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園藝 我國古代果樹園藝(2 / 3)

曆正月的上半月;《齊民要術》則認為,移栽最好的農曆正月,二月也可以,三月最差,總的原則是寧早勿晚,並提出可以根據當地的農候,靈活掌握移栽的適期。例如棗樹以在葉芽萌發如雞嘴伏時移栽最適合。而常綠果樹,則宜在天氣轉暖後移栽。

我國古代,在果園土壤管理、施肥、灌溉排水等方麵,創造了一定的經驗。

對於果園土壤管理,《齊民要術》對黃河中下遊栽培的多種落葉果樹的論述中反映,古代在果樹栽植後,一般不耕翻土壤,但對中耕鋤草卻相當重視。對常綠果樹也是這樣。例如《避暑錄話》便主張柑橘園中要常年耘鋤,令樹下寸草不生。

元代《農桑衣食撮要》提到,農曆正月果樹發芽前,在樹根旁深掘土,切斷主根,勿傷須根,再覆土築實,則結果肥大,稱為“騙樹”。

其後的典籍中也常有此記述,隻是“騙”或寫作“善”。方法有點像後來遼南果農在蘋果栽培中應用的“放樹窠子”。

對於果樹施肥,《齊民要術》提到,桃樹施以腐熟的糞肥,可以增進桃果的風味。宋代《橘錄》

說,橘樹在冬、夏施肥,則“葉沃而實繁”。

明清時期的典籍如《竹嶼山房雜部》、《花鏡》等對果園施肥有較全麵的論述。指出在果樹萌芽時不宜施肥,以免損傷新根;開花時不宜施肥,以免引起落花;坐果後宜施肥,以促進果實膨大;果實采收後宜施肥,以恢複樹勢;冬季應施肥,以供來年樹體發育。

古代果園施用的肥料主要為有機質肥料,如大糞、豬糞、河泥、米泔等。

對於果樹灌溉排水,古籍中這方麵的論述雖不多,內容卻比較切實。例如宋代《橘錄》中提到,幹旱則橘樹生長受礙,雨水過多則果

實開裂或風味淡薄。所以橘園應開排水溝以防雨澇,遇旱應及時澆灌,並且指出,可結合灌溉進行施肥。明代《群芳譜》則針對無花果的需水特性,提出要“置瓶其側”,進行滴灌。清代《廣東新語》提出要在果樹休眠期“通灌之,以俟其來春發

清代《水蜜桃譜》中指出,桃“喜幹惡濕”,在多雨地區栽培,需開排水溝,以利排水。

果樹的修剪整枝,雖然早在先秦文獻中已有所反映,但如何對果樹進行修剪整枝,史籍中卻很少述及。

宋代的《橘錄》中指出,應剪去過於繁盛而又不能開花結實的枝條以通風透光,以長新枝。

元代《農桑衣食撮要》在農曆正月的農事中,雖然專門列有“修諸色果木樹”一項,可是,內容僅僅是剪去低小亂枝,以免耗費養分。

明代的《農政全書》中提到,果樹宜在距離地麵六七尺卻截去主幹,令其發生側枝,使樹型低矮,以便於采收;《便民圖纂》提出葡萄要在夏季結果時修剪,使其“子得承雨露肥大”。

明清時期的文獻中概括了幾種應予剪去的枝條,即向下生長的

“瀝水條”,向裏生長的“刺身條”,並列生長的“駢枝條”,雜亂生長的“冗雜條”,細長的“風枝”,以及枯朽的枝條。古代修剪多在落葉後的休眠期進行。所用工具視枝之大小而異,小枝用刀剪,大枝用斧。切忌用手折,以免傷皮損幹。剪口應斜向

下,以免被雨水浸漬而腐爛。

對於果樹的疏花疏果與保花保果技術,《齊民要術》提出於棗樹開花時,有用木棒敲擊樹枝,以振落“狂花”的做法。認為如果不這樣做,則棗花過於繁盛,以致不能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