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行通寶錢(2 / 3)

天策府寶錢製作皆精,天策府寶大如當十,厚肉,字文明坦,楷書。前人認定其錢為馬殷開天策府時所鑄的紀念幣。

有學者認為天策府寶銅錢兼有紀念幣和硬通貨的兩種功能。硬通貨是指它不同於一般貨幣,而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楚境內外貿易等,作為一種支付手段。

《十國紀年》記載:“馬殷鑄鉛鐵錢,行於城中,城外特用銅錢。”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內境外,銅錢則非天策府寶莫屬,“特用”兩個字具體地點明了該項錢硬通貨的性質。

宋遼金西夏通寶錢

北宋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製瓷業、航海業、造船業均有重大發展。

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了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兩宋鑄錢多而複雜,除少數外,每個帝王的每個年號差不多都鑄錢,而且鑄幾種錢,如天讚通寶,天顯通寶,會同通寶,天祿通寶。

在遼金西夏的通寶錢中,以金錢最為精美,但金國所鑄通寶錢種類不多。遼錢製作均較粗糙,錢背常常錯範,文字湮沒。西夏錢幣製度深受北宋影響,都是年號錢。

宋代開國之初,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每年鑄幣達到了80萬貫,所鑄造貨幣仍然是通寶錢。宋代的鑄幣比唐代要複雜,比如幣材,有銅、鐵、金、銀,可是銅錢

和鐵錢各有各的流通區域,金錢、銀錢多當做禮品和紀念之用。

宋代通寶也分平錢、折二、折三、折五和當十、當百等好幾種。所謂折二,就是一錢當二錢用,以此類推。看起來好像繁瑣一些,實際使用時就像現代的紙幣和鋁輔幣一樣,多種麵值還更方便些。

年號錢在宋代最為流行。兩宋300多年,10多個皇帝有50多個年號。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學開元通寶的樣鑄造宋元通寶外,後來的宋代皇帝都鑄過年號錢,總計有40多種。

年號隻是表明造幣的年代,至於錢的大小和輕重,變化不大,也不妨礙流通。錢文的書法,篆、隸、草、楷、行書都有。最早這樣做的是宋太宗趙光義,他用草書、楷書和行書3種字體各書寫了“淳化元寶”幾個字,以後就形成風氣。

相傳蘇東坡寫過元豐、元祐錢文。宋徽宗趙佶用獨創的瘦金體寫了“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等。楷書、行書比篆書、隸書更加能夠運灑發揮。宋代錢幣上的書法,在藝術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代曾鑄造大量的金銀錢,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使用金銀錢最多的朝代。不但宮廷中多,民間也多。北宋末年,金人攻入汴京時,在宮中發現不少金銀錢。

宮廷中的金銀錢主要用來賞賜親王、大臣等。當時,有帝王死了,就用來殉葬。

有一種金銀錢叫“招納信寶”,是當時大將劉光世所鑄。他在對金作戰中,知道在金人軍營中的漢人很想家,就專鑄這種信寶,叫俘虜把它帶回去,分送給那些人,作為通行證或招降證一類的東西,拿了它就可通行回來。

北宋由於和遼、金、西夏作戰,歲輸繁重,曾引起貨幣幾次大貶值。宰相蔡京鑄了一種一枚當10枚用的大錢,可是大錢的實際重量還不到3枚小錢,而麵額卻大了許多。這種做法在民間遭到了反對。命令下來後,市區的商鋪店號幹脆關門停業等於罷市。

遼代物價甚低,貨幣使用量不多。遼世宗耶律阮時,上京還處在交易無錢而用布的狀態。各地都用不同貨幣,如聖宗以前所鑄的遼錢極少,遼聖宗耶律隆緒之後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幣中,所占數量仍甚少,不及2%。主要的是宋錢,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

在對外交易方麵,遼主要與宋和西夏等通過邊境上進行互補性的交易。遼錢一般實行五等錢製,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遼代的通寶錢主要有天讚通寶、天顯通寶、保寧通寶、重熙通寶和清寧通寶。

天讚通寶現存一枚在上海博物館,錢重3.5克,文字清晰,品相極佳,為遼錢中難得一見的珍品。其中“通”字“之”部不帶點捺,向上撩揚,有行草書的意味,錢幣界稱之為“虎尾通”。

“天顯通寶”4個字隸書,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約2.7克。此錢製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樸可愛。

應曆通寶錢文粗糙,製式為小平,徑2.35厘米,現存世僅有數枚。“應曆通寶”4個字楷、隸相雜,文字樸茂,單點通。

其中“曆”字省略廠部的左筆,借用內穿右廓,與“天祿通寶”的書法特征如出一轍,明顯見遼錢風韻。被列為“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保寧通寶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書體隸,渾厚樸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代錢風,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重熙通寶”4個字隸書,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2.7克至3.4克。重熙錢傳世稍豐,而且不斷有小批量出土,已見版式較多,錢文

