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 小麥種植的推廣(3 / 3)

高粱名稱多,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它在古代的種植範圍是比較廣泛的。在高粱種植過程中,古代勞動人民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在高粱輪作茬口的搭配上,清代祁寯藻《馬首農言》說,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種之。清代農工商部編的《棉業圖說》指出,在種棉之地先種高粱及蠶豆,次年再行種棉,棉花與高粱輪作,不僅能使棉花佳美豐收,又能以收獲的高粱供農夫牲畜之需用。

《棉業圖說》還對棉花與高粱輪作作了規劃:凡種棉者,宜將田

地劃分甲乙兩區,第一年以甲種棉,以乙種高粱、蠶豆。次年則以乙種棉,以甲種高粱、蠶豆。逐年輪流。可見高粱的最好前茬是豆類,而高粱是禾本植物,其須根僅吸地麵之肥,因此是棉的理想前茬作物。

古代高粱在北方種的比較多,在南方為備荒也種植高粱,不過高粱一般不能在桑間種植。《農桑輯要》認為,桑間種植高粱,兩者梢葉叢雜,就會導致都長不好。

高粱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有較強的抗逆性,抗旱、抗澇、耐鹽堿、耐瘠薄、耐高溫和寒冷等,無論在鬆散的沙壤土上還是在黏重的土壤上均可栽培。不過栽種高粱的土壤不宜過濕。

清代張宗法的《三農紀》和清代王汲的《事物會原》等許多農書,都認為高粱不宜種在地勢低窪的地方。清代何剛德《撫郡農產考略》說:“宜

肥地,堅地,平原,曠野俱可種。”

總之在土壤選擇上,以種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最為適宜。並應根據不同種類高粱的特性,選用相宜的田土,遵循“擇地得宜”原則。

在耕種時間上,高粱的種植要因地製宜,不同高粱品種有不同的播種時令。清代郭雲升所撰《救荒簡易書》對此作了詳細記載:“黑子高粱二月種”,“白子高粱三月種”,“快高粱三月種”,“凍高粱十月種”。

此外,清代農書還記載了當時比較普遍的高粱播種方式,如“耬種”、“點種”、“穴種”等。強調在播種過程中稀疏得當,適當密植。這些記載,說明到了清代,我國高粱播種技術已經日臻成熟,對後世高粱種植也有指導意義。

在高粱的施肥、田間管理與收獲儲存方麵,古人也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高粱對肥料的反應非常敏銳,且吸肥力很強,因此施肥可以顯著提高其產量。清代楊鞏《中外農學合編》記載:

蜀黍消耗地力,略似玉蜀黍。不可連栽,肥料必須多施尤。

清代丁宜曾《農圃便覽》也說:“以糞多為上,踏實,風不侵,則苗旺”,肥料不足則會“雉尾短,粒亦細小”。高粱注重於基肥,因此在肥料的選用上宜用基肥。

為了使高粱在不同生育期中皆能獲得充足的養分,除施用大量的基肥外,在生育期中更須施用追肥。清代何剛德《撫郡農產考略》認為,宜耘四五次,用肥五六次,每畝地需肥20餘石,但用量不宜重,“肥料追肥,則隻用稀薄糞尿”。此外,清代相關資料還詳細說明了糖高粱種植的施肥種類、用量等。

對於高粱的田間鋤草及間苗,古人認為應注意中耕除草,去弱留強。清張宗法《三農紀》論及高粱植藝時說:“苗生三四寸鋤一遍;五六寸鋤一遍;七八寸再鋤以壅根。留強者,去弱者。苗及尺餘,再耘耨,且耐旱,不畏風雨。”總之,鋤不厭多,多則去草且易熟。

因高粱幼苗頂土能力差,應多鋤破除土壤板結層;並且注重去弱留強,把良苗留,中耕時還要摘除歧枝。

對於高粱的收獲儲存,古人也有經驗。高粱生育期在一百天左右,一般以穗色判斷其是否成熟。古人對於高粱成熟的生物學特征描述,如《馬首農言》說“熟以色之紅紫為驗”。高粱成熟後應及時收獲,久留不刈會引起大量落粒損失。

為便於高粱收獲,清楊鞏《中外農學合編》提出:“成熟之前,宜四五莖一束,可免倒仆”。高粱收獲時,因其莖高丈許,在古代收割時,成束攢起,一手攬住,一手持鐮收割,這個方法至今也在用。收獲後高粱穗子要離開地麵懸空擺放,充分晾曬幹燥,達到一定水分標準時脫粒。

收獲的高粱在古代一般經人工敲打脫粒,脫粒後的籽粒也要充分曬幹入庫。高粱儲存時切忌雨濕。

經過古代勞動人民和後來者的長期努力,高粱已經形成東北和華北主產區,成為了僅次於稻、小麥、玉米、甘薯的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