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軍旅詩3(3 / 3)

通篇來看,這首詩層層推進,從容不迫,最後與題目“喜聞捷報”緊密相扣,可以說是一氣嗬成。另外,在戰亂中直白地道出想妻念兒的情懷,這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是很少見的。

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鍾山①風雨②起蒼黃③,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④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⑤。

宜將剩勇追窮寇⑥,不可沽名學霸王⑦。

天若有情天亦老⑧,人間正道⑨是滄桑。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

題解

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後,人民解放軍已經勝利地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半個中國。南京的蔣家王朝已成土崩瓦解之勢。見此形勢,蔣介石馬上假借“和談”之名休養生息,準備作最後一搏。1949年1月27日,蔣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國民黨政府總統一職。李上台後,宣稱“中共方麵所提八條件,政府願即開始商談”。中國共產黨為保民眾利益,同意接受“劃江而治”。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代表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4月20日是這個協定的最後簽字日,但是南京國民政府卻在蔣介石的幕後操縱下,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國共兩黨和平談判最終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早已做好準備的百萬雄師在4月21日晚兵分三路強渡長江天險,一舉摧毀了敵人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並於4月23日占領南京,這宣告國民黨反動派22年的“金陵春構”從此破滅。毛澤東獲知解放軍占領南京之後,作了這首《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以紀念勝利。

注釋

①鍾山:南京東麵的紫金山,這裏用鍾山指代南京。

②風雨:風雲,比喻變幻莫測的革命形式,這裏指解放南京的革命風暴。

③倉黃:同“倉皇”,慌張、匆忙的樣子。這裏指南京城內的國民黨反動派在解放軍勢如破竹的攻勢下所表現出的狼狽樣子。

④虎踞龍盤:形容地勢險要,特指南京。《太平禦覽·州郡部》引《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歎曰:‘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

⑤慨而慷:“慷慨”的倒裝,形容氣勢慷慨壯闊。曹操《短歌行》中有:“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⑥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孫子兵法·軍爭篇》:“窮寇莫追。”這裏反其意而用之。

⑦不可沽名學霸王: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獵取名譽。秦朝末年,項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劉邦(後來的漢高祖)同時起兵反秦。劉邦先占據秦都鹹陽,項羽殲滅秦兵主力後,擁40萬大軍入鹹陽,而當時劉邦隻有10萬士卒,但是項羽為了避免獲得不義之名,沒有利用優勢兵力消滅劉邦,並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後來反被劉邦消滅。這裏是說應該從項羽的失敗中得到教訓,不能為了“和平”的虛名,給敵人以卷土重來的機會。

⑧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朝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詩句,原詩說的是漢武帝時製作的極其貴重的寶物金銅仙人像,在三國時被魏明帝由長安遷往洛陽的傳說,意思是說對於這樣的人間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傷而衰老。這裏指的是天若有情,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要因痛苦而變衰老。

⑨正道:正常的規律。

滄桑:滄海桑田的略語。《神仙傳·麻姑》中麻姑語:“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賞析

這首七律可以說是近現代最著名的七律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南京解放的意義十分重大,它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而毛澤東的這首詩正是對這一偉大曆史事件的完美記錄。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這首詩的首聯氣魄宏偉,以排山倒海之勢,把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浩浩蕩蕩的渡江場麵展現在我們的麵前,與之相對比的是失去巢穴的反動派倉皇失措的狼狽相。這兩句采用的是倒敘的手法,先寫占領南京,然後再寫強渡長江,尤其是“起”和“過”兩個動詞相互呼應,渲染了人民解放軍雄壯之勢。

南京的解放自然讓毛澤東感到異常振奮、愉悅,因此他滿懷激情地詠出頷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這兩句進一步描寫了南京解放以後軍民慷慨激昂、萬眾歡騰的景象。“慨而慷”是“慷慨”的拆分和倒裝,中間加了一個“而”字,不僅強化了語氣,還突出了軍民極度興奮的情緒。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前,有一些人曾提議“劃江而治”,適可而止,以免引來帝國主義的幹涉,作者在頸聯對這種“窮寇莫追論”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對待已經窮途末路的敵人,我們應該乘勝追擊,徹底消滅他們,千萬不能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沽名釣譽,為了博取“仁義”的虛名,不去消滅劉邦,最終養虎為患,自己最後反而被劉邦消滅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略思想的藝術體現,也顯示出他喜而不亢的政治家眼光和勝而不驕的軍事家的警惕。

