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光前……橡膠王國的誕生(3 / 3)

李光前雖然在商業界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進軍金融業。他先是投資與人合辦華商銀行。

1933年,華商銀行又與華僑銀行、彙豐銀行合並,以華僑銀行命名。合並後的華僑銀行是新加坡4家華資創辦的銀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該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後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經驗帶入了金融界,憑著敏銳的眼光和精明的頭腦,在他的主持下,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先後在新加坡設立了20多家分行,東京、大阪、馬來西亞、香港、上海等地也設有分行。華僑銀行成為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成為李氏集團最重要的企業。

新加坡華僑銀行如今更是國內銀行業的龍頭,在新加坡設有25家分行,在馬來西亞設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戰時,李光前已經是海內外著名的華人實業家和金融家。

二戰結束後,李光前的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日本鐵蹄下的新加坡幾乎是一片廢墟,尤其是華僑的事業更是損失嚴重,從美國回來的李光前看到這一切,特別的難過,立即著手進行南益橡膠企業的恢複與重建,使之適應戰後市場的巨大需求;與此同時,他也竭盡全力協助當地恢複經濟,為重建戰後新加坡做出了貢獻。

戰後的市場,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補。李光前不斷地挖掘潛在的市場,兼並、創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膠園總麵積已達1.85萬畝,南益橡膠有限公司附屬機構多達35家。除橡膠企業外,他還先後經營了黃梨廠、油廠、彩色印刷廠、火具廠、木材廠、南益餅幹廠、南益種植、南益聯合橡膠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華僑銀行與東方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可以說是聲名遐邇的大富豪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財。

用心辦教育

陳嘉庚對於李光前而言是此生最大的良師益友,在陳嘉庚先生身邊工作的10年,李光前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陳先生崇高的愛國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為華僑抗日運動奔波勞累;關注家鄉和當地文化教育狀況,投資社會福利事業。

同時,李光前還想到了自己年少時之所以能夠有受教育的機會,也是因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學之路走得如此艱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麵的一代人了。李光前決心把賺來的金錢用來支持教育,興辦文化事業。

1934年,他接任別人擔任南洋中學的董事長,負責學校每年的經費、建築費等,修建校舍,新建國專圖書館。同時,他還兼任著南益學校、道南學校、導僑學校、光華學校、僑南學校等9所中學和十幾家會館的董事,他這樣做不是為了名利,隻要能夠幫忙教育,他從來在所不辭。

抗日戰爭時期,李光前在故鄉南安梅山創辦“國專小學”。

1943年,又創辦“國光中學”。

1952年,他為家鄉捐資數百萬元,用於擴建梅山學村。除了恢複他於1939年創建的國專小學外,又擴建國光幼兒園、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和國專影劇院。梅山學村由此一躍成為名聞中外的學村,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建築麵積達5萬多平方米,各種福利設施齊全。讓他特別感到欣慰的是,國專中學和國專小學先後成為福建省重點學校,國專醫院也已成為福建晉江地區著名的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