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軍旅詩1(3 / 3)

③寧化、清流、歸化:都是福建省西部的縣名,歸化現改名為明溪縣。

④武夷山:在福建北部與江西省的交界處,是贛江和閩江的分水嶺,其主峰在福建省崇安縣境內,海拔1000餘米。

賞析

這是一首小令,全詞僅6句,33個字,但是卻生動地記錄了紅軍長途行軍的路線、方向和目的,謳歌了紅軍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的頑強鬥誌,同時也抒發了毛澤東複出後愉悅的心情。

首句“寧化、清流、歸化”,表明了紅軍在戰略轉移時途徑的三個地點,不僅寫出了紅軍這次行軍的區域,而且一氣嗬成,從而表現出紅軍進軍的神速。其實,紅軍當時是由上杭縣的古田北進,沿途還經過了龍岩、連成等縣,但作者為了音律的和諧,就隻寫了在閩西最後經過的三個縣城。

接著作者用“路隘林深苔滑”這三個主謂短語突出描寫了閩西山區險惡的自然環境。這句看起來好像是不經意地點了一下,但是我們讀後卻能深刻地感受到紅軍在行軍過程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也能體味到紅軍將士為了實現戰略目標而克服重重困難的頑強戰鬥精神。

開篇兩句都是六字,並且都是兩字一拍,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詞題中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冬季行軍,但讀完前兩句之後我們卻能產生一種如沐春風、如享春雨的感覺,毫無冬日的蕭索和寒冷。

接著作者采用設問的形式,一問一答,告訴我們紅軍這次的行軍目的地是要到武夷山下。既然是問句,那為什麼“今日向何方”後麵不用問號而用逗號呢?這主要是因為此次戰略轉移的方向和目標已經確定,不需要思考或向別人詢問,如果用問號就有些說不通,而用逗號卻恰到好處。“直指武夷山下”中的“直指”二字,語氣果決,有力地表現了紅軍戰士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詞的末尾兩句尤為精彩,“山下山下”是承接上句進行的重複,表達出作者對戰略轉移勝利後歡愉的心情;而“風展紅旗如畫”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寫出了紅軍成功完成戰略轉移之後,山下紅旗招展的壯麗景色以及全軍上下一片歡騰的動人場麵。這場麵就像圖畫般一樣美麗,它展現出紅軍戰士必勝的信念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也預示著新的革命浪潮即將到來的大好形勢。

總體上看,毛澤東的這首詞裏沒有用一個典故,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卻以輕快活潑的旋律和明朗樂觀的情調,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動人的紅軍山地行軍圖。他用神奇的畫筆將紅軍在險隘的閩西山區中行軍的雄姿傳神地呈現在我們的麵前。而且詞的開頭連用三個地名,可謂是前無古人的創造,“山下山下”的重疊也用得極其自然,和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因此這首詞算得上是一篇千古絕唱。

初稿對照

如夢令·寧化途中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眾誌已成城,風卷紅旗如畫。如畫如畫,直指武夷山下。

雪裏行軍話廣昌——《減字木蘭花①·廣昌②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裏行軍情更迫③。

頭上高山,

風卷紅旗過大關④。

此行何去?

贛江⑤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⑥。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題解

1930年1月24日,紅軍在東韶勝利會師後,為了迅速推進“爭取江西”以促進全國紅色運動高潮的戰略,由毛澤東提議,紅軍與地方黨委在1930年2月7日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上確定爭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取得勝利,奪取全省政權,軍事上是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攻打吉安。2月14日,前委發布了關於攻打吉安的通告,各路紅軍革命向吉安推進,這首詞就是毛澤東率軍從廣昌向吉安進發時所作。

注釋

①減字木蘭花:詞牌名,又名《木蘭花》、《玉樓春》、《偷聲木蘭花》等。

②廣昌:位於江西省東部南,地處武夷山西麓。

③情更迫:1962年5月號《人民文學》最初發表時是“無翠柏”,然後改為“情更切”。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澤東詩詞》時,再次改為“情更迫”。原意是大雪把翠柏覆蓋住了,形容雪大,改後則突出紅軍的行軍,加深了詞意。

③大關:這裏指廣昌路上的險要關隘。

④贛江:也叫南江,江西省的主要河流,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由章水、貢水流到贛州市彙合而成,向北流經吉安、清江、豐城和南昌,最後注入鄱陽湖。

⑤吉安:江西中部的重要城市,位於贛江中遊西,距離井岡山約90公裏。

賞析

毛澤東作詞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通常先對美麗的大自然進行描繪,然後再將重大的曆史事件放在這個壯美的環境中去,從而營造出極為和諧的詩歌意象。這首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通過描寫與敘述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紅軍受命前去攻打吉安,路過廣昌時的情形,在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壯闊的雪景圖的同時,也讚揚了紅軍戰士在風雪彌漫的惡劣自然環境中高昂的戰鬥激情和行軍的雄壯氣勢。

詞的上闋把雪作為背景,描寫了紅軍在風雪交加的廣昌一代的險峻山地裏行軍的情景,高度讚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行軍奪關的英雄氣概。首句“漫天皆白”,隻用了四個字,就把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把我們帶進一個雄渾壯闊的意象中,同時也突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非常惡劣。接著作者用“雪裏行軍情更迫”點出紅軍戰士們行軍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受到行軍步伐的不斷加快,同時也表現出行軍隊伍對困難的藐視。而且這句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問: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為什麼紅軍還要急迫地行軍呢?

