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詠誌與詠物詩2(1 / 3)

第七篇詠誌與詠物詩2

五古詠井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隻喝井裏水,永遠養不長。

簡析

這首詩可能是目前所見的毛澤東最早的一首詩,寫作時間不詳,當時毛澤東在韶山的井灣裏私塾讀書,師從毛宇居。有一天,毛宇居外出辦事,臨行前規定學生們要待在屋子裏背書,不許到處亂跑,他走後,早就對私塾的陳規陋習不滿的毛澤東立刻溜出教室,一邊背書一邊玩耍。毛宇居回來了,對他進行了斥責,並罰他以院子裏的天井為題作一首詩,毛澤東沿著天井轉了幾圈,沉吟片刻,然後作了這首詩。

在詩中,毛澤東把那些在私塾裏隻知道死啃書本的孩子比喻成困在井裏的小魚,從而說明人的成長不應該像小魚一樣隻局限在井裏,做井底之蛙,小魚隻喝“井裏水”是不會長大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人不經曆大風大浪,不講究學習方法,隻知道坐在私塾裏死啃書本,那也是永遠不會長大的。

這首詩雖然是毛澤東即興之作,但是他托物言誌,在詩中大膽地抨擊了當時私塾教育的弊端,並隱含了自己遠大的理想抱負。

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一九○九年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簡析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要毛澤東去做生意,毛澤東卻立誌要到新式學校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繼續求學。經過自己的力爭和親友、老師們的一致勸說,父親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在離開故鄉前夕,毛澤東提筆寫了這首詩,並把它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裏。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麵世界的宣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誌在四方的遠大抱負,也表達了他對父親的深厚感情。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這兩句所表達的思想鮮明,氣勢磅礴。“立誌出鄉關”的毛澤東,用“學不成名誓不還”的絕唱,表明了他少年時胸懷大誌、立誌求學的精神,也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他才能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奮鬥,建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兩句將上述詩意向更深的意境進行了拓展,毛澤東先否定了傳統的“落葉歸根”的觀念,然後用肯定的語氣指出人生處處都有青山,在這斬釘截鐵的語句中,表現出他誌在四方,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宏遠境界。

七絕·詠蛙

一九一○年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簡析

1910年秋,在表兄的引薦下,17歲的毛澤東離開故鄉,來到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因為學堂裏的學生大多都是富家子弟,而毛澤東來自外鄉,並且穿著土氣,年齡偏大,所以他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

東山高等小學堂背山靠水,河流環繞,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就能聽見蛙聲一片。受到富家子弟嘲笑和敵視的毛澤東,經常會到這裏來緩解心中的鬱悶。有一次,他又來這裏聽蛙聲,就托物言誌,寫下了這首理趣兼備、生動傳神的詠誌詩。

在詩中,作者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隻以靜待動,像猛虎一樣蹲在池塘邊的青蛙,它正在等待時機捕捉獵物,實際上這也是作者胸懷大誌的自我寫照。然後作者又寫這隻青蛙正在樹蔭下蓄養精力,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中,我們似乎能感覺到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正在慢慢積聚,等待時機噴薄而發。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意思是:春天到來的時候,如果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子敢做聲?這兩句從靜態到動態,將作者那種“萬裏江山我為主的”的宏偉誌向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言詩·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隻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不染一塵,身心表裏。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誌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齎。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輝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簡析

1919年10月5日,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因患淋巴腺炎不幸去世,終年53歲,當時毛澤東正在修業小學擔任曆史教員,當他接到母親病危的信後,馬上返回韶山。可當他趕到老家時,母親已經入棺兩天了,二弟毛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呼喚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聽後心如刀絞,於是寫下了這首四言詩,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哀悼之情。

從開篇到“待徐溫吐”是全詩的第一部分:母親突然去世,終年53歲,她一生生有7個孩子,但現在隻剩下了3個,也就是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其他兩男、兩女都過早地夭折了,母親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們兄弟三人,曆盡艱難,以至於積勞成疾,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母親經曆了許多事情,但是因為都是傷心的事情,所以現在不忍心寫下去,隻好等到以後再慢慢地吐露。作者在第一部分裏概述了母親的生平以及她的養育之恩。

從“今則欲言”到“盛德所輝”是全詩的第二部分:現在所要說的,隻有兩個方麵。一是她的品格高尚,二是她抱恨遺憾的事情,母親的高尚品德首先是她的博愛,無論是遠親還是近鄰,她全都庇護照料,她的仁慈可親感動了無數人,她所表現出來的慈愛,出於一片真誠。她從來不說假話,也沒有欺騙別人的心思,她的天性嚴潔端正,沒有絲毫的虛偽,所經手的事情都考慮得非常周到。她的思維縝密,沒有什麼事情能逃過她的眼睛,她潔白幹淨的風尚,傳遍了親戚鄰裏,她的內心與外表始終如一。母親的“仁、德、禮、義、信”這五德鮮明,這是她做人的大節。整個看她的人格,就宛如在我的頭上照耀一樣。母親抱恨的地方,就是因為受到“三綱”的約束,誌向得不到實現,一些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滿足,因此精神上感到很痛苦。這究竟是天命,還是人為的原因呢?甚至悲痛的連大地都塌陷了一角。其次她抱恨的是兒女,她養育了一群兒女,但是現在他們都還很年輕,就像果實還沒有成熟一樣,正處在青黃不接的階段,她病重的時候拉著親人的手叮囑教誨,現在想起真是酸楚難言,在病中她呼喚兒子們,讓他們一定要長成棟梁之才。她最關懷的其實還是親朋好友,有的平時有恩於我們,有的勞累困苦,無論大人、小孩還是親友,都等著我們去報答,總結這一切敘述,無不被她的崇高品德所照耀。第二部分是全詩的主體,敘說了母親的“盛德”和“恨偏”,並且概述了母親的遺囑。

