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累積會導致你壓力增大,進而情緒變壞,所以拒絕浮躁正是掃除壞情緒的開始。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消息:在一次招聘會上,一個招聘單位收到的84份大學畢業生自薦表中,發現有5人同時為同一學校的學生會主席,6人同時為同校同班“品學兼優”的班長。但是走進大學校園裏調查一下,發現有人把別人的英語等級考試證書、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獎學金證書、優秀學生幹部獎狀以及發表過的文章,改頭換麵複印,就變成了自己的“輝煌經曆”??有的女大學畢業生為了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以期能夠被錄用,更是將自己的簡曆搞成了豪華版的藝術圖片集。當用人單位在慨歎“現在的大學生真是浮躁”時,求職者不但沒有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反而減弱了自己的競爭力,試問如此華而不實,哪個單位願意要?
再有就是高考的題目,它是比較能折射當今社會的普遍心態的。記得1999年高考命題作文就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是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的夢想,要是不用費勁就能一下子變聰明就好了,頭腦發熱中,大家都忘記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道理,寧願相信立竿見影。他們甚至渴望科學家們能發明“知識注射液”,在數秒鍾內使自己成為天才,這都源於焦灼與浮躁的驅動。
再看看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麵,浮躁的心態無處不在,有精心製造“皇帝的新衣”的浮躁,有“移花接木”、“經濟實惠”的浮躁,更有信手拈來、“一揮而就”的浮躁。投射到每個人身上不外乎是這樣的表現,做事情三心二意、朝三暮四、淺嚐輒止;或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既要魚又要熊掌,或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靜不下心來,耐不住寂寞,稍不如意就輕易放棄,從來不肯為一件事傾盡全力。但究其實質不外乎是急於求成、渴望結果的超常迫切心態。
浮躁讓壓力越來越大,也讓我們的情緒越來越壞。
的確,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香車美女、豪宅別墅、喧囂塵世,抵製誘惑需要非一般的定力。流光異彩的大千世界,每個人似乎都難以抑製那顆悸動的心,它簇擁著你義無反顧地衝向前麵不可名狀的誘惑。這種種的誘惑中有虛無縹緲的名,有金光閃閃的利。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名利,是讓人浮躁的根源。
當然,我們是凡人,麵對誘惑,不可能完全無動於衷。但是當我們真正要選擇時,麵對紛繁複雜的誘惑,我們是淪為名利的奴仆,還是麵對真實的自我?如果我們頭腦發熱地被名利牽去,那我們就不但鎖不住自己浮躁的情緒,反而會被浮躁的情緒鎖住。心理學家認為:焦灼與浮躁,通常是動機水平和焦慮程度過高的表現。圖安逸、避勞神,敷衍塞責,惰性膨脹,懷著浮躁的情緒走得遠了,很容易導致理性的迷失,漸變為一種病態的人格。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對此,心理學家一再告誡人們:成就某事的動機水平和焦慮程度以適度為宜。任何事情都有其規律和順序。人生宏大的目標應當以累積諸多小目標為基礎。當我們被煩惱的情緒所困擾時,重要而關鍵的是,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趕快調整自己心靈的鏡頭焦點,排遣心中的鬱悶,讓浮躁的沙礫沉澱下來。
現代人的標誌,絕不止於會英語、會駕車,能夠在寄托的出國考試中得高分,懂得網絡技術、享受名牌服飾。沒有對現代社會的冷靜認識與思考,沒有對個體人格的自覺完善,以及對其他社會成員的道義關懷,也不過是個精神上的“現代貧民”而已。
所以,我們更有理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拒絕浮躁,拒絕急於求成。即使在數字化生存的時代,你也還需要找準最初的那個點。這大概就是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倡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原因。
給自己浮躁的情緒一點清涼,並不是要鎖住我們奮發向上的雄心,而是要鎖住我們永不滿足的欲望;鎖住浮躁的情緒,不是要鎖住我們勇往直前的進取心,而是要鎖住我們投機取巧的鑽營心;鎖住浮躁的情緒,不是要鎖住我們揮汗如雨的努力,而是要鎖住我們瑣屑無聊的攀比。鎖住浮躁的情緒,要靠一種竟成大事的決心和曠日持久的恒心,這是一種內心的修煉,更是一種定力,需要我們長久地磨煉。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我們控製了自己浮躁的情緒,減輕來自各個方向的壓力,以此作為一個基點,就能戰勝生活中所有挫折和困難,登上人生的一個又一個製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