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人文常識故事導讀 第11章 約定成俗的典故——經典曆史故事
盤古開天辟地
宇宙之初,天地連在一起,混沌一團,像個大雞蛋一樣。在這種環境中,誕生了一位大力士——盤古。
盤古一直睡了18000年,醒後發現周圍漆黑一團,連腿腳都伸不直,想舒展舒展筋骨更是困難。他無法忍受這樣的環境,於是拔下一顆牙齒,把它變成威力無比的神斧,用力向周圍砍去。
隻聽一陣巨響過後,清新的氣體散發開來,飄飄揚揚升到高處,變成天空;混濁的東西則緩緩下沉,變成大地。從此,混沌的宇宙不再黑暗,置身其中,頓時覺得神清氣爽。
但盤古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因此並沒有就此罷手,他叉開雙腳,站在地上,昂起頭顱,頂住天空,接著施展法術,讓身體在一天之內生長九次。他的身體每長高一尺,天空就增高一尺,大地也變厚一尺。
經過18000多年的努力,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也長到90000裏那麼長。終於,天不能再往上長,地也不能再厚下去,盤古的力氣也耗盡了。他倒在地上,長長吐了口氣,閉上眼睛就死了。可是他的身體並沒有消失,分別化成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鳥蟲魚等自然界的事物。盤古完成開天辟地的偉業,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適宜生存的環境。
先生點評:
關於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不同朝代、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傳說。雖然故事各不相同,但都傳遞著同樣的信息——宇宙萬物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一切。
知識拓展:
宇宙的年齡
每個人有年齡,每樣東西也有年齡。當然,每個星球也是有年齡。例如,我們的地球的年齡是46億歲,那麼,宇宙的年齡有多大呢?
宇宙的年齡是指自大爆炸開始至今所流逝的時間,當今理論和觀測認為這個年齡在136億年到138億年之間。
女媧補天
傳說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了起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雞犬不寧,最後祝融打勝了,但共工並不服氣,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支撐天地之間的大柱斷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出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類。人類麵臨著空前的大災難,眼看就要天崩地裂,人死獸亡了。
女媧看到人類遭到如此奇禍,痛心不已,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作為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壓製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用以堵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總之,女媧想盡一切辦法來拯救這個殘破的世界。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也消失了蹤跡,人類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裏彙流。
先生點評:
這個神話故事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古代人民向往和平,沒有災難的善良願望。同時還告訴我們,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天都可以補,還有什麼錯是無法補救的呢?
知識拓展:
女媧造人
傳說,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女神。一天,她經過黃河的河畔,覺得自從盤古開天辟地,創造了山川湖海、飛禽走獸,原本寂靜的世界終於有所改變。但是,女媧總覺得這世界還是缺了點什麼,但又一時想不起來。當她低頭沉思,看到黃河河水裏自己的倒影時,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還缺少了像自己這樣的“人”。於是,女媧就參照自己的外貌用黃河的泥土捏製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變成了人類。
女媧分別捏了男人和女人,讓他們自由繁殖,於是人越來越多,世界變得更加熱鬧了。
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因為他的封地在周,爵為上公,故被稱為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後,封地於魯。但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後又輔佐成王。
周公輔佐周成王,建設新的國家,日理萬機,什麼事情都得想到,還要事事躬親,比如製定戰俘處理政策、簽署奴隸管理條例、鎮壓反周複商勢力,等等。忙的時候,周公洗澡都有人打攪,古時候男人頭發長,周公握著濕頭發從浴室跑出來,接見完了,又回去接著洗,反複多次。吃飯時剛吃一口食物,不等嚼完又得吐出來,因為客人又來求見了,所以一飯三吐哺。
在古文中,三不一定表示確切的三次,一般代指幾次的意思。但即使這樣,周公還害怕失去天下的仁人誌士。可見,周公為了國家大事,真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先生點評:
曹操的《短歌行》中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以此表達求賢若渴之心,告訴我們隻有禮賢下士,才能使天下人才都願意真心跟隨,盡力輔佐。
知識拓展:
周公輔政
成王年幼的時候周公就無微不至地關懷他。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裏,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年幼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沒想到,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後來,有人在成王麵前進讒言,周公害怕成王相信讒言,就逃到楚地去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看到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詞,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
周公回周以後,繼續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表示自己不離開成王的決心。成王卻感念周公的付出,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召公理政
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地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而被稱為召公。他的後代中有人繼承了他的稱號,盡心盡力輔佐了周厲王。他時常規勸周厲王要廣施仁政,不能貪圖享樂,可是周厲王根本就聽不進去。
周厲王統治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厲王喜歡重用榮夷公和虢公長父等佞臣,對內封山占水,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漁獵,讓百姓失去生計來源。對外興師動眾,征伐鄰邦,不斷加重老百姓的負擔。他的暴行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朝野上下,殺機四伏,民怨沸騰。
召公為了國家能夠穩定,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向周厲王直言進諫。說人民已經忍受不了他的暴政了,如今民不聊生,大家怨聲載道。誰知周厲王卻派人監視大家,凡是有說他壞話的一律抓起來施以重刑。如此一來,老百姓在路上見麵都不敢多說一句話。
周厲王十分高興,認為堵住了百姓的嘴,讓他們不敢再說自己的壞話。召公又對厲王說:“堵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還要危險;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決口奔流,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們講話也是一樣。因此,善於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阻塞,使它暢通;善於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導他們敢於講話,你這樣做,隻會讓他們敢怒不敢言。”
周厲王並不聽召公的勸阻,仍一意孤行。三年後,百姓暴亂,將他趕出都城。隨後,周定公和召公共同攝政,代理國事,就是曆史上的周召共和。
先生點評:
召公的思想,其實和唐朝魏征向唐太宗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一致。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讓老百姓怨聲載道的政權都是不能長久的。
知識拓展:
周厲王攻噩
周厲王是西周第十位國君。西周到周夷王(厲王父)時,國力日漸衰弱,周厲王即位後,原本臣服於周王朝的噩國,看到西周國力漸衰,就乘機叛亂並企圖侵占周的疆土。噩侯聯絡南淮夷和東夷部落,出兵進攻周的東部疆域和南部國土,聲勢浩大,氣勢凶猛,一直打到東都成周(今洛陽市)附近,嚴重影響著京畿的安危。
周厲王為了保衛京都和周的社稷,調集各路大軍,從西、北兩個方向向河洛地區聚集,企圖對噩形成夾擊之勢,一舉殲滅噩國的軍隊。厲王依靠貴族大臣的親兵來抵禦噩國的進攻,周將禹率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車百乘,廝禦200人,徒兵千人參戰,經過激烈的戰鬥,周厲王終於擊敗了噩侯,保衛了成周的安全。
指鹿為馬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太子扶蘇自殺,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後來,趙高誣陷宰相李斯想割地稱王,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被迫認罪,被處死。之後,趙高便做了宰相,並伺機再推倒胡亥篡奪皇權。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麵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裏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嘛!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陰冷地輪流盯著他們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裏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