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戀情與悼亡詩(1 / 3)

第六篇戀情與悼亡詩

有情乃是真英豪——《虞美人①·枕上》

一九二一年

堆②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

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③來百念都灰盡,

剩有離人④影。

一鉤殘月⑤向西流,

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首詞最早正式發表於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根據作者審定的抄件刊印。

題解

毛澤東與楊開慧的生活既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說平凡,是因為他們有著戀人情、夫妻情;說偉大,是因為為了革命理想他們付出了艱辛;說短暫,是因為毛澤東與楊開慧在一起生活的時間隻有幾年,而且因工作需要兩人經常分離。

毛澤東與楊開慧在1920年結婚。1921年初夏,毛澤東就告別新婚妻子,沿著洞庭湖的嶽陽、華容、南縣等地進行社會調查,剛新婚即長別,因此兩個人都產生了強烈的離愁別緒,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在旅途中寫的。

楊開慧(1901~1930年),名霞,字雲錦,湖南省人,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冬季與毛澤東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一直追隨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1930年11月14日,因叛徒出賣,被反動派殺害於瀏陽門外識字嶺,年僅29歲。

注釋

①虞美人:詞牌名,出處無從考證。

②堆:指物品堆積,這裏指愁苦多。

③曉:天亮。

④離人:指楊開慧。

⑤殘月:拂曉時形狀如鉤的月亮。宋代梅堯臣《夢後寄歐陽永叔》:“五更千裏夢,殘月一城雞。”

賞析

在我們的印象中,毛澤東的詩詞大多都境界開闊、氣魄宏大。他的詩詞,不管是早期作品,還是後期作品,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熾熱感情、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中國的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誌豪情。但是,革命者也有自己的愛情生活、離愁別緒,在一代偉人的博大胸襟、昂揚熾熱的革命情懷的背後,也有著極其豐富的感情世界。這首《虞美人·枕上》就是一首純粹表現愛情的作品。

上闋寫的是作者新婚別後夜不能寐的愁苦和寂寞。開頭兩句“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作者以自問自答的形式表現了自己愁苦之多,這種愁苦不是一時襲來,而是層層“堆來”。這還不算,作者又用“江海翻波浪”來形象自己內心的愁緒就像江海波濤翻滾一樣,久久不能平靜。

接下來兩句寫作者因愁苦而輾轉反側,不能入眠,思念之情無法排解,隻能怨恨夜太長、天難明,無奈中,隻好“披衣起坐數寒星”,獨自體味離愁。

詞的下闋抒發的是作者對離人的思念之情。“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這是化用了王實甫《西廂記》中的名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此時已經破曉,天上的寒星隨著天亮而逝去,作者一夜未眠,而且又一直沉浸在愁緒中,自然是心灰意冷。因為心中充滿了離愁別緒,所以腦海裏隻剩下妻子的身影,這不僅點出了作者愁苦的原因,也突出了楊開慧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當作者將視線轉向西邊的天空時,看到一鉤殘月漸向西落。在古代,“花好月圓”是美滿幸福的象征,“殘月”則是表現親人的離別。如今,麵對著西沉的殘月,作者不禁黯然神傷,積壓在心頭的相思之苦和滿腔的離愁別恨,頓時化作熱淚,不由自主地流淌下來,從而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深受我國曆史上婉約派詞作的影響,雖然詞中飄逸著一絲陽剛之氣,但是陰柔是其基本格調。有人將詞中的“愁”理解為是毛澤東對革命前途的憂慮,認為這首詞仍然表現出作者對祖國命運的關切。這恐怕有點牽強附會。因為毛澤東雖然是一代偉人,但是他首先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兒女情長,所以這首詞表達了毛澤東對楊開慧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不可否定的。

初稿對照

虞美人·枕上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怎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曉來百念皆灰盡,倦極身無憑。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淚眼也無由。

人間知己兩依依——《賀新郎·別友①》

一九二三年

揮手從茲去②。

更那堪淒然相向,

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

熱淚欲零③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④。

過眼滔滔雲共霧⑤,

算人間知己吾⑥和汝⑦。

人有病⑧,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⑨路,

照橫塘半天殘月,

淒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

從此天涯孤旅。

憑割斷愁絲恨縷。

要似昆侖崩絕壁,

又恰像台風掃寰宇。

重比翼,和雲翥。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題解

1923年“二七慘案”之後,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同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在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委員以及中央局秘書,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9月毛澤東又回到湖南從事黨的工作,發展當地的工農群眾運動,年底接到黨中央的通知由回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在離開長沙時寫的。

