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 稻作曆史及栽培技術(1 / 2)

古代栽培 稻作曆史及栽培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野生稻馴化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都有十分悠久的曆史。我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種植有了提高,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逐漸得到推廣。

明清時期,南方已經可以種植雙季稻、三季稻。在長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我國古代稻作技術。

我國水稻栽培曆史悠久。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我國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穀或莖葉的遺存。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曆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曆史遺跡,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遊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

新石器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穀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

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等。

我國水稻原產南方,大米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 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後,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

關於水稻的品種,在文字記錄較早的《管子·地員》篇中,記錄了10個水稻品種的名稱和它們適宜種植的土壤條件。以後曆代農書以至一些詩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種的記述。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在稻田種類、耕作時間、播種和育秧、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元代農學家王禎的《農書》中將田地分為9類:井田、區田、圃田、圍田、櫃田、架田、梯田、塗田和沙田。同水稻種植有關的是圍田、櫃田、架田、梯田、塗田和沙田這6類。

太湖地區的圍田,約起源於春秋,戰國至秦漸有發展,至漢時進一步拓展。早期的圍墾,因水麵大,下遊泄水通暢,糧食增產顯著。

為了解決洪澇問題,古人將圍田與開挖塘浦同時並舉,從而逐漸形成了橫塘縱浦之閭,圍圩棋布的塘浦圩田係統。

架田又名葑田,是在沼澤中用木樁作架,挑選菰根等水草與泥土摻和,攤鋪在架上,種植稻穀。這樣種植的作物漂浮在水麵,隨水高下,不致淹沒。宋元時,江南、淮東和兩廣就有這種架田。

古人為了擴大耕地,向山區要田就是梯田,向水麵要田就是圍田。如四川湖南等省的“塝田”,粵北和贛東的“排田”。還有古書所稱的“口田”、“雷鳴田”、“山田”、“岩田”等。

關於水稻的耕作製度,水稻原產一般一年隻能種植一季。自從有了早稻品種,種植範圍就漸向夏季日照較長的黃河流域推進,而在南方當地,就可一年種植兩季以至三季。比如明代出現的三季稻就是。

從宋代至清代,雙季間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的主要耕作製度;雙季連作稻的比重很小。太湖流域從唐宋開始在晚稻田種冬 麥,持續至今。

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製度,是我國稻區複種指數增加、糧食持續增產,而土壤肥力始終不衰的原因。

原始稻作分化出旱稻和水稻以後,水稻最初是直播。南北都一樣。至於育秧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則原因不同。北方的育秧移栽,出於減輕草害,南方的育秧移栽雖然同樣有減輕草害的作用,卻與複種製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多熟

製發展後,移栽是解決季節矛盾的有效措施。

水稻的灌溉用水最初是利用天然的河流,通過開挖大小溝渠、坡塘蓄水、用堤防止外水侵入等措施,開辟成可種稻的稻田,已經是相當完善的農田水利工程。比如典型的是都江堰,已經使用了兩千多年,是四川糧倉的基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