接下來作者並沒有解答上句的疑問,而是告訴我們除了風雪之外,紅軍還要麵臨更大的困難,首先是“頭上高山”,高聳入雲的群山,戰士們需要仰起頭才能看到山頂,形象生動地為我們描繪出山區險要陡峭的地貌。其次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塞和關隘。但是,麵對這些困難,英勇的紅軍毫不畏懼,以破竹之勢越過了高山,衝破了要塞和關隘。“風卷紅旗過大關”聲容並茂地展現了紅軍隊伍翻山越嶺的動人畫麵,也表現出紅軍戰士具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詞的下闕點明了紅軍行軍的目標,但作者並沒先說透,而是用設問的形式點出了紅軍這次的行動方向,“贛江風雪迷漫處”,不僅承接了上文“雪裏行軍”中的“雪”,又承接了“風卷紅旗”中的風。由於風雪遮住了戰士們的視線,所以他們向遠處望去,隻能看到贛江那邊風雪迷漫的景象,這樣寫不僅進一步渲染了氣氛,而且能讓讀者產生一種朦朧的感覺,也增強了詩情畫意。

接下來作者露出了底牌,“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這兩句完全用的是口語,明白而有力的直陳,不僅回答了行軍的目標任務,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下吉安”的命令昨天剛頒布,今天隊伍就挺進在征途中,由此可見軍情的緊急和紅軍雷厲風行的作風,而一個“下”字,則寫出了紅軍戰士們勢不可擋的雄姿,雖然這時紅軍還沒有到吉安,但是以這樣的行軍步伐和昂揚的鬥誌,打下吉安已經指日可待。

前麵我們賞析過的《如夢令·元旦》與這首詞的寫作時間相隔不到一個月,內容上也互相關聯,所以可以稱為姊妹篇。所不同的是,前篇是以輕快活潑的筆調描寫紅軍突圍和戰略轉移,因此在氣韻上稍遜,而這首詞則是以橫掃千軍的筆力描寫準備充分的進攻,在氣韻上顯得大氣磅礴,震撼人心。

初稿對照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裏行軍無翠柏(情更切)。頭上高山,風掣紅旗凍不翻。

此行何去?贛江雲霧彌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狂飆為我從天落——《蝶戀花①·從汀州②向長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惡,

萬丈長纓③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④,

偏師⑤借重黃公略⑥。

百萬工農齊踴躍,

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⑦歌一曲,

狂飆⑧為我從天落。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題解

1930年5月,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在中原集結大量兵力進行混戰,這在客觀上有利於革命形式的發展。但是在中共中央裏,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者卻片麵地誇大客觀形式有利於革命的一麵,提出“會師武漢,飲馬長沙”的激進口號,主張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並指派中央特派員塗震農到閩西召開汀州會議(又稱南陽會議),命令在閩西的紅軍立刻進攻南昌和長沙,會上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此項行動。

1930年6月,毛澤東率部隊由福建省汀州(長汀)進軍江西省。7月30日,打到南昌郊縣新建的西山,在這裏他召開軍事會議,說服幹部不要進攻南昌,從而保存了紅軍的實力。8月,毛澤東帶領部隊從江西向湖南進軍,在瀏陽的東北同彭德懷領導的紅軍第三軍團會合,並決定共同組成紅軍第一方麵軍。9月,紅一方麵軍進攻長沙未果,損失嚴重,因此,毛澤東又說服紅一方麵軍的幹部改變當時黨中央所指示的奪取湘鄂贛三省省會的冒險方針,帶領部隊撤離長沙,然後分兵攻取湘東一帶的茶陵、攸縣、醴陵和贛西一帶的萍鄉、吉安等地,占領了大片地區,從而使革命根據地得到了擴大。這首詞就作於毛澤東率領部隊向江西境內進軍的途中,因為毛澤東不讚成攻打南昌、長沙等大城市,所以標題用“向”而不用“攻”、“占”。

注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本名《鵲踏枝》,後來北宋晏殊采用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的句子改名為《蝶戀花》。

②汀州:古時州名,今福建省長汀縣所在。

③長纓:長繩子。《漢書·終軍傳》:“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④贛水那邊紅一角:這裏指贛西南革命根據地

⑤偏師:配合主力作戰的部隊。

⑥黃公略:湖南湘鄉人,1927年加入共產黨,1928年發動並參加了平江起義,1930年任紅三軍軍長,1931年9月戰死於江西吉安。

⑦國際悲歌:指《國際歌》。悲:悲壯、高昂激越之聲。

⑧狂飆:疾風,這裏比喻革命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