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戀情與悼亡詩(3 / 3)

頸聯記錄了戴安瀾將軍率領部隊取得的赫赫戰功,一是“浴血東瓜守”,二是“驅倭棠吉歸”,從而表現出戴師艱苦頑強、英勇無畏的戰鬥曆程,稱讚戴安瀾將軍戰績卓越,揚威國外。

尾聯“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這兩句表達了對戴安瀾將軍不幸犧牲的哀悼和痛惜。一個“竟”字,表現出作者對戴安瀾將軍戰死沙場的震驚,也表達了作者對其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無違”是說作者認為戴安瀾將軍雖然犧牲了,但是他實現了自己的淩雲壯誌,所以是死而無憾的。同時作者也勉勵人們要繼承戴安瀾將軍的遺誌,團結抗日,奮勇殺敵,從而把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

在此之前國民黨反動派置民族危亡於不顧,製造了“皖南事變”,掀起了反共浪潮。這首詩高度讚揚了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抗戰救國的壯舉,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立場,而不論哪黨哪派,隻要是抗日救國,共產黨都是歡迎的,這與國民黨的反共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當時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

我失驕楊①君失柳②——《蝶戀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颺③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④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⑤舒廣袖,

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1958年1月1日湖南師範學院院刊《湖南師院》。

題解

1957年1月,毛澤東的十八首詩詞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任長沙第十中學語文教員的李淑一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請求他把《虞美人》的全詞抄給他,隨信還附了一首她在33年聽到柳直荀犧牲時寫的《菩薩蠻》。毛澤東5月11日回信。“大作讀畢,感慨係之。開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寫了吧。有《遊仙》一首為贈。”這種遊仙詩,作者自己不在內,別於古之遊仙詩。但詞裏有之,如詠七夕之類。正式發表時,詞題改為“贈李淑一”,後又改為“答李淑一”。

李淑一(1901~1997年),她上中學時與楊開慧結為好友,經楊介紹與柳直荀認識,1924年與柳結婚,從這段曆史來看,她與毛澤東應該是在那個時期認識的。

注釋

①驕楊:指楊開慧。

②柳:柳直荀(1898~1932年),湖南長沙人,作者早年的戰友。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湖南省政府委員,湖南省農民協會秘書長,參加過南昌起義。1930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工作,曾任紅軍第二軍團政治部主任、第三軍政治部主任等職。1932年9月在湖北洪湖革命根據地被害。

③輕颺:輕輕地飄揚。

④吳剛:相傳是漢代西河人,因為學仙有錯,被罰在月宮裏砍一棵高500丈的桂樹,桂樹隨砍隨合,所以吳剛永遠砍不斷。

⑤嫦娥:神話中月亮裏的女仙。據《淮南子·覽冥訓》,嫦娥(又稱姮娥、恒娥)是後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後羿從西王母那裏求來的長生不死藥而飛入月中。

賞析

這是一首緬懷親人、戰友和革命烈士的詞,雖有隱隱的沉痛,但全詞的基調是高昂的,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描寫了楊開慧和柳直荀兩位革命烈士升入九重天,進入月宮時的情景,歌頌了他們感天動地的精神和對革命至死不渝的忠貞,也抒發了作者對他們的無限懷念之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詞的上闋寫兩位烈士的忠魂到了月宮之後,受到仙人吳剛的殷勤款待,讚揚了革命烈士感天動地的精神。首句“我失驕楊君失柳”,連用兩個“失”字,既表達了對逝者的無限惋惜和追懷,又表明自己和李淑一有著相同的命運,都失去了最親愛的人。

但是作者並沒有陷入悲痛之中,而是展開豐富的想象,對烈士的忠魂進行了禮讚。因為楊和柳是兩位烈士的姓,所以作者巧妙地采用雙關的手法,把他們與楊花柳絮聯係在一起,楊花柳絮隨風在空中輕輕地飄揚,就好像烈士的忠魂到了九重天一樣。對於烈士的到來,月宮中的吳剛表現出無限的熱情,手捧著名貴的桂花酒出來迎接烈士。這樣的描述,既是突出烈士的精神感人,也是對烈士乃至中國革命的讚美。

下闕寫兩位烈士的到來打破了月宮的沉寂,連嫦娥都為兩位烈士表演歌舞以示歡迎,當兩位烈士聽到革命勝利的消息後,激動得掉下淚來。起始兩句“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緊接上闋的尾句,由吳剛引出了嫦娥。傳說嫦娥雖然偷吃了仙丹,在月宮裏做了神仙,但她並不幸福,隻得夜夜望著那迢迢碧海似的青天,心裏的悵惘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用“寂寞”來形容她。可是兩位烈士的到來打破了月宮的沉寂,連嫦娥都恢複了活力,在萬裏長空展開長袖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在這裏,吳剛、嫦娥已經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而是變成億萬人民的化身,他們對烈士的尊敬,正表現了人民對烈士的無限敬仰和熱愛的深厚感情。

