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家治理中的德與法(1 / 1)

國家治理中的德與法

特別策劃

道德是人們內心衡量是非善惡的準則,內在製約和自覺引導人們向善去惡。道德不僅存在於私人生活領域,也存在於人們的工作和公共生活中,因此有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之分。與法律相比,道德具有自律性,強調個人的主動選擇,而法律則具有他律性和強製性。道德在價值理性和社會信仰等不同領域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因此,曆來執政者都非常重視對社會道德的建設和引導。與此同時,執政者自身的道德素養也為各界所看重,而用以維係社會道德水平的機構和體係,則成了政治體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統治者應該是融智慧、正義和善等美德於一身的哲學王。在傳統的東方哲學中,聖王明君是天下一統的必要條件,而“美教化、移風俗”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現代西方政治學家主張:道德和諧、互利互惠以及能夠包容並反映道德和諧和互利互惠性原則的政治機構分別是維係政治共同體的三個要素。而在當前中國,“徒法不足以自行”,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性,已經成為朝野共識。

道德教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政治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儒學積澱,而儒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規定社會交往中的人倫道德。“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新中國成立之後,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宣傳,政府在道德建設和引導方麵的投入不可謂不大。三好學生、五講四美三熱愛、各種道德模範的宣傳等等,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盡管如此重視和投入,善良風俗卻並沒有得以鞏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邁入轉型社會,各種社會問題凸顯,道德腐化與官員腐敗並存。官方道德宣教也因其浮誇、泛化,遭到嘲諷、抵觸。道德淪喪、誠信缺失,導致人人自危、焦慮蔓延。人們都追求高尚,卻離高尚越來越遙遠。道德危機成為對諸多道德宣傳、思想教育的有力諷刺。宣揚美德,崇尚文明,錯了嗎?顯然不是。問題是,人們不敢信了。我們的道德宣傳和思想教育偏離了方向,用錯了方法嗎?如果是的話,錯在哪裏?

“徒法不足以自行”,前一句是“徒善不足以為政”。依法治國也好,以德治國也好,都要立足現實,講求方法。立法有立法的科學,立德有立德的藝術。所以,把握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內涵,理解道德在社會建設中的價值、功能與定位,認清傳統道德教化的局限,改革當下官方道德宣教體係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自上而下提升道德修養,做好表率,有利於深入推進以德治國。本期策劃邀請的專家也將從以上幾方麵對國家治理中的德,以及德與法的關係做出係統論述,以期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理論和實踐都引向深入。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