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通寶錢中,尤其以元順帝至元通寶製作較精良,錢文較精美,而其他元代通寶錢,也在不同層麵上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點。這些通寶錢,豐富了我國古代的貨幣文化。
明代鑄行的通寶錢
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但明代隻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明代基本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
明代錢幣,早期與後期的文字、形製都不相同。明代初期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版別較多,錢文自成係統,存世多寡懸殊。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商業的繁榮,推動了明代鑄幣政策的改革。
明代所鑄通寶錢,主要的有大中通寶、洪武通寶、永樂通寶、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嘉靖通寶、萬曆通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
大中通寶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前稱吳王時鑄於應天府的錢幣。此錢為小平大型錢,背穿上有一“濟”字,世所珍罕。大中通寶具有相當文化價值,是“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麵文“大中通寶”楷書對讀,有光背、背記值、記地等,記地有“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凡九種。
大中通寶分5種,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而且除寶源、寶泉兩局外,朱元璋還陸續發行帶有地名的貨幣,如鄂、京、浙、廣等簡稱,鑄於銅幣背麵,因之形成了多種等級的大中銅幣係列。
大中通寶背十錢價格很平,而部分紀地錢為了昭示朱元璋的豐功偉績,隻象征性發行,傳世極少,具有極高收藏價值。
洪武通寶是明太祖於1368年命京城工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鑄行的,由工部主管鑄錢,下設寶源局。朱元璋為避諱元代的“元”字,把所鑄之錢錢文一律叫“通寶”而不叫“元寶”,而不隻是為避諱他自己的名字,以後所鑄之錢也都沒有元寶錢文。
洪武通寶分為5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折二錢重二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五錢重五錢,當十錢重一兩。同時繼鑄大中通寶錢。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時期所鑄,鑄造工藝精湛,非常工整,書法也是一絕,是我國貨幣史上最精美的錢幣之一。在明代初期,這些鑄造精細、工整的永樂通寶錢,在對外貿易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六百年前的國際貿易中的通用錢幣。
永樂通寶的銅色紫紅。錢麵永樂通寶4個字楷書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其文字筆畫清秀,有宋錢的風韻,製作精湛,整齊劃一。存世所見幾乎全部為小平錢,光背無文,錢的直徑2.5厘米,重4克左右。
永樂通寶小平錢傳世比較多,價格不高。
永樂通寶錢中還有一種折三青銅大錢,背三錢,其錢的直徑達至
3.4厘米,文字清晰,形態古樸。其研究收藏價值是非常高的。
宣德通寶是明宣宗朱瞻基時所鑄,錢製沿永樂成規,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製作上稍遜於永樂通寶,書法一般,版別較少。
自明宣宗以後,至明孝宗朱祐樘時,近70年未再鑄錢。明孝宗時寶鈔信用動搖,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現了以物易物的情況。10貫寶紗換不到3文錢,明代朝廷認為再不發行銅錢,就將無法挽
回寶紗信用,而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鑄商販賺取,便下詔命兩京及全國13省重新開爐鑄錢。弘治通寶就是在此時鑄行的。
弘治通寶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此錢版本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異。弘治通寶曾由原重一錢增加到一錢二分。
弘治錢製作書法都較一般,而且鑄量也不多,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額,因為改錢重鑄新錢之時孝宗已死,明武宗朱厚照繼位,改元正德,此錢即停鑄。
嘉靖通寶是明世宗朱厚熜時所鑄,為光背小平錢,真書直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在鑄行方麵,朝廷先下詔命令兩京寶源局開鑄此錢,並令工部按照永樂、宣德時鑄錢標準在其他4省開鑄,鑄量比永樂、宣德時略有增加。
嘉靖通寶初定每文錢重1.2錢,千錢重7.8斤。至1584年時,改為每錢重1.25錢,千錢重8斤。此外嘉靖通寶錢開始采用黃銅鑄錢,同時為防止私鑄,還提高了鑄錢工藝,鑄造出火漆、鏇邊、金背等錢。
