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1935年9月,長征中的紅軍,翻越雪山,徒經草地,進入隴東高原,奪取了天險臘子口,突破了渭水封鎖線。10月初,毛澤東又率領紅軍在六盤山前擊敗了國民黨騎兵團,殲滅敵人兩個連,繳獲戰馬百餘匹,使蔣介石堵截紅軍北上的軍事計劃徹底破產。在戰鬥勝利的鼓舞下,紅軍在當天下午就一鼓作氣登上了六盤山。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在翻越六盤山時的寫的,也是毛澤東所作的最後一首關於長征的詩詞。
注釋
①六盤山:指六盤山脈,在甘肅、陝西和寧夏的交界處,六盤山脈的主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固原縣西南,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因此得名。
②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形容望得久、望得遠。
③長城:明朝時期修建的建築,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至河北的山海關,全長6000裏,這裏指抗日前線。
④行程二萬:紅軍到達六盤山後,長征總的行程已達到二萬餘裏。
⑤長纓:本指長繩,這裏指革命武裝。
⑥蒼龍:本指太歲星,這裏比喻凶惡的敵人。
賞析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翻越了六盤山,這意味著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在長征途中,紅軍在“蒼山如海”的苦難中迎風冒雨;在風雨雷電的泥濘草地中爬行前進;在槍林彈雨的圍追堵截中突破重圍;在千裏雪山的寒冷饑餓中急速行軍。而當翻越了六盤山這最後一道難關,也意味著又一次“而今邁步從頭越”開始了。
詞的上闋描繪了六盤山美麗的秋色,並回顧了長征所取得的輝煌成績,表達了作者和紅軍戰士在勝利即將到來時的喜悅心情。“天高雲淡”,詞一開篇,作者僅僅用了四個字就把西北地區秋天時天高氣爽,雲層淡薄的景象描繪了出來。在這樣的季節裏,毛澤東和戰士們站在六盤山的頂峰,向遠處望去,看到的是“南飛雁”。但是雁群南飛是秋天常見的景色,為什麼作者還要“望斷”呢?這是因為雁群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到達南方,而紅軍也是經過艱難的長征才到達北方,所以作者自然就把兩者聯係到一起。而且南方是紅軍戰士們戰鬥過的地方,那裏掩埋著為革命犧牲的烈士,並且還有留守革命根據地的戰友和父老鄉親們,自古就有“雁足傳書”的說法,所以作者希望大雁能把長征即將勝利的消息帶給南方根據地的軍民,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喜悅。
接下來作者開始抒發自己的情感,“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雖然隻有七個字,但是卻連用兩個否定副詞,這不僅增強了語勢,而且表明紅軍北上抗日的堅定決心,同時這也是作者對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和張國燾南下逃跑主張的有力批判。然後作者又用“屈指行程二萬”來概括長征這一空前壯舉,“屈指”是一個極輕微的動作,顯得淡定從容,從而表現出紅軍對艱難困苦的蔑視。
詞的下闕描寫了紅軍登上六盤山後到處紅旗招展的景象,並對未來進行了展望,表達了打敗敵人的必勝信心。“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這兩句點明了詞題,展現了紅軍登上六盤山後壯麗的景象。在這兩句裏,作者重點突出“紅旗”,這是因為它是革命的旗幟,是勝利的象征,經過了長征的洗禮,經過了敵人圍追堵截的考驗,紅旗如今在六盤山上飄揚,這怎能不讓作者以及紅軍戰士們感到豪情滿懷,信心百倍呢?
最後作者滿懷信心地寫道:“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兩句不僅照應了上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句意,表明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同時也是作者在長征即將勝利對革命前景的展望。全詞以設問作結,並不是作者對抗日戰爭最終會取得勝利還有什麼疑問,而是表達了戰士們渴望早日戰勝敵人的急切心情。而且以設問作結,似盡未盡,讓我們讀後感到餘味無窮,平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就是指的這種手法。
與毛澤東的另一首詞《清平樂·會昌》相比,這首詞色彩明麗,作者用充滿豪情的筆調表達了熱烈歡快的情感。這主要是因為這時的毛澤東已經恢複了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並且他帶領著紅軍取得了長征的勝利,而《清平樂·會昌》之所以色調蒼涼,在豪壯中流露著壓抑、鬱悶的情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毛澤東正處在逆境之中。所以,通過兩首詞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心境的巨大變化以及中國革命的發展、變化。
另外,毛澤東所創作的詩詞通常都是上闋寫景,下闕抒情,但是這首詞卻是個例外。它的上下兩闋都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發自己情感,而且在寫景時也不是對景物單純的描繪,而是選擇了浸透著濃重感情色彩的典型景物,從而為後兩句的抒情做了鋪墊。
在遣詞造句上,這首詞用語通俗簡練、形象生動。“天高雲淡”中的“高”字寫出了秋日晴空的高遠,“淡”字則寫出了秋日雲層的特色;“望斷南飛雁”中的“斷”字,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向遠處凝神注視的神態,而“紅旗漫卷西風”中的“漫”字,則以紅旗舒卷的狀態,準確地表現出戰士們勝利後的喜悅心情。可以說,這些字抒情狀物,刻畫入微,因此把毛澤東稱為一位優秀的語言大師也不為過。
初稿對照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旄頭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他年縛取蒼龍?
