定加重貨幣來提高幣值,由朝廷鑄八銖錢。由於與南越及匈奴作戰,軍費開支大增,又重新實行貨幣減重,行5分錢。所謂5分,就是半兩的1/5。
漢高祖末年和呂後時曾禁民私鑄錢。漢文帝改鑄四銖錢,並廢除了禁止盜鑄的法令。
如何穩定貨幣,健全錢法,是漢初朝廷所麵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課題。這一問題,在漢武帝時期經過艱難探索,最後才得以比較妥善的解決。
漢五銖錢的問世
漢武帝為了整頓財政,曾在公元前119年整頓過一次貨幣,但效果不好。因此,公元前118年就放棄了三銖錢,在桑弘羊的主持下,開始統鑄五銖錢。
漢武帝鑄五銖錢的目的在於解決奸鑄嚴重,主要是改幣式、幣文,提高成錢難度,抑私撬盜鑄,變動幣重,以求能夠合於流通的需要。事實上,五銖錢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從史書的記載看,漢代在發行了五銖錢以後,錢幣使用得更加廣泛,流通的渠道也更多了。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因其鑄行於元狩年間,又叫“元狩五銖”。
郡國五銖錢與以前諸種西漢錢幣有著明顯區別,主要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增加錢重,法重五銖。郡國五銖錢以前的三銖錢較輕,這為私人偷鑄貨幣提供了利潤空間。因此,新的郡國五銖錢重量明顯增加。
二是麵背增加周郭。當時郡國經驗證實,漢王朝認識到,三銖錢或四銖半兩錢式雖提高了成錢難度,但仍不能抑製私鑄盜鑄。因此,自郡國五銖起,開始用成錢難度更大的麵背皆有郭的特定錢式。
三是以規範的長體漢篆為幣文書體。漢景帝鑄四銖半錢時,就一改西漢傳統的隸書風格幣文為較為規整的長體漢篆。到了郡國五銖錢時,則正式采用規範化的長體漢篆“五銖”為其幣文,其文筆結構更為嚴謹,書體筆畫極其工整,字體修長挺拔,提高了刻範、澆鑄的工藝技術要求。
四是“文如其重”。漢初以來一直采用鑄行虛值貨幣的政策,漢武帝鑄行三銖錢時,就開始逐漸采納“文如其重”思想,試行足值貨幣以求維持朝廷鑄幣信用,抑製劣奸錢,便民使用。到了郡國五銖的鑄行,則宣告西漢傳統的虛值幣製結束,用“文如其重”的五銖錢,以求解除西漢貨幣的信用危機。
經過漢武帝的這次貨幣改革,新的貨幣,即郡國五銖錢上,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麵有輪無郭,背麵則輪廓具備。
郡國五銖錢的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克至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字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仿佛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發紺錢”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