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園藝 我國古代果樹園藝(1 / 3)

古代園藝 我國古代果樹園藝

果樹是能提供可供食用的果實、種子的多年生植物及其砧木的總稱。我國是世界果樹起源中心之一,原產的果樹種類繁多,栽培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距今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曆史。

我國古代在果樹園藝方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建立果園、培育良種、栽培技術、果樹管理,以及果實采收等方麵,經驗豐富,技術成熟。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我國古代果園出現很早,在建園時除對果園進行一些保護措施外,還注意到了各方麵的條件。

《詩經》中已有“園有桃”、“園有棘”、“折柳樊圃”、“無逾我園”等詩句。說明周代已有專門栽培果樹的“園”和專門栽培蔬菜的“圃”,在圃的周圍栽植柳樹作藩籬,推測園的周圍也可能有藩籬。

《三國誌·魏書·鄭渾傳》中明確記載了果園的四周栽植榆樹為綠籬。南北朝時,《齊民要術》中有專篇討論果園綠籬的培植,其時用作綠籬的樹種有酸棗、柳、榆等。

到了明代,用作果園綠籬的樹種很多,除以上幾種外,據《農政全書》記載,還有五加皮、金櫻子、枸杞、花椒、梔子、桑、木槿、野薔薇、構樹、枸橘、楊樹、皂莢等。

明代人們已注意到,林木可改變小氣候,《農政全書》提出在果園的西、北兩側營造竹林可以遮擋北風,從而有利於減輕園中果樹的凍害。

我國古人在建立果園時已注意到自然環境,做到適地適種。早在戰國時,人們已對土壤進行觀察與分類,《管子》中提出不同的土壤適宜栽培的果樹種類各不相同;《周禮·地官》中已注意到,地勢不同,所宜栽培的果樹種類也各異。

南北朝時,更進一步注意到合理利用土

地,《齊民要術》主張,在不宜栽培大田作物的起伏不平的山崗地可用來栽培棗樹。宋代《避暑錄話》已提到,在山坡栽培果樹,應注意坡向,並應修成梯田。

古人在建園之初還考慮灌溉條件,《農政全書》提出可於園中適當地點鑿池蓄水,即便於果樹灌溉,也可兼營養魚。鑿池所起之土,可堆於園的西、北兩邊,築成土阜,營造防護林。

在果樹栽植技術方麵,我國古代強調果樹栽植距離應該因樹種而異。例如李樹的栽植距離,在漢代《僮約》、南北朝時《齊民要術》、清代《齊民四術》等文獻中,都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總起來看是以“枝不相礙”為準。

古人已注意到,果樹中有雌雄異株的樹種,如銀杏等。宋代《瑣碎錄》指出,這類樹種,必須雌雄同種方能結實。

果樹移栽的具體操作方法,在《齊民要術》中有較全麵的論述,其後曆代典籍中也時有述及。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栽植穴要適當挖得深寬一些;二是掘取苗木應盡量多帶原 土;三是苗木放入栽植穴時,要保持原來的方向;四是苗木植入栽植穴時,要注意使根部舒展;五是覆土應使苗木的根與土壤密接,勿留空隙;六是適當修剪樹苗木,以減少蒸發;七是覆土到最上麵並保持土壤鬆軟,以減少蒸發;八是栽好後,切勿再搖動樹幹,最好立支柱扶持,以防風吹搖動樹幹。

總之,要盡量避免使苗木受傷,則可保證移栽成活。古代有“移樹無時,莫教樹知”的諺語,是對樹木移栽技術的形象概括。

果樹移栽的時間,對落葉果樹,漢代的《四民月令》說,宜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