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詞的結尾,作者描寫自己的心情時,並不是直接描寫,而是先借用傳統祭奠儀式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使抽象的心理活動外露化,接著又用了一個不用喻詞的比喻,借江浪來描寫自己的心潮翻騰起伏,“心潮逐浪高”與上闋所形成的感情色彩相對照,表現了作者的革命激情和對革命高潮到來的期望。
另外,這首詞的用詞十分準確,例如“穿”字既表現貫通南北,又富有動感;“鎖”字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使得筆下景物躍然紙上;“逐”字也是如此,把作者當時激越、憤懣的思想感情用滾滾江水起伏翻湧這一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來了。詞中還采用疊字的藝術手法,“茫茫”、“沉沉”、“滔滔”,既逼真地表現了事物,又富有節奏感,讀來富有韻味。
安得倚天抽寶劍——《念奴嬌·昆侖①》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②,
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③,
攪得周天④寒徹。
夏日消溶,
江河橫溢⑤,
人或為魚鱉⑥。
千秋功罪,
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
不要這多雪。
安得⑦倚天抽寶劍⑧,
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⑨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
環球同此涼熱。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作者原注
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裏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
題解
1935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與此同時,德國、意大利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也瘋狂向外侵略。同年8月,中共中央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抗日。
9月間,毛澤東率領紅軍登臨昆侖山的支脈岷山,遠眺昆侖,聯想到深重的民族災難和世界危機,構思了這首詞,並在1935年10月長征即將勝利結束時將它寫了出來。
注釋
①昆侖:山名,其主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處,東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東延伸後與岷山相接,因而紅軍長征時所經過的岷山,也可以看做是昆侖山的一個支脈。
②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這裏形容昆侖山的高大和險峻。
③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形容多。這裏是說終年積雪的昆侖山脈蜿蜒不絕,好像無數的白龍正在空中飛舞。
④周天:整個天空。
⑤江河橫溢:長江和黃鶴都發源於昆侖山,夏天時昆侖山積雪消融,會導致水量大增,從而使江河泛濫。
⑥人或為魚鱉:江河泛濫,人可能活葬身魚腹。《左傳·昭公元年》:“微(沒有)禹,吾其魚乎!”
⑦安得:怎得,怎麼能夠。
⑧倚天抽寶劍:傳楚宋玉作《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這裏的倚天是寶劍的修飾語,形容其長。
⑨遺:贈與。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作者自注:“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
賞析
作為一個革命統帥,毛澤東一生翻越過許多高山峻嶺,也創作了許多描寫山的詩詞,但是沒有哪一首能像《念奴嬌·昆侖》這樣,有這麼多神奇的描繪和浪費的想象,更為重要的是,這首氣勢豪邁的詞還表現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實現崇高的共產主義的理想和抱負。
詞的上闋主要寫景,描繪了昆侖山高寒多雪的壯麗景色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詞一開篇,作者就從空間、時間兩方麵把昆侖山展現在我們的麵前,描寫了它的高大和恒久。在空間上,“橫空出世”四個字突出了昆侖山高高橫亙於空中,高出人世的宏偉形象,然後再用一個“莽”字形容昆侖山莽莽蒼蒼,遠大而無窮無盡的氣勢。在時間上,“閱盡人間春色”突出了昆侖山不僅高大磅礴,而且年代久遠,見證了人世的滄桑。詞的開篇寫得氣勢磅礴,雄健有力,這表現出作者的豪邁氣魄和無比豐富的想象力。
接著作者化用張元“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的詩句,為我們展現了昆侖山壯麗的雪景。崎嶇曲折、巍峨起伏的昆侖山脈就如同許多玉龍一樣沸騰起舞、銀光閃閃、寒氣逼人,把整個天空都鬧得冰冷寒透,從而表現出昆侖山無限的生機和無窮的偉力。
寫到這裏,作者突然筆鋒一轉,不再寫昆侖山的美景,而是開始描寫昆侖山給人民帶來的危害。“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當夏季來臨的時候,昆侖山的積雪開始消融,形成滾滾水流進入江河,導致洪水泛濫,無數勞動人民因此而家破人亡,葬身魚鱉之腹,這裏雖然表麵上寫的是天災,但其實是暗指反動派一心隻想發動戰爭,全然不顧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所以作者用了一個設問句表達自己激憤:“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個問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借景抒情,在黑暗的舊社會,有誰能來改造自然為人民造福呢?這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關懷。
下闕回答了上闋尾句的疑問,寫怎樣去改造昆侖山,從而抒發了作者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和打倒帝國主義,實現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下闕一開始,作者就把昆侖山人格化,直接與昆侖山對話,使整首詞增添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作者告訴昆侖山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多雪,但是怎樣才能做到呢?於是作者發揮了奇特的想象“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作者想象著自己要依靠在天邊,拔出極長的寶劍,把昆侖山裁成三截。在這裏,作者用充滿豪情的詞句表達了自己要改造世界的理想,並且把一個比昆侖山更加高大的巨人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
接著作者進一步想象,把昆侖裁為三截後,要“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隻有這樣,才能“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全詞寫到這裏,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那就是要打敗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帝國主義。在這裏,作者不僅想到了中國人民,還想到了世界人民,氣魄宏大,精神更崇高,真正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理想和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這首詞可以看做是一首政治抒情詩,但是毛澤東並沒有用幹癟的文字來表達,而是借用大膽的想象吟詠出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在詞中,他的想象馳騁於天地人間、古今中外,浪漫注意與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使我們得到了藝術的感染和美學的享受。讀完全詞,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心係全人類,比昆侖山還要高大的偉人形象已經矗立在我們的麵前。
初稿對照
調寄念奴嬌·登岷山
橫空絕世,有昆侖,攬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都是此君餘脈。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爾揮為三截?一截拋洋,一截填海,一截留中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欲與天公試比高——《沁園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①,
千裏冰封,
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②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③。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④,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⑤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⑥。
惜秦皇⑦漢武⑧,
略輸文采⑨;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這首詞最早經作者審訂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題解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結束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裏長征。12月底黨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瓦窯堡會議”,製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隨後毛澤東又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對當時的形勢進行了深刻分析。會後,中共中央立即組織了“東征部隊”,準備東渡黃河與日寇作戰。1936年2月,毛澤東親自率領紅軍渡過黃河進行東征,到華北前線對日作戰。途經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時,適逢大雪。麵對著雪花紛飛的壯麗河山,回想起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毛澤東滿懷激情地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
注釋
①風光:風景,景色。
②惟餘:隻剩下。
③頓失滔滔:這裏指黃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滾滾的波浪。
④原馳臘象:1957年毛澤東和臧克家談詩時,臧克家問:“‘原馳臘象’的‘臘’怎麼講?”毛澤東反問:“你看應該怎樣?”臧克家說:“如果作蠟比較好,正好與銀蛇映對。”毛澤東最後采納了臧克家的建議。
⑤須:等。
⑥折腰:原始拜揖,躬著腰侍候。《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
⑦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秦朝的皇帝。
⑧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年)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⑨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采,引申為才華。這裏是說秦皇漢武,雖有武功,但文治方麵的成就略有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