詞的最後兩句使我們從幻想世界回到了現實世界,把全詞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就在月宮裏歡慶的時候,忽然從人間傳來國民黨反動派被推翻的喜訊,烈士們激動萬分,他們把喜悅化成熱淚、彙成滂沱大雨直灑人間,從而表現出他們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和對勝利的極度渴望。

綜觀全詞,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首傑出的浪漫主義詩篇,作者通過想象描繪兩位烈士進入仙境的情景,又把他們同人間聯係在一起,這表明不管是已經犧牲的革命烈士還是活在人間的革命者,他們的感情都是相通的,從而說明烈士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這首詞的意境開闊、豪邁、樂觀,且能動人心弦,這與毛澤東獨特的藝術構思是分不開的。

國有疑難可問誰——《七律·吊①羅榮桓同誌》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記得當年草上飛②,紅軍隊裏每相違③。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④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⑤。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題解

羅榮桓是毛澤東忠實的學生和摯友,從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開始,他就在毛澤東直接領導下工作,並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加三灣改編。古田會議後,毛澤東慧眼識英才,對羅榮桓一直委以重任。1955年,授元帥銜之前,羅榮桓得知中央擬定元帥名單中有他的名字,便主動提出自己應授大將。毛澤東得知後還是堅持原議。

1963年,羅榮桓逝世時,政治局常委正在開會,消息傳來,毛澤東帶頭起立默哀。在以後的幾天裏,毛澤東都沉浸在悲痛中,以至於經常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澤東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這首七律。

羅榮桓(1902~1963年)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十大元帥之一,1963年在北京逝世。

注釋

①吊:吊唁,祭奠死者。

②記得當年草上飛:唐朝黃巢《自題像》中有:“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③每相違:經常見不到麵

④斥:蓬間雀在蓬蒿中飛起來不過幾尺高。《莊子·逍遙遊》說,斥笑鵬鳥飛得太高,認為自己在蓬蒿中飛翔是飛得最好的。

⑤昆雞長笑老鷹非:昆雞,一種大雞。俄國克雷洛夫寓言《鷹和雞》中說,鷹因為低飛而受到雞的恥笑,認為鷹飛得跟雞一樣低;鷹答道:鷹有時比雞飛得還低,但雞永遠不能像鷹飛得那樣高。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挽詩,詩中,毛澤東結合人民軍隊和人民革命戰爭的曆史,肯定了羅榮桓一生的重大功績,讚頌了羅榮桓崇高的革命品德,字裏行間中流露出他對羅榮桓深切的哀悼以及失去親密戰友之後的痛惜之情。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裏每相違。”首聯作者追憶了自己與羅榮桓的深厚友誼。在這裏作者選取了兩件事情,一件是1928年秋,毛澤東率部迎接第二十八團回井岡山。為加快行軍速度,羅榮桓靈機一動,命令戰士坐在山坡上順勢滑下。看到幾百名戰士在草叢中飛速而下的壯觀場麵,毛澤東不禁脫口說道:“我們都成了‘草上飛’啦!”二是兩個人雖然同在紅軍這個戰鬥集體,但由於軍務繁忙,不僅不能經常在一起暢敘友誼,反而是“每相違”,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這兩句寫到長征和解放戰爭。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帶領紅軍迂回作戰,四渡赤水,勝利渡過金沙江,打敗了圍追堵截的數十萬敵軍,林彪卻在同年5月給中央軍委寫信,認為毛澤東的戰術“走弓背路”,要“拖垮紅軍”,要求改變軍委領導,但他的要求被政治局會議否決,所以說這個問題的解決沒有什麼困難,攻打錦州才是事關全局的大問題。作者這樣寫並不是為了說明長征並不困難,而是為了突出“戰錦方為大問題”。當解放戰爭進入到決戰階段時,為了奪取勝利,黨中央決定組織“三大戰役”,攻打錦州成為遼沈戰役中的關鍵。當時黨中央要求深入東北的野戰軍司令員的林彪放棄長春、沈陽的敵人,把重點放在攻打錦州上,對於這個指示,林彪曾一度動搖,但當時身為政治委員的羅榮桓堅決擁護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攻打錦州的戰略決策,並說服林彪將其付諸實踐,最終取得“戰錦”的重大勝利。這兩句作者充分肯定了羅榮桓重大的曆史功績。有的人認為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作者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強烈的“反修”政治憂患意識,以至於在他60年代的詩詞裏經常可以看到“反修”的詩句,所以說“占錦”也包含著在奪取勝利後要保衛革命成果,使中國不出現修正主義的意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斥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這兩句化用《莊子·逍遙遊》的典故,並借用俄國寓言《鷹和雞》,用“斥”、“昆雞”比喻黨內鬥爭中誹謗、打擊羅榮桓的人,用“鯤鵬”和“老鷹”比喻羅榮桓高尚的品格。

詩的尾聯點明題意:“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詩人以向故人傾訴的語氣,表達了對羅榮桓不幸逝世的無限哀傷和痛惜。以問句作結,更顯示出作者對羅榮桓的深切懷念。

這首七律詩真摯而坦誠,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了毛澤東的肺腑之言。如果與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這首詩有著顯著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