有大字、小字之別。重熙通寶的鑄行是遼錢史上一座分水嶺:重熙前出錢甚少,此後遼錢便逐代豐富起來。

“清寧通寶”為楷書,唯“寶”字尚留隸韻,光背無文。此錢有大樣小樣之分,大樣筆畫質樸,小樣4個字清奇,“寧”字寶蓋下從“下”而不從“心”,“通”字“甬”頭為“丷”,製作也較粗疏。徑2.2厘米至2.4厘米,重2.7克至3.4克。此錢傳世較多,曆年均有出土。

金代早期使用舊有的宋、遼錢幣,直至金、宋間第二次議和後,戰爭暫告結束,才發行自己的貨幣。

金鑄行銅錢始於金海陵王完顏亮時,鑄行正隆通寶小平錢,其中有一種俗稱“五筆”正隆元寶錢較少見,錢徑2.5厘米,重6.7克。

金代大定通寶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幣值,小平錢除光背外,另有背“申”、“酉”字紀年,版別較多;折二大定通寶錢較少見,錢徑

2.8厘米,重9克。

金代泰和通寶真書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共4等幣值,均罕見。此間還鑄行泰和重寶折三、折十篆書錢,折三錢直徑3.1厘米,重8.4克,折十錢直徑4.5厘米,重16.1克。

金代還有崇慶通寶和崇慶元寶錢,通寶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幣值,錢文真書。元寶錢僅見折五一種,篆書,錢徑3.5厘米,重11克。後又鑄至寧元寶錢,實物僅見折五錢,一種幣值,真書,錢徑3.4厘米,重11克。

金代貞祐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共3種幣值。其中有鐵錢極罕見,錢徑3.5厘米,重11.4克。在金代滅掉北宋以後,曾扶植一個大齊國,建都大名府,後遷汴梁,皇帝是劉豫,年號阜昌。

在此期間鑄行阜昌元寶小平錢,直徑2.7厘米,重4.5克;阜昌通寶折二錢,直徑2.85厘米,重7.3克;阜昌重寶折三錢,直徑3.3厘米,重9.2克。均為篆書。大齊國在金代羽翼下雖僅存7年,但所鑄錢幣卻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錢精整。

西夏貨幣銅、鐵錢並行,除用曆代舊錢及北宋錢外,並鑄有西夏年號的“寶錢”和“元寶錢”,重量與北宋錢略同。但鑄造數量很少,流通中多為北宋錢。初鑄的西夏錢的錢名用西夏文

字,以後接受漢族文化,錢名以西夏文與漢文並用。

西夏仁宗李仁孝時,為西夏經濟、文化鼎盛時期,故在西夏諸錢中,所鑄通寶既有西夏文字又鑄漢字,並且銅、鐵錢都有。有天盛元寶、乾祐寶錢和乾祐元寶。

天盛元寶堪稱鑄量最豐、製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寶”4個字為秀麗楷書,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3.7克左右。此錢傳世及出土數量甚大,不亞北宋諸錢。

乾祐寶錢鑄造工整,錢文字體精美。形製較以前幾種錢幣更加精致。當時鑄造量小,如今存世量極少,古錢珍品。乾祐元寶銅材少,鐵材多,錢文有行書、楷書,楷書有長元、短元等版別。因西夏地域缺銅而多鐵,天盛鐵錢世間所存甚多。1982年內蒙包

頭出土一批西夏鐵錢中,首見形體略小,背穿上鑄“西”字之天盛元寶。西夏崇宗李乾順重視漢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鑄幣方麵,從元德年間開始,一改過去隻鑄西夏文錢的狀況,出現了用漢文鑄造的元德通寶、元德重寶,這是西夏自鑄幣以來第一次正式鑄行的漢文流通貨幣,也是當時社會曆史背景的真實反映。

元德通寶為漢文錢,有楷、隸、行3種錢文。其直徑一般在2厘米至2.5厘米之間。隸書品也不多見,尤其楷書、行書品極其難得。上海博物館藏品真書體元德通寶小平錢,直徑2.4厘米,厚0.15厘米,光背。此錢傳世極罕。

元德重寶的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厘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元代鑄行的通寶錢

長期遊牧而又善於在馬上作戰的蒙古族,他們先是打敗了遼、西

夏和金,然後打敗趙宋皇朝,曆史再一次改朝換代。朝廷存在的方式

是更替型的,而文明的存在方式是積累的,並且能長期延續。元代鑄造的通寶錢就說明了這一點。元代鑄錢形製不統一,大小、折當、寶文、錢文結構不定,無論從數量、形製還是製作工藝上都不及兩宋,比較隨意。元代的錢幣相對來說鑄造的比較少,主要是由於元代行用紙幣和銀錠,從而使銅錢的鑄造處於從屬地位。元朝幣製的最大特點是長期、廣泛、大量地發行和流通紙幣。