在尾聯中,作者把全詩的思想提升到革命哲理的高度,但所闡釋的道理卻不是抽象的、教條式的,而是以生動形象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天若有情天亦老”雖然照搬唐代詩人李賀的成句,但是卻賦予了它全新的意義。它慨歎的是南京乃至全中國經曆了許多年的黑暗時期,如果老天有感情的話,恐怕也會因為悲傷而衰老,言外之意就是說深受國民黨黑暗統治的廣大人民迫切希望建立新的政權。而且這也正符合“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發展規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人世間一切事物都應該有的,而國民黨反動派黑暗統治的結束,一個嶄新的中國即將誕生,這正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它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這首詩熔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全詩氣勢磅礴,對仗工巧,用典精切,並且都賦予典故以新意,使整首詩呈現出一種高古雄渾,典雅莊重的格調。在結構上,首聯緊扣“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個題目,然後由“過”而“天翻地覆”,再由“天翻地覆”到“追窮寇”,最後由“追窮寇”而引出“人間正道”,可以說是層層深入,達到了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

軍民團結如一人——《雜言詩①·八連頌》

一九六三年八月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誌堅。

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連。解放軍,要學習。

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②。

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鬆柏。

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

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

試看天下誰能敵?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1982年12月26日《解放軍報》。

題解

195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第八連,進駐上海最繁華的地段——南京路。舊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這裏的社會情況仍然十分複雜。這支連隊進駐南京路執行警衛任務後,全連幹部、戰士勤儉節約,助人為樂,堅持人民軍隊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抵製資產階級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蝕,團結人民群眾,出色地完成了警衛任務。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批準授予這個連隊“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榮稱號。毛澤東知道了他們的事跡後,非常高興,在1963年8月1日,也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6周年的日子裏,特地寫了這首詩,歌頌了八連的事跡,號召全體軍民向他們學習。

注釋

①雜言詩:舊體詩的一種格式,最早出於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一定標準,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

②魅:古代傳說中的鬼怪。

賞析

這首詩頌揚了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輝事跡,號召全體軍民向他們學習。在詩中,作者從八連寫到全軍,從全軍寫到全國,熱烈地讚頌了全國軍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迎戰困難的英雄氣概,因此這首詩可以稱為是中華兒女的正氣歌和誌氣歌。

全詩主要分四層意思。從“好八連,天下傳”到“解放軍,要學習”第一層意思。起始四句作者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以通俗明快的語言讚揚好八連名揚天下,而這都在於全連的幹部、戰士的意誌堅強。“意誌堅”是好八連最突出的品質,也是第一層意思的中心,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為人民,幾十年”,這說明他們幾十年來牢記我軍“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是“拒腐蝕,永不沾”,這說明他們能夠做到“身居鬧市,一塵不染”,不被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打倒,始終保持人民軍隊艱苦奮鬥的政治作風。這兩點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叫他們好八連,作者在這裏號召全國的解放軍都要向他們學習。

從“全軍民,要自立”到“上參天,傲霜雪”是全詩的第二層意思。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的國民經濟處於嚴重困難時期,而且國際上也掀起了反華浪潮,因此作者在這裏號召全體軍民要養成自我獨立的意識,並提出了“八不怕”,也就是不怕反華勢力向我們施加的各種壓力(不怕壓,不壓迫),不怕他們的武裝進犯(不怕刀,不怕戟),不怕他們的糖衣炮彈和“和平演變”(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不怕帝,不怕賊)。然後作者采用比喻的寫作手法,讚頌中華兒女就像頂天立地的鬆柏一樣,不怕冰霜風雪,能經得起嚴酷的考驗。

從“紀律好,如堅壁”到“思想好,能分析”是全詩的第三層意思。在這裏作者分別從紀律、軍事、政治和思想四個方麵,提出了連隊建設的“四好”標準。有了嚴明的紀律,才能修築起堅固的壁壘,從而“拒腐蝕,永不沾”。掌握好過硬的軍事技術,對反華勢力才能有雷霆般的威懾作用。有了良好的政治素養,才能稱得上是第一。有了高度的馬列主義思想修養,才能用唯物辯證觀點分析事物,才能分清敵我和是非,並且能自覺地進行自我剖析。

從“分析好,大有益”到最後是全詩的第四層意思,說明全體軍民向好八連學習的重要意義,並指出思想好的益處,那就是可以增強革命隊伍的團結力。然後全詩從“三字句”改換為“七字句”,作者充滿激情地指出,隻要全國軍民緊密團結,我們就能無敵於天下,從而為人民軍隊的建設和全國軍民學習好八連指明了方向。如今這兩句大氣磅礴的七字句詩,已經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在毛澤東詩詞中,《八連頌》可謂是別具一格,全詩的基本句式是三字句,不僅句式短促,節奏明快,而且易讀易記。另外,這首詩裏的句子看起來明白如話,似乎都能讀得懂,但是裏邊所蘊涵的道理卻是十分豐富的,每個句子都有千鈞之重,這也就使整首詩有了撼天動地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