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軍旅詩2
賞析
《蝶戀花》這一詞牌,在古代通常用來抒發兒女情長、離愁別緒。而毛澤東卻用這個詞牌來描寫紅軍行軍打仗,這就使整首詞顯得豪氣漫卷,意象宏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創舉。
詞的上闋描寫了紅軍出征的英雄氣概,並讚揚了堅持正確路線,建立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黃公略同誌。詞一開篇,作者就用“天兵”來比喻紅軍,用“腐惡”來比喻敵人,充分地表現出紅軍是一支神勇的正義之師,而敵人是已經腐爛、沒有前途的勢力,最終難逃覆滅的下場。中間用一個“征”字相連,表現出紅軍出征的正義性。接著作者又寫道“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在這裏作者又用“鯤鵬”來比喻強大的敵人,盡管敵人現在很強大,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紅軍戰士就好像那萬丈長纓一樣,最終會“把鯤鵬縛”。作者在這裏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與“立三路線”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紅軍的武裝力量還沒有發展成“萬丈長纓”就想去縛住“鯤鵬”,也就是去攻打有強敵把守的大城市,這無疑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幻想。開篇兩句是虛寫,用比喻來突出紅軍出征的磅礴氣勢,表現出紅軍壓倒敵人的英雄氣概和戰勝敵人的堅強決心。
但是,要想取得革命勝利,除了要有昂揚的鬥誌和必勝的信念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正確的路線,那麼正確的路線是什麼呢?“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這兩句告訴了我們答案。黃公略所領導的隊伍是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的側翼部隊,但是他在贛西南所開辟的革命根據地卻搞得紅紅火火。所以作者在對黃公略高度讚揚的同時,也對集中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進行了否定,正確的道路應該是像黃公略那樣擴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詞的下闋描寫了當時江西等地掀起了巨大的紅色風暴,頌揚了工農革命運動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展。“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為我們勾勒出當時廣大工農群眾投身革命的熱潮,“江西”、“湘”、“鄂”都是著眼於廣大的區域,而不是著重進攻南昌長沙、武漢等中心城市,這再一次體現了作者“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
接下來作者化用杜甫的“悲風為我從天來”,並且引入《國際歌》這個外來意象,使全詩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但為什麼要在《國際歌》中加上一個“悲”字呢?這主要是為了突出《國際歌》的肅穆、悲壯的情調,前麵掀起的山呼海嘯般高亢壯烈的氣勢得到升華,上升到神聖而恢弘的境界。
初稿對照
蝶戀花·進軍南昌
六月紅軍征腐惡,欲打南昌必走汀州過。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十萬工農各會合,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統治階級餘魂落。
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①·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衝霄漢②。
霧滿龍岡③千嶂④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⑤。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幹,
不周山⑥下紅旗亂。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作者原注
關於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①·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②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③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國語④·周語》:“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⑤,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⑥,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韋昭注:“賈侍中〔按指後漢賈逵〕雲:共工,諸侯,炎帝之後,薑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
《史記》司馬貞⑦補《三皇本紀》:“當其(按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⑧,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毛按: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
《作者原注》注釋
①《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其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
②共工、顓頊(zhuānxū)、炎帝、高辛、女媧(wā)、祝融:他們都是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
③天柱、地維:維,大繩。古人設想天圓地方,天有九根柱子支撐,地有四根大繩拴係。
④《國語》: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曆史。
⑤虞於湛(dān)樂,淫失其身:貪圖享樂,縱欲放蕩。虞同“娛”,湛同“耽”,失同“怢”。
⑥墮(hui)高堙庳(yīnbēi):平毀山丘,填塞沼澤。墮同“隳”。
⑦司馬貞:唐朝河內人,字子正,曾作《史記索引》,並在《史記》末補充《三皇本紀》一篇。
