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實行綏靖政策(1 / 2)

英國政府實行綏靖政策

1929年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英國的經濟受到打擊。從1932年中期起,英國經濟開始緩慢回升。

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經濟實力落後於美國和德國。這極大地影響了英國當時的政治、外交與軍事政策,束縛了其軍備的發展。

和平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潮。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前浩劫和戰後的經濟衰退,使和平主義運動在20世紀2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高潮。這種形勢大大增強了英國公眾的恐戰情緒,推動了和平主義運動的高漲。

1935年3月,納粹德國公布了重整軍備宣言,公開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道路。但在英國,和平主義者卻舉行了一場全民和平投票。

這場英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和平主義運動,是由國際聯盟協會、新聯邦社等和平主義團體發起,並得到工黨和自由黨的和平主義議員支持的。全國共有1150萬人在50萬誌願工作者的協助下參加了和平投票。

他們提出了全麵裁軍和廢除航空部隊的主張,還要求用非軍事性的經濟製裁方法來阻止戰爭的爆發。以此為標誌,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達到高潮。

20世紀30年代中期,英國和平主義運動規模之大、參加人數之多和影響之廣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有力地製約了英國政府和有影響的政治家的行動,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對英國的內政、外交產生了重大影響。

1935年,英國軍方根據日益惡化的國際形勢,提出有限的重整軍備計劃。此時已擔任國民內閣首相的保守黨領袖鮑德溫告訴英國選民們:“我向你們保證,不會有任何大規模的軍備。”

避戰求和一時成為英國舉國上下的行動準則。可以說,和平主義運動是英國綏靖主義的溫床,對英國綏靖政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從軍事卷入政策退回到傳統的歐洲均勢政策,致力於建立一個基於英法德相互信任與合作的穩定的安全局麵。

20世紀20年代,法國聯合東歐國家,壓製德國,與英國傳統的均勢政策發生矛盾。於是,英國便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企圖削弱法國及其盟國的地位,以保證自己在歐洲大陸的仲裁國地位。

1933年3月,英國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拋出“麥克唐納計劃”,其目的在於用裁減法國陸軍來安撫叫嚷“軍備平等”的希特勒。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聯後,英國繼續壓迫法國做出讓步,以便使德國重返裁軍會議和國聯,也就是讓德國在英國可以控製的範圍內擴軍。

在20世紀30年代歐洲與世界局勢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盡管英國統治集團逐步意識到了法西斯國家的威脅,但其對外政策卻並沒有實行全麵調整,直至大戰在西方爆發,對法西斯國家的戰爭威脅都未做出有力的反應。

1935年3月,英國對德國公開宣布重整軍備,不但沒有采取任何抗議行動,反而於1935年6月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消息傳出,舉世震動。

《英德海軍協定》的要點是,德國海軍實力與英聯邦成員國海軍總數實力的固定比例為35:100。但是另一項協定規定,德國的潛水艇可占英國全部潛水艇的45%,在危急情況下,此限度可提高至100%。從而使希特勒打破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開始放手擴軍備戰。這是英國在綏靖德國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同年12月,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英國擔心失去意大利這個盟友,而不敢對其采取有力的製裁措施。隨著法西斯國家的不斷擴張,英國維持歐陸“均勢”的政策失去了現實基礎,綏靖政策便逐漸成了英國外交的主要內容。

1937年5月,張伯倫任英國首相後,即向議會宣稱,本政府的政策是“對全世界實行綏靖政策”。

早在1937年3月,張伯倫在出任首相前不久給美國財政部的信中稱:“德國決心使它自己強大得沒有人敢於抗拒它所提出的無論是對歐洲的還是對殖民地的領土要求,既然它存心如此,就不大可能同意有損於其既定目標的任何裁軍計劃。”

隻有在德國相信它的努力將遭到優勢兵力的抵製時才能有所收斂。盡管如此,張伯倫政府仍堅信,在國家利益沒有受到危害的情況下,和平解決爭端比訴諸戰爭對英國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