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軍旅詩3(1 / 3)

第二篇軍旅詩3

賞析

這首詞在毛澤東的所有詞作中可以稱為精品,也是毛澤東的得意之作。全詞並不長,隻有46個字,但卻顯得雄奇悲壯,氣勢如虹,隻用寥寥數筆就為我們勾勒出紅軍在“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情景。

詞的上闋寫拂曉時分紅軍向婁山關進發的情景,並融入作者當時沉鬱的心情。“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一開篇,作者就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點明了紅軍行軍的時間和環境,並用“西風、長空、雁群、霜晨、冷月”這五個淒冷的名詞為我們烘托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緊接著疊唱“霜晨月”,這不僅是詞牌的要求,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強調行軍的時間和艱難的環境,從而強化了肅穆、寂靜的行軍氛圍。

“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這兩句仍是寫景,隻不過是由遠景到近景,由全景到特寫。近處細碎的馬蹄聲與遠處嗚咽的軍號聲相互唱和,起伏跌宕,在山間回環向前。“碎”說明行軍急促,馬蹄聲細碎雜亂,把聲音形象化,而“咽”則說明軍號聲時斷時續,悲壯低沉,把聲音感情化,這兩句雖然沒有一處寫人,但是卻把紅軍行軍的緊迫、嚴整的軍紀和英勇赴敵的英雄氣概生動傳神地描繪出來。

總的來看,上闋的整體色調是灰暗的。西風凜冽,長空雁鳴,殘月當空,霜華鋪地,馬蹄聲碎,軍號聲咽,可以說是沒有一點亮色,這也就確定了上闋的基調是陰沉抑鬱的。按照正常的寫法,作者在下闋就應該寫人困馬乏、路之艱難,從而發出行軍艱難的慨歎,進一步深化上闋的基調。但是作者卻沒有這樣寫,而是筆鋒一轉,寫傍晚時分紅軍勝利跨越婁山關的雄壯豪邁的氣概和悲涼慷慨的情懷,這就使全詞的基調驟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下闕起始兩句作者並沒有寫紅軍搶關奪隘的戰鬥過程,而是直接書寫了戰鬥勝利後紅軍戰士們帶著喜悅的心情跨越婁山關的情景。這兩句的格調與上闋的格調明顯不同,蒼涼、沉鬱的情調已經變為雄壯、豪邁的情調。雖然以前紅軍由於受到錯誤路線的指引而遭遇過一些失敗,但是戰士們的意誌不衰,豪情不減,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攻克了婁山關,這說明我軍完全可以“從頭越”。

現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已經成為名言警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我們就會情不自禁或下意識地說出這兩句詩,從而表示我們會樹立必勝的決心,克服種種困難,最終獲得成功。

接著作者巧妙地利用格式上的重複,又用一個“從頭越”來進一步豐富、加深這種昂揚的感情。然後他又以寫景落筆,把連綿起伏的群山比喻成波濤翻滾的大海,把快要落山的太陽比喻成像烈士的鮮血一樣鮮豔,這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雄奇、磅礴、壯美的畫麵。這與“從頭越”的豪情是一致的,與紅軍奪關後繼續勇往直前的情景是相協調的,但是這幅畫麵也包含了艱難、流血、犧牲的一麵。因此,我們在讀後既能感受到作者的萬丈豪情,也能體味到裏邊夾雜著的一絲悲涼和無奈。

這首詞以寫景開篇,以寫景結尾,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又夾雜著自己的情感,可謂是情景交融。毛澤東實寫紅軍行軍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虛寫婁山關戰役,明寫自然景色,暗寫紅軍的精神氣概,這體現了他的才情和獨特的作詞技巧。另外,這首詞上闋沉鬱,下闋激昂,上闋取冷色調,下闋取暖色調,色彩對比非常強烈,感情對比也同樣強烈,通過上下闋的強烈對比,從而表現出作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初稿對照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梧桐樹下黃花節。黃花節,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三軍過後盡開顏——《七律·長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①逶迤②騰細浪,烏蒙③磅礴走泥丸。

金沙④水拍⑤雲崖⑥暖,大渡橋⑦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⑧千裏雪,三軍⑨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最早收入埃德加·斯諾著《西行漫記》。後經作者同意,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題解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開始戰略大轉移,進行長征。

1935年紅軍到達遵義,在那裏召開了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後,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紅軍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6月,在懋功與從川陝根據地退出的第四方麵軍會合,繼續北上,翻越大雪山,軍分兩路跨過大草地,張國燾分裂紅軍的陰謀被粉碎後,中央紅軍主力又繼續北上。1935年10月,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及先期到達的紅二十五軍會師。這標誌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毛澤東曾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宮到於今,曆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天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我們開動了每個人的兩隻腳,長驅兩萬裏,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曆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在長征即將勝利結束時,懷著喜悅而吟詠出來的。

注釋

①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所以稱“五嶺”。地處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區交界處,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②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③烏蒙:山名,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