從“必秉悃忱”到結尾是第三部分:我們一定要秉承母親高尚的品德,照她的樣子做人,至於她的遺憾,一定會替她彌補上,銘記在心,絕對不敢忘懷,她養育的恩情就像燦爛的陽光和朝霞,就像精衛填海一樣永遠也報答不完。我的母親她終究不會死,雖然她的身體不複存在,但是她的精神萬古長存,隻要我活著一天,就要報答母親的恩情,就要陪伴在她的身邊。今天說得太多了,其實時間很短暫,隻能將主要的方麵挑出來簡單地寫出,這個時候在家中祭奠母親,向亡靈獻上一杯祭酒,以後還有許多話要說,願她的恩澤與日月同輝。在第三部分裏,毛澤東表明了要繼承母親崇高品格的決心,並表達了他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四言詩·祭黃帝陵

一九三七年四月五日

中華民國26年4月5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裏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鬥,備曆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誌,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後土。

尚饗!

簡析

1931年9月8日,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隨後的幾天裏,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我國東北,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大片土地淪陷。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策劃了“華北事變”,使華北5省大部分地區喪失了主權,在國難當頭之際,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越來越高。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和聯共抗日的主張。1937年4月5日,中共方麵由毛澤東親自撰寫了祭文,委派林伯渠代表蘇區全體軍民到黃陵縣祭掃了黃帝陵。

從開篇到“雄立東方”是第一部分,歌頌了黃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基業以及他為中華民族建立所取得的功績。黃帝是中華民族卓越的祖先,他開創了中華曆史,後代子孫繁衍不息,生活在巍峨的五嶽中和浩蕩的黃河邊。黃帝的聰明才智超過一般人,並且開拓了廣闊的疆土,建立了偉大的功業,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從“世變滄桑”到“我為奴辱”是第二部分,主要回顧了中國近百年來的屈辱曆史。中國經過漫長的滄桑巨變,在這中間經曆了許多挫折,強橫的鄰邦(指日本)不講究道義,侵占了我國的台灣,而且鄰邦朝鮮也被它占領,東北華北等地有許多漢奸,把國土出賣給敵人,但這怎麼能滿足貪婪的敵人?敵人拿著武器,致使淪陷區的人民淪為奴隸受辱。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入行徑以及統治者賣國求榮的醜態,意在激起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情緒。

從“懿維我祖”到“讓其淪胥”是第三部分,黃帝是具有美德的英雄,通過逐鹿戰爭使天下太平,難道黃帝的後代就這樣軟弱無能,讓中國的大片國土淪於苦難之中?在第三部分裏,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在推崇黃帝以武力抵抗敵人的同時,對那些怯敵的民族敗類進行了批判。

從“東等不才”到最後是第四部分,作為黃帝的子孫,我們雖然“不才”,但我們敢於起來反抗侵略者,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進行了二萬五千裏長征,在年複一年的戰鬥中經曆了許多艱難險阻,但是侵略者還沒有走,哪裏能有我們的家?所以各黨派和各界人士要團結起來,不分軍民和貧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才是救國的良方。全國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建立民主共和的製度,改善國內的政治,大家團結一心,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收複淪陷的國土,捍衛國家的主權,這樣的誌向和決心,永遠不會忘記。組織武裝,整治軍隊,用行為來告慰祖先,我們的抗戰決心天地可以為我們作證。在第四部分裏,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一定會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心。

七絕·仿陸放翁《示兒》詩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

人類今嫻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

愚公盡掃餮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

附:陸遊原詩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簡析

毛澤東一生酷愛古典詩詞,在他的藏書中,由他親自圈劃批注過的古詩詞就有1558首之多。他經常巧妙地仿改前人詩句,賦予新的詩意,抒懷言誌,反映現代生活。1958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閱讀文物出版社刊印的木刻大字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時,想到了當時國內外的局勢和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想到了陸遊的《示兒》,於是在書的批語中寫道:“革命尚未全成,同誌仍須努力。港台一帶,餐蚊尚多,西方世界,餐蚊成陣。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萬愚公,用他們自己的移山辦法,把蚊陣一掃而空,豈不偉哉!試仿陸放翁曰:人類今嫻上太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愚公盡掃餐蚊日,公祭勿忘告馬翁。”

“人類今嫻上太空”,1957年10月和11月,蘇聯曾先後發射了兩顆人造地球衛星,實現了人類幾千年來夢寐以求的太空之行,這標誌著人類的航天事業進入一個新紀元,也提高了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毛澤東自然感到歡欣鼓舞。

“但悲不見五洲同”,人類已經進入太空時代,但是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大同”時代,尤其是祖國還沒有實現統一,這實在令人感到擔憂和慨歎。在這句裏,作者將“九州”改為“五洲”,借指全世界,使視野得到極大擴展,也表現了自己關心人民疾苦和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國際主義精神。

“愚公盡掃餐蚊日”,這句是對“盡掃餐蚊日”的盼望,隻要堅定信念,隻要全世界的勞動人民聯合起來,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一定能打敗帝國主義,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