火漆就是二次熔煉。旋邊就是用旋車銼磨邊緣,金背是指經四火熔煉之黃銅,俗稱“四火黃銅”。
嘉靖通寶錢大都為小平錢,僅在1564年時,令工部寶源局仿洪武錢五等式鑄小平、折二,當三,當十大錢,於錢背穿右側鑄:“二錢、三錢、五錢及一兩”,一兩錢穿上再加鑄“字十”。
此套錢為記重錢,各隻鑄3萬,而且並未流通,隻為充實內庫。因為並未流通,因此傳世也少。明世宗所出的錢比前代各錢要精美。
隆慶通寶是明穆宗朱載垕時鑄行的。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隆慶通寶錢製每文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鑄錢比嘉靖時減少,當年兩京鑄錢僅2萬貫,隻及嘉靖時兩京鑄額的一半。
明代前期的這一階段,因大力奉行寶鈔政策,對銅錢控製嚴格,三番兩次停鑄、禁用,即使開禁也有限製,要不就收入內庫,充作庫存。
所以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民間私鑄猖獗,可民間又因銅材缺乏,就用古錢,但古錢也有限,於是就私鑄古錢,以作流通,這是因為私鑄本朝錢幣刑罰很重;二是促使白銀使用普遍化,明時把銀鑄成馬鞍形,名日“元寶”,也有其他形狀,稱“銀錠”。
鑄錢量上升是在明神宗朱翊鈞時期,這是明代鑄錢的轉折,也是明代的轉折。此時所鑄的萬曆通寶,版本較多,萬曆小平錢為真書直讀,大多背無文,少數背鑄有文字或星月紋,但都較罕見。
萬曆通寶錢有折二錢,也為真書直讀,狹郭,雙點通,錢徑為2.8厘米。萬曆通寶錢由兩京及全國各省為鑄行,兩京鑄金背、火漆,其他各地隻許鑄鏇邊。
1592年開始,開支遞增,因此戶部、工部等機構都新開錢爐鑄錢。由於鑄量明顯增加,而銅材又缺乏,銅價上漲,許多臨時官爐無利可圖,開爐不久即關門大吉。
工人們無以為生,便自行私鑄,當時私錢名稱很多,像歪脖、尖腳、胖頭等,流傳很廣,至崇禎時仍存,現存的也有。
泰昌通寶是明光宗朱常洛時所鑄,是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厘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厘米至2.4厘米的小錢。
明熹宗朱由校鑄泰昌通寶錢隻一年,第二年便開鑄天啟通寶。並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
天啟通寶開始鑄造時,為小平錢,後來開鑄當十錢。錢重原定1.3錢,千錢重8.8斤,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0.7錢,千錢僅重4.8斤,含銅量不足30%。
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
背記事為“奉旨”兩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他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廓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
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都比較少見。
崇禎通寶是明思宗朱由檢時所鑄。錢文真書,通寶的“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等。小平錢徑一般2.45厘米,重3克;當二錢徑一般2.7厘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厘米,重6.2克,南都錢較輕。
崇禎通寶錢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的第一個鑄幣高峰,而其版別之複雜、品類之繁多,尤以其繁縟的背文、含義,至今有的都難以辨識。
其間的輕重沒有什麼規律。錢文“崇禎通寶”4個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禎”。
總之,明代所鑄通寶錢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後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
清代鑄行的通寶錢
清政府沿襲前代遺留下來的貨幣製度,即白銀和銅錢兩種貨幣同時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這兩種貨幣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範圍,一般情況下,國家財政收入、官員俸祿、兵餉、商人大筆交易多使用白銀,而民
間零星交易則使用銅錢。
清代貨幣中的特點是,各地使用的貨幣並不統一,尤其是各省鑄造的銅錢,隻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對貨幣調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且在同一時期內,各地又有不同。
清代鑄幣分兩大類,一類是朝廷造幣廠鑄造的;另一類是地方造幣廠鑄造的。
清代統一中國後,開始重新製訂貨幣政策。在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代的錢幣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他古錢,獨行清錢。其中主要的通寶錢有順治通寶、康熙通寶和嘉慶通寶。
清代初期,朝廷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治通寶。