⑧以水乘木:乘,接替。古代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以解釋朝代更替的說法。《三皇本紀》中記載女媧以木德王,繼承者應為火德,而共工為水德,以水代替木,不合順序。
題解
1930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迅速發展,在多個省市建立了大小不一的10多個革命根據地,全國紅軍也達到了10萬餘人。眼看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這引起蔣介石的極大恐慌,因此在勝利結束與閻錫山、馮玉祥的軍閥混戰後,他立即在1930年10月糾集了10萬兵力,任命親信魯滌平為總司令,采取“分兵合擊”的戰術,兵分八路向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展開進攻。當時在根據地的紅一方麵軍和紅三方麵軍隻有4萬人,人數上處於劣勢的他們采取誘敵深入,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的戰略方針。在12月30日乘霧色對進入龍岡包圍圈內的敵軍主力張輝瓚第十八師發起總攻,殲滅其兩個主力旅,包括張輝瓚本人在內的9000餘人成了紅軍的俘虜。接著紅軍乘勝追擊,又在東韶殲滅敵軍另一主力譚道源第五十師3000餘人,反第一次大“圍剿”到此勝利結束。這首詞就作於反第一次大“圍剿”勝利以後,反第二次大“圍剿”交戰之前。
注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因宋代晏殊《齊喝調》中“神仙一曲漁家傲”的句子而成名。
②霄漢:霄指雲天,漢指星河。《後漢書·仲長統傳》:“可以淩霄漢,出宇宙之外矣。”
③龍岡:在江西省永豐縣的南端,南與興國縣相連,西與吉安縣相接,地勢十分險要。
④嶂:像屏障一樣陡峭的山峰。
⑤張輝瓚: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長,時任第一次“圍剿”前敵總指揮。
⑥不周山:古代傳說中西北方的一座大山,因殘缺且不周圓而被稱為不周山。
賞析
這首詞的詞題雖然是反第一次大“圍剿”,但是全詞的內容卻是描寫龍崗戰役,這主要是因為龍崗戰役是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關鍵性戰役。它的勝利標誌著反第一次大“圍剿”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戰役不僅增強了根據地軍民戰勝敵人的信心,也為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因此這首詞可以說是一首激蕩著英雄氣概的戰歌,也是土地革命戰爭的壯麗史詩。
詞的上闋追憶了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取得龍岡大捷時的情景。“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詞一開篇作者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林木挺立,萬裏霜天,紅葉爛漫的自然景色圖,這是移情入景的寫法,在“霜天”的反襯下,用“紅葉爛漫”來形容南方深冬的山林,生動地描繪了根據地紅紅火火、生機勃勃的革命景象,同時這也是作者對根據地居民蓬勃高漲的革命熱情的讚美。接著作者由景寫人,把紅軍比喻成“天兵”,從而說明紅軍是一支正義之師。“怒氣衝霄漢”說明紅軍戰士被敵人囂張的氣焰所激怒,因此表現出高昂的鬥誌,這也預示了這次戰役最終勝利的結局。詞的開篇一句寫景,一句寫情,氣勢雄偉地描繪了激戰前濃烈的戰爭氣氛,構成了“山雨欲來”的勢態,為下文的勝利鋪墊了前因。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三句描寫了這次反“圍剿”的主要戰役——龍崗戰役。當時濃霧籠罩著龍崗,因此山上山下一片昏暗,這種緊張沉重的氛圍預示著一場激烈的戰鬥就要爆發了,就在這時,活捉張輝瓚的呼喊突然響起。這就好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省略了對戰鬥過程的具體描寫,卻把紅軍戰士的英雄形象描寫得惟妙惟肖。其中“齊聲喚”三個字,不僅表現出戰場上歡騰的情景,而且又緊承了上句的“暗”字,在能見度極低的昏暗戰場上,軍民以大聲呼喊作為聯係的方式,把勝利的捷報傳遍全軍。從這突然齊聲報捷的情境中,我們自然可以想象到這場伏擊戰打得是多麼的漂亮。作者顧及戰地環境的特點,可謂是描寫得嚴絲合縫,用筆也極為細密。
詞的下闕描寫了反第二次大“圍剿”前的情景,並預言根據地軍民必將會取得更大的勝利,表現出作者必勝的信心。“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第一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顏麵掃地,當然不肯就此罷手,他馬上任命何應欽為總司令,率領20萬大軍重新開往江西,對根據地軍民進行第二次大“圍剿”。一個“重”字,說明了第一次大“圍剿”已被徹底粉碎,呼應了上闋。“風煙滾滾”則寫出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同時也暗指當時的形式非常嚴峻。
麵對甚囂塵上、數量眾多的敵人,紅軍戰士們將如何應對呢?於是一個懸念直通下文,引出斬釘截鐵的結論:“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敵人的凶惡,隻能激起廣大人民的仇恨,因此紅軍要發動廣大的工農群眾,軍民一心,同仇敵愾,最終粉碎敵人的第二次大“圍剿”。詞中“喚起工農千百萬”,照應了“二十萬軍重入贛”,通過兩者的比較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革命力量的強大。在尾句裏作者還借用典故,創造性地塑造了一個敢於革命造反的共工形象,以此來象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千百萬工農群眾,這是作者對人民力量的讚美,也是他對革命前景充滿信心的展望。
與毛澤東以往的詩詞相比,這首詞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因為在取得龍崗大捷後,毛澤東詩興大發,吟誦了這首詞的上闋,幾個月後,反第二次大“圍剿”拉開序幕之後,毛澤東才填寫了這首詞的下闕,使它成了一首完整的詞
初稿對照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參天紅爛漫,紅軍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十萬大兵重入贛,飛機大炮知何限。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教他片甲都不還。
橫掃千軍如卷席——《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雲山①頭雲欲立,
白雲山下呼聲急,
枯木朽株齊努力②。
槍林逼,
飛將軍③自重霄入。
七百裏驅十五日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