注釋

①別友:告別朋友,這裏指與楊開慧告別。

②揮手從茲去:茲,此。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

③零:落下。

④知誤會前番書語:毛澤東曾書寫唐代元稹的《菟絲》贈與楊開慧,因其中有“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的句子,楊開慧讀後誤會其意,毛澤東曾為此事再三解釋。

⑤雲共霧:比喻前句的誤會。

⑥吾:第一人稱代詞,我。

⑦汝:第二人稱代詞,你。

⑧病:內心的隱痛。

⑨東門:古詩詞中常用東門泛指送別之地,這裏指長沙東門之一小吳門火車站的道路。

橫塘:古人喻婦女居住之地,多用橫塘。這裏指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唐代崔顥《長於曲》:“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重比翼,和雲翥:指在將來的鬥爭中會晤時再在雲霄中比翼雙飛。《爾雅·釋池》:“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

賞析

這是一首惜別詞,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惜別詞。詞人在抒發離愁別恨、兒女柔情的同時,也融入了高昂的革命激情,因此這首詞可以說是一首融兒女柔情和革命氣概於一爐,夫妻摯愛與戰友深情為一體的詞中精品。

上闋的首句“揮手從茲去”,化用李白《送友人》中的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改了一字,點出了惜別的主旨,也表現出夫妻二人即將分離的無奈,“更那堪淒然相向,苦情重訴”則將這種分離的痛苦推進了一層,“重訴”的“重”字,說明這次惜別並不是首次,古人說“自古多情傷離別”,可見離別,尤其是親人骨肉之間的離別是人生中最悲苦、最傷感的事情,更不用說是多次離別了。那麼,這時候的楊開慧在毛澤東的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眼角眉梢”都好像充滿了離恨,眼淚差一點就要落了下來,但還是強忍住了,既形象地描繪出楊開慧此時無限哀怨、楚楚動人的形象,也表現了楊開慧用革命的理智抑製自己的情感,使欲流的熱淚“還住”。讀到這裏,一個有血有肉、有著豐富的情感和革命責任感的女戰士形象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從“知誤會前番書語”這句中我們可以知道,楊開慧曾經對毛澤東書信中的話產生過誤會,日常生活中,夫妻之後產生誤會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是誤會已經“過眼滔滔雲共霧”,就像過眼雲煙一樣消散了。數一數人間的知己,隻有“吾和汝”,既是誌同道合的同誌,又是恩愛的伴侶,這是詞人從內心深處對楊開慧無限深情的讚美。

上闋的最後一句用了一個問句來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這裏的“人”不但指詞人本人楊開慧,還包括當時許許多多的勞苦大眾,這裏的“病”也不是指疾病,而是指當時勞苦大眾的痛苦和憂患,這表現出毛澤東天下為公的博大精神。這兩句原稿為“重感慨,淚如雨”,修改稿與其相比較,使整首詞的意境得到了升華。

詞的下闕借景物來抒發離別之情,開頭兩句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在嚴霜鋪地的早晨,詞人和楊開慧走在城東小吳門外的路上,一彎殘月斜掛在天邊,幽淡朦朧的月光照在清水塘上,這些淒涼冷清的景物襯托出了離別時“淒清如許”的境況。

雖然對親人無限留戀,但汽笛已經響起,分手的時刻還是到來了,眼看著夫妻就要天各一方,這怎能不讓詞人肝腸寸斷呢?“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這兩句把全詞推向了高潮,將離恨寫到了極點。但是詞人這時突然筆鋒一轉:“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台風掃寰宇。”這三句使全詞的情緒猛然高昂起來,進而迸發出強烈的革命激情。因為詞人明白,自己應該從個人的離愁別緒中解脫出來,投身到改天換地的偉大鬥爭中去,因此他用昆侖絕壁崩塌,台風掃過寰宇的磅礴氣勢作比喻,表達了自己要把個人感情上千絲萬縷的牽掛割斷,勇敢地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思想境界。

“重比翼,和雲翥”表現了詞人對勝利的信心和勝利之後與妻子團聚、歡慶的美好願望。

從文字上看,這首詞婉約多於豪放,但是從全詞的整體基調來看,豪放又能駕馭婉約,兩者相互依托又相互補充,使這首詞一掃同類婉約題材詩詞哀怨淒苦之態,讓人讀後產生昂揚激越之感。所以,這首詞可以說是愛情詞的千古絕唱。

初稿對照

賀新郎·別友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淒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重感慨,淚如雨。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淒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我自欲為江海客,更不為昵昵兒女語。山欲墜,雲橫翥。

長歌當哭悼亡友——《五古①·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五月

去去②思君深,思君君不來。

愁殺芳年友,悲歎有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