順治年間對製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70%,白鉛30%,為合金,稱之為“黃銅”,1000銅錢稱為一串,年鑄12000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順治錢製形式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5種,也就是在錢幣界享有盛譽的“順治五式”,分別是:
一是仿明代錢式,麵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采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二是仿會昌開元錢製,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泉兩局所鑄。其他有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江、薊、廣、陝、雲等。錢重1.2錢。
1651年的錢重改為1.25錢。清代初期製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三是權錢,也叫一厘式錢,即在背麵除有局名外,穿左邊鑄有“一厘”兩字,比前一種少了“延、西、荊、襄、雲、五局”,“一厘”是指權銀,一文銅錢折銀一厘,1000文銅錢值銀一兩,此錢從1654年時鑄行,至1660年停鑄。各局所鑄不盡相同,大小輕重有變化。
四是滿文錢,麵文為“順治
通寶”的漢文,背文則用新滿文,穿左右滿文為“寶泉”或寶源,規定每錢重1.2錢,1657年因停外省鑄錢,因此僅在北京鑄行。
五是滿漢文錢,麵文“順治通寶”漢文,背文紀局名改為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
1660年,戶部商議決定重開各省錢局,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製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他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12局: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陝。這種錢式製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順治通寶每文重一錢。寶泉局鑄錢供全國經費使用。寶源局鼓鑄之錢,要按卯報呈工部,交節慎庫驗收,然後作為工部所管各項工程經費發放。
康熙通寶是清康熙帝玄燁時所鑄。康熙朝自鑄的貨幣有兩種,與順治錢的第四式和第五式相同。康熙帝在位61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而且鑄量極大,存世非常豐富。
1662年,清代朝廷下令停鑄上代順治通寶錢,而改鑄康熙通寶錢,並規定以後凡是嗣位改元,所鑄錢製皆如此例。
縱觀康熙一朝,在全國共開設鑄錢局24處。由於受當時冶鑄工本和錢幣私鑄等問題的影響,每一文康熙錢曾分別重1.4錢、一錢、七分,這樣一來便產生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大、中、小3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
康熙錢的背文除工部、戶部所設的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均為文外,其他外地各錢局鼓鑄的通寶錢,其背文左為滿文紀地,右為相應的漢字紀地。後來還出現了“鞏”字,又有人說還有“密”、“川”、“貴”、“西”等錢局的康熙錢。
康熙通寶還有俗稱的羅漢錢,相傳是年羹堯熔黃金羅漢所鑄,色澤呈金黃色,康熙的“熙”字較通俗寫法少一豎。其中有背大清及龍鳳紋飾的宮錢,為收藏家所鍾愛。當時,另外有福建寶福局於康熙60歲大壽時起鑄有背穿幹支的賀壽錢,每年一品,直至1722年康熙帝晏駕,
一共10年,共鑄造了10品,現在存在於世上的十分罕見。嘉慶通寶是清仁宗顒琰在嘉慶年間所鑄。錢徑2.2厘米至
2.6厘米,重2克至4克。錢麵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個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如:桂、福、壽、康、寧等。
錢幣上的吉語背文如:“天子萬年”、“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日日生財”、“嘉慶萬歲”、“唯和唯一”、“如賣三倍”、“四方來賀”、“五世同堂”等多達20種,為曆代鑄幣所僅見。
清代貨幣、紙鈔、銅幣並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金、銀幣更多。洋務運動也影響到鑄幣業,兩廣總督張之洞曾於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器,並在廣東錢局首鑄機製銀元和銅元。
其後,各省紛紛仿效,購製國外機械鑄造銀、銅元。包括廣東錢局在內,許多造幣機均訂購自著名的英國倫敦伯明翰造幣有限公司。英國大工業的介入,使銀幣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清代末期機製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製貨幣的重大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2000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