元紙幣為主要貨幣,銅錢種類多數量少。鑄造的通寶錢有大朝通寶、至元通寶、至正通寶、元貞通寶、大德通寶、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延祐通寶、至治通寶、泰定通寶。除至正通寶中有幾種背文記值外,其餘錢背文無記值。

大朝通寶是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鑄”。“大朝”是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時的國號。大朝通寶

有銀、銅兩種,銅比銀少,但兩種數量都不多。銅鑄小平錢,直徑2厘米,厚0.14厘米,穿0.5厘米,錢幣上沒有錢文。

至元通寶四體文錢是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時鑄造的。至元通寶大小均有,並且部分錢幣背麵鑄有八思巴文。其四體文錢是這一時期的傑作,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元世祖忽必烈於1285年至1294年也曾鑄造過至元通寶錢,但隻有漢、蒙兩體小平至折三共六品。而元順帝所鑄造的至元通寶版式繁雜,變化無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異文及供養錢等。至元通寶四體文錢錢文有4種:麵文“至元通寶”4個字為漢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讀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為察合台文,穿左為西夏文。因此,該錢被稱為“四體文錢”。

在曆朝曆代的古錢幣中,麵文和背文多達四體的,僅此一例,別無其他,可謂“空前絕後”。至元通寶直徑4.5厘米、厚0.25厘米,重24克。保存完好者,可見老舊包漿,遍體紅鏽夾有綠鏽,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至元通寶是隨著中世紀蒙古的崛起和元帝國的建立應運而生。漢文化的強勢地位和獨特魅力以及統治漢地的實際需要使元代執政者逐漸接受並采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製。建立貨幣製度即是其中之一。

在當時,中原地區使用貨幣的曆史已達2000餘年,到兩宋時貨幣製度漸趨成熟。元帝國疆域遼闊,海陸交通發達,中外貿易往來頻

繁,江南地區的商業一度繁榮興盛。在這種經濟形勢的推動下,元朝朝廷仿效宋代幣製確立了不兌換的紙幣本位製。

有元一代,朝廷因強製發行紙幣“寶鈔”,對金屬貨幣的鑄造嚴格限製,所以銅錢數量之少可謂空前絕後。元代銅錢分為官鑄錢和供養錢兩種。供養錢是佛教信徒向寺廟布施時專門用於供奉神靈的私人鑄幣。

官鑄錢是由元朝朝廷監督鑄造的銅錢,種類較多,其中就包括至元通寶。雖然蒙古執政者多次頒布禁止使用金屬貨幣的法令,但在民間,至元通寶等銅錢仍有少量流通,為當時的商業貿易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至正通寶也是元順帝時所鑄。內外都有郭,外郭寬平,內郭略細,“至正通寶”四漢文為直讀,筆畫粗壯厚實。至正通寶種類較多,麵文“至正”的錢幣,有部分背穿上分別鑄有寅、卯、辰、巳、午5種八思巴文地支紀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和漢文紀值數字。

元貞通寶是元成宗鐵穆耳時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簡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也是元成宗時所鑄。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傳世大都為小型供養錢,直徑小於2.4厘米,文字拙劣。官鑄錢,文字規範,深峻,厚重。為不多見的元代通寶錢。

至大通寶是元武宗海山時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大元通寶也是元武宗時所鑄。有漢文及蒙古文兩種,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勻。折十蒙文的發行量比較大,較為常見。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

延祐通寶是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時鑄造。形製大多為小平錢,

大者極少見。存世不多,比較珍稀。

元仁宗另鑄有“延祐元寶”。其錢直徑為1.2厘米至2.6厘米,重1.5克至3.6克。錢麵文字“延祐元寶”4個字為不規整楷書,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光而無文。

延祐元寶有大小錢數種,製作粗陋,文字拙劣,形製的雜亂不光是在元代錢中,就是在曆代鑄幣史上也屬少見的。延祐元寶錢流於世上的很少,大多為廟宇所造供養錢。

至治通寶是元英宗碩德八剌時鑄造。元英宗另鑄有“至治元寶”錢。存世也頗少。至今發現的這類年號小錢基本上都是一些供養錢。供養錢大多銅色金黃,文字淺平,筆畫圓渾。

泰定通寶是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時鑄行的漢文小錢。鑄文楷書直讀,有大、小兩種,大錢鑄製精工,邊廓完整,麵文清晰。光背無文。另有“泰定元寶”存世。這兩種錢幣鑄量皆不大,存世量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