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 唐代以後的茶樹栽培(3 / 3)

我國古代的茶樹管理,是和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的水平相一致的。據《四時纂要》記載,我們現在茶園管理的諸如防除雜草、土壤耕作、間作套種和施肥等幾方麵的內容,至少在唐代便都已俱全。

當然,《四時纂要》記載的內容不免有些原始、簡單,但隨著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的提高,我國茶園管理水平,也相應地在不斷發展和

完善。

唐代茶園隻是在茶樹幼齡期間才間種其他作物,可是宋代《北苑別錄》就提到桐茶可以間作。明代茶園管理的記載更多,水平也更高,提到了茶園管理的耕作和施肥,提出了更精細的要求,而且提出茶園不僅可以間植桐樹,也可種植桂、梅、玉蘭、鬆、竹和蘭草、菊花等清芳之品。可見明代在茶園管理的各個方麵,都較唐宋有了較大的進步。

從文獻記載看,我國古代茶園管理,到明代即達到了相當精細的程度。所以,到清代隻是在除草、施肥的某些方法和間作內容上有所充實。如《時務通考》關於鋤地以後,“用幹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萊”;《撫郡農產考略》提到鋤草之後,要結合“沃肥一次”;《襄陽縣誌》中還提到了襄陽茶園還間作山芋和豆類等。

古籍中茶樹修剪的記載出現較晚,直至清代初年才見於《巨廬遊錄》和《物理小識》。《巨廬遊錄》載:“茶樹皆不過一尺,五六年後梗老無芽,則須伐去,俟其再蘖。”《物理小識》說:“樹老則燒之,其根自發。”後一種方法,比較原始,或許台刈就是從這種方法中脫胎產生的。台刈就是把樹頭全部割去,以徹底改造樹冠。

根據上述記載,說明我國茶樹的台刈技術,可能萌發於明代後期。至清代後期,又采用兩種新的茶樹修剪的方法:

一是“先以腰鐮刈去老本,令根與土平,旁穿一小阱,厚糞其根,仍複其土而鋤之,則葉易茂。”

二是“茶樹生長有五六年,每樹既高尺餘,清明後則必用鐮刈其半枝,須用草遮其餘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後,方去其草,此時全樹必俱發嫩葉。”

從文獻記載來看,茶樹修剪似乎是從台刈開始的;先有重修剪,在重修剪的基礎上,然後才派生出其他形式的修剪。

我國古代采茶,六朝以前的情況史籍中沒有留下多少記載。直至陸羽《茶經》始載:“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說明在唐代可能還隻采春茶、夏茶,不采秋茶。唐代采冬茶不是定製。

采摘秋茶,大概是從宋代開始的。北宋文學家和政治家蘇轍在《論蜀茶五害狀》中說:“園戶例收晚茶,謂之秋老黃茶。”但宋代采摘秋茶還不普遍,到明代中期以後,我國已普遍開始采摘秋茶了。

宋代除了采取唐時晴天早晨帶露水采摘等方法外,據《東溪試茶錄》、《大觀茶論》等茶書記載,還提出了采茶要用指尖或指甲速斷,不 以指揉;另外要把采下的茶葉隨即放入新汲的清水中,以防降低品質。

宋以後茶葉采摘的資料,記不勝記,因各地環境條件和製法不同,說法也不一致。總的來說,采茶貴在時間。太早味不全,遲了散神。一般以穀雨前5天最好,後5天次之,再5天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