塞上征馬嘶北風——《五律①·張冠道中》
一九四七年
朝霧彌瓊宇②,征馬嘶北風③。
露濕塵難染④,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
踟躕⑤張冠道,恍若塞上⑥行。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版《毛澤東詩詞集》,根據抄件刊印。
題解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蔣介石即著手內戰,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準備消滅共產黨。1947年3月中旬,蔣介石命令胡宗南指揮14萬人的軍隊,向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發動進攻。同年3月18日,毛澤東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率領中共中央機關撤離延安。隨後,他在陝北延川、清澗等地作戰,張冠道是他當時轉戰中經過的一條道路。這首詩也就是在行進在張冠道時所作的。
注釋
①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屬於近體詩中律詩(格律詩的意思)的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或排律。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數不定,但必須超過八句,句數是偶數。
②瓊宇:同“玉宇”,玉一樣光潔的天空。
③嘶北風:在怒號的北風中長鳴。
④露濕塵難染:寒露打濕土地,塵土難以沾染衣物。
⑤踟躕:徘徊不進的樣子。
⑥塞上:邊遠地區,這裏指我國北方長城內外。
賞析
這首詩頗具唐朝邊塞詩的詩風,全詩描繪了拂曉時我軍在張冠道上行軍的情景,突出了轉戰途中艱苦的戰鬥環境,從而表現出我軍戰士們不畏艱難困苦的樂觀戰鬥精神。
首聯“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作者從大處著筆寫遠景,點明了時間、氣候。在一個彌漫著大霧的早晨,向遠處觀望卻看不到一個人影,隻能聽見戰馬在怒號的北風中嘶鳴。這兩句雖然沒有寫人,但是通過戰馬的嘶鳴我們可以想象到一支鬥誌高昂的部隊正在凜冽的北風中行進。
頷聯“露濕塵難染,霜籠鴉不驚”,作者這時從遠景寫到近景,寒露打濕了腳下的土地,因此塵土不能飛揚起來附著在將士們的衣物上;嚴霜籠罩著樹林,烏鴉因為寒冷,見到人也不再驚飛,這為我們渲染出一種冷寂與清淨並存的環境氛圍。
頸聯“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這兩句把目光投向正在行軍的我軍將士身上,並進一步突出了天寒。由於露水重,將士們的軍衣已經被浸透了,但是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裏,濕漉的軍衣馬上就凍結得像盔甲一樣又重又硬,而且將士們的胡須和眉毛都凝結成冰淩,就像銀白的冰花一樣,這又為我們渲染出一種行軍艱難的環境氛圍。
尾聯“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不僅點明了題目,而且也表現出我軍將士從容鎮定的心態。唐朝邊塞詩開頭往往是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氣,而結尾時又難藏思鄉的“邊愁”。而這首詩卻戛然而止,不再承接古人“將軍百戰征夫淚”的餘情,卻讓人回味無窮。
綜觀全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寫人,但又不是單純地寫景寫人,而是以景襯人,以人襯景,景色人物交相映襯,很好地再現了我軍將士們在艱苦轉戰時與敵人周旋的情景。
大野秋風奏凱歌——《五律·喜聞捷報》
一九四七年
中秋步運河①上,聞西北野戰軍收複蟠龍②作。
秋風度③河上,大野④入蒼穹。
佳令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裏鴻音絕⑥,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⑦奏邊城。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版《毛澤東詩詞集》,根據抄件刊印。
題解
1947年3月,毛澤東撤離延安之後,與彭德懷所領導的西北野戰軍一起,利用熟悉的陝北地形,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而逐一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作戰方針,采用“蘑菇戰術”與敵人周旋,把敵人弄得筋疲力盡後,再選擇有利時間,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1947年9月中旬,人民解放軍收複重鎮蟠龍,毛澤東聞此捷報,內心自然充滿了喜悅,因此寫下了這首詩。
注釋
①運河:指陝北米脂縣一帶開鑿的水渠。
②蟠龍:在延安城東北70多裏處,是一個古鎮,當年蔣介石進攻陝北時重要的物資補給基地。
②度:同“渡”,渡過。
④大野:一望無際的原野。
⑤佳令:美好的節令,這裏指1947年的中秋節。
⑥鴻音絕:書信斷絕,古代有“雁足傳書”的說法。
⑦凱歌:1947年8月,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取得沙家店戰役勝利,紅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同年9月中旬,又收複青化砭、蟠龍等重鎮。
賞析
與《五律·張冠道中》一樣,這首詩同樣帶有唐代邊塞詩的韻味,這說明毛澤東極善於寫作邊塞詩,並能夠準確地借用唐代邊塞詩中特有的意象,創造出具有新的時代特征的雄渾豪邁的邊塞詩。
這首詩的首聯寫的境界開闊,為我們點明了季節和地點。“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陣陣的秋風輕拂著河水,一望無際的原野融入高曠的藍天,這樣的景色在讓我們感到心曠神怡的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作者此時歡快欣喜的心情。
頷聯“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緊扣詩前小序中的“中秋”二字,美好的中秋佳節伴隨著我軍將士們勝利的喜悅來臨,一輪明月從雲彩中升起,字裏行間中同樣流露著作者的喜悅之情。
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我軍的將士們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因為戰爭的阻隔,導致不是“鴻音絕”,就是“信未通”,這也使作者的情緒由前四句的輕快轉為凝重、沉鬱。
但是沉鬱的心情隻是暫時的,在尾句裏,兒女情長陡然轉向風雲之氣,回到了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本色。“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這兩句點明了主題,就在作者和將士們翹首企盼的時候,從前線傳來了勝利的捷報,廣大軍民頓時歡聲雷動,勝利的歡呼聲馬上響徹在邊城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