④金沙:指金沙江。長江上遊從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縣之間的一段,江麵寬闊,水流湍急。

⑤水拍:初稿為“浪拍”,1952年元旦,大學老師羅元貞曾指出“騰細浪”與“金沙浪拍”兩個浪的重複有違詩作大忌,建議改為“水拍”,毛澤東欣然接受。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又在詩旁批注:浪拍,改水拍。

⑥雲崖:金沙江兩岸除了幾個渡口外,都是高聳入雲的懸崖絕壁,因此說“雲崖”。初稿“懸崖”,改後逼真地寫出了金沙江兩岸的地貌,並顯得氣勢恢弘。

⑦大渡橋:大渡指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兩省交界處的果洛山,兩岸都是高山峻嶺,水勢陡急,至四川省樂山縣入岷江。橋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在四川省瀘定縣,橋長約30丈左右,用13根鐵索組成,上鋪木板。

⑧岷山:在四川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的邊界,海拔4000米左右,山頂常年積雪,所以又有“大雪山”之稱。

(9)三軍:作者自注:“紅軍第一方麵軍、第二方麵軍、第四方麵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古代晉國所作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作者這樣寫是就長征的總體而言,紅軍第二、四方麵軍實際上是在1936年10月才躍過岷山,來到甘肅會寧與第一方麵軍會合的。

賞析

長征是人類曆史上空前偉大的創舉,毛澤東曾對長征進行過高度的評價:“長征是曆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在長征已經基本上勝利結束的時候,毛澤東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心中充滿了喜悅之情,所以就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高度結合的壯麗詩篇。

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是全詩的總綱,統領全篇,這兩句寫得非常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樂觀豪邁,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和堅毅精神。“遠征”寫出了長征行程之遠,曆時之長;一個“難”字突出了長征的特點,“萬水千山”則是對“遠征難”的進一步說明,表明紅軍在長征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非常多。麵對這一切艱難險阻,紅軍的回答是“不怕”、“隻等閑”,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們鋼鐵般的革命意誌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揭示了長征勝利的根本原因,也給全詩定下了輕鬆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頷聯和頸聯承“萬水千山”而來,是“萬水千山”的典型化、形象化。頷聯具體寫山,作者選擇了五嶺和烏蒙山作為代表,五嶺蜿蜒起伏,連綿數省,而烏蒙山則雄偉高大,懸崖陡峭,其中“逶迤”和“磅礴”兩個詞形象地寫出兩座山的這一形態,但是它們在紅軍眼裏隻不過是“細浪”和“泥丸”,在這裏作者運用反襯的手法突出表現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形象。其中“騰”和“走”兩個動詞,把靜止的山脈寫活了,顯得既形象又生動。

頸聯具體寫水,選取了金沙江和大渡河作為代表,金沙江是長江上遊的一段,波濤洶湧,兩岸懸崖高聳入雲,地勢十分險要,並且沿岸還有敵人重兵把守,但是在1935春夏之交,紅軍卻出奇兵偷襲了敵軍,取得了巧渡金沙江的勝利,跳出了幾十萬敵人圍追堵截的包圍圈。一個“暖”字,烘托出紅軍渡江時高昂的鬥誌和勝利後的喜悅心情。而強渡大渡河就不一樣,大渡河勢如奔馬,水流湍急,瀘定橋本來就十分險要,而且當時守敵為了阻擋我軍過河,把橋上的木板全部燒掉,隻剩下13根裸露的鐵鎖。但是紅軍戰士們卻冒著對岸射來的槍林彈雨,奮不顧身地攀索而過,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占領了瀘定城,獲得了長征途中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一個“寒”字,既真實地寫出了瀘定橋上淩空孤懸的鐵鎖所發出的閃閃寒光,也表現出敵人在英勇的紅軍麵前那種膽寒的心情,從而突出了紅軍戰士們勇敢、頑強的戰鬥精神。

尾聯是全詩的高潮,同時也是對首聯的呼應,開篇說“不怕”,結尾言“更喜”,強化了主題,使全詩的主旨得到了升華。“更喜”兩字,一方麵表現了紅軍戰士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樂觀精神,另一方麵也表現出紅軍戰士對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而“盡歡顏”則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全體紅軍戰士在取得長征勝利後愉悅的心情,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

全詩首尾照應,在結構上十分完美。作者在開篇就定下了全詩的基調:“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全詩雖然隻有56字,卻高度概括了長征的曆史,並為我們展示了五幅“長征圖畫”: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這樣壯麗的詩篇,恐怕也隻有毛澤東這樣身兼革命統帥的詩人才能寫得出來。

初稿對照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似等閑。

五嶺蒼茫騰煙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浪拍懸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最喜岷山千裏雪,三軍一過盡開顏。

不到長城非好漢——《清平樂·六盤山①》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雲淡,

望斷②南飛雁。

不到長城③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④。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⑤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⑥?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