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約定成俗的典故——經典曆史故事(2 / 3)

“指鹿為馬”這個成語就出自這個故事,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來比喻顛倒黑白。

先生點評:

靠強權建立起來的威信是不能長久的,就算趙高殺盡了忠臣清吏,受到奸臣小人的擁護,最終也沒能得到他渴望的權勢。因此我們想要大家真正地信服我們,一定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這樣得到的擁護和支持才能長久。

知識拓展:

趙高其人

趙高是秦國宗室遠親,他的父親是秦王的遠房本家,因為犯罪被施刑,母親也受牽連淪為奴婢,趙高弟兄數人因此身份卑賤。後來秦始皇聽說他身強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還讓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由於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信任。但秦始皇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位寵臣,成了日後斷送大秦江山的禍首。

胡亥做了皇帝後,趙高讓胡亥斬殺朝臣。大批朝臣先後被殺,連胡亥的兄弟姐妹們都慘死在屠刀之下。丞相李斯遭五刑腰斬,滿門抄斬。李斯死後,趙高成了秦朝的實際統治者。他先強迫秦二世自殺,想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嬰為秦王。秦王嬰認識到趙高的險惡用意,派人殺死了趙高,隨即手捧玉璽向劉邦投降,秦朝至此滅亡。

草木皆兵

383年,前秦苻堅率領步兵、騎兵八十萬,攻打晉朝。宰相謝安派自己的弟弟謝石、侄子謝玄領兵八萬前去抵抗。苻堅想以多勝少,迅速出擊。誰知苻堅的先鋒部隊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紛紛逃跑。而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再北望八公山,覺得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

由於出師不利,苻堅想盡快扭轉局麵。於是他命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想借助地理上的優勢取勝。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讓秦軍稍往後退,等他們渡河之後再戰。苻堅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以作戰之機,進行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誰知,由於秦軍平時訓練不嚴,剛下令後退,就像潮水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苻堅中箭而逃。而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這就是“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故事。

先生點評: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形容人在十分驚恐之時,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便緊張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敗者的恐懼心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處在比較有利的環境下,也要理性地看待問題,全麵分析後再作判斷,不要驚慌。

知識拓展:

謝安軼事

鹹安元年(371年),征西大將軍桓溫為了立威名,廢黜了當時的皇帝司馬奕,另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也就是簡文帝。這個時候謝安已擔任了侍中,他洞悉桓溫的野心,決定匡扶朝廷,不讓桓溫篡權的圖謀得逞。

鹹安二年(372年),簡文帝去世後,太子司馬曜即位。桓溫本以為簡文帝會把皇位禪讓給自己,因此十分失望,就以進京祭奠簡文帝為由,來到建康城外,準備刺殺朝廷重臣。他在新亭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見謝安和王坦之。王坦之十分害怕,但也隻能硬著頭皮與謝安一起出城。到了桓溫營帳,王坦之緊張得汗流浹背,衣衫都濕透了,手中的朝板也拿倒了。謝安卻從容不迫地就座,然後神色自若地對桓溫說:“我聽說有道的諸侯都設守在四方,你又何必在幕後埋伏士卒呢?”桓溫隻得尷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由於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了回去。

隋煬帝開鑿運河

相傳隋煬帝楊廣為了方便去揚州看瓊花,征調100多萬民工,曆時6年,修建了一條東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縣),東南到蘇杭,全長4000多裏的大運河。河的兩旁開辟大道,道旁種上榆樹和柳樹,岸邊每隔兩個驛站設置一座供楊廣休息的行宮。自洛陽到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共設置了40多座行宮。開鑿大運河,共征調了上千萬的民工,有許多開挖運河的民工累死在河中。

有一次,楊廣巡視運河的開鑿情況時發現有一段河道挖得淺了些,他竟然下令將挖掘這一段運河的官吏和民工五萬多人全部捆住手腳,活埋在岸邊。

從605年8月起,楊廣三次通過大運河到江都巡遊,他乘著長200尺,高45尺,上下4層的大龍舟。隨行的嬪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別乘幾千艘華麗的大船,首尾相望,綿延200多裏,光拉船的纖夫就有8萬多人,兩岸還有騎兵護送,熱鬧非凡。一到晚上,燈火通明,鼓樂喧天。楊廣在船上縱情飲酒作樂,觀賞兩岸風景。沿途500裏以內的百姓,被迫進獻食品。楊廣的食品多得吃不完,百姓卻被弄得傾家蕩產,食不果腹。

先生點評:

大運河開通之後,便利了南北的交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但是,大運河的開鑿和楊廣的奢侈浪費使得民怨沸騰,引發了各地的農民起義,不久之後,隋朝就滅亡了。簡言之,可用八個字評價大運河,“弊在當時,功在千秋”。

知識拓展: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過程

在我國曆史上,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工程主要經曆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時期。位於東南吳國的國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向北擴張勢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長江水經瓜洲(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北入淮河。這條聯係江、淮的運河,從瓜州到末口,長約150公裏。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第二個時期即是隋朝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元朝時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由唐玄宗、肅宗時的邊鎮守將安祿山、史思明於755年至763年掀起的反唐叛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愈加腐敗。他耽於享樂,不問國事,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軍權在握。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第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祿山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等都想以守為攻,但不被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人縊死楊貴妃。後來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叛臣。第二年郭子儀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今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複河北一帶,此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

不久,史思明殺死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唐朝借兵回紇,收複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8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唐朝也因此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麵。

先生點評: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爆發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知識拓展:

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空前浩劫,很多百姓無家可歸。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轉衰,一蹶不振。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失去了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控製。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中原,唐政權連長安城也無力保護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第五,安史之亂,使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後周的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反宋。盡管這兩次反叛都已平定,但引起了宋太祖的深思,他認為兵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才行。於是,宋太祖設宴請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他舉起酒杯,跟大家幹杯後說:“我要是沒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今天,但是你們可曾知道,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難處。不瞞你們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石守信等人聽了大驚,問其原因。宋太祖說:“道理很明顯,誰不想做皇帝?”石守信等人聽了,都驚慌失措,連忙跪下說:“如今天下太平,誰敢對陛下不忠?”宋太祖擺擺手說:“你們我信得過,隻怕有朝一日,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也欲罷不能。”石守信等聽宋太祖這麼說,連連磕頭,流著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想得不周到,請陛下給我們指引一條出路。”宋太祖說:“我為你們考慮,你們不如把兵權交給朝廷,去地方做個閑官,置些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平平安安地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豈不很好?”石守信等連連點頭答應。

第二天,石守信等大臣一上朝,便每人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官。宋太祖馬上準許,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每人一大筆財富,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無兵權的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