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人文常識故事導讀 第13章 古老的科技發明——發明的故事
燧人鑽木取火
遠古時,人們不知道如何利用火,隻能吃生的食物,所以經常生病;到了晚上,沒有東西可以取暖,就蜷縮在一起。
伏羲是天上的一位大神,看到人間艱難,就想讓人類知道火的用處,於是在林中降了一場雷雨。雷電劈在樹上燃燒起來,很快變成熊熊大火。
雨停後,有個年輕人發現不遠處有燒死的野獸,發出陣陣香味。吃完這些燒過的肉後,他覺得味道美極了,完全不是生肉可以相比的,同時也知道了火的可貴。於是他揀來樹枝點燃,想借此將火保留下來。可樹枝燃盡後,火就滅了,人們很失望,卻也無計可施。
伏羲知道後,就托夢給發現火的年輕人,告訴他西方的燧明國有火種。年輕人醒後想起夢中的事,決心到燧明國去尋找火種。他曆盡艱辛,來到燧明國,可那裏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很沮喪,就坐在一棵叫“燧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他眼前一亮,發現燧木樹上有大鳥正在用堅硬的嘴啄樹上的蟲子,隻要一啄到樹,就閃出明亮的火花。他折來燧木枝,耐心地用不同方法進行摩擦,終於樹枝冒出了煙火。
後來,年輕人把鑽木取火的方法教給別人,他還成了部落首領,人們稱他為“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先生點評: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們的這種品質也是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我們隻有保留並發揚這種寶貴的精神,才能讓生活越來越美好。
知識拓展:
黎族的鑽木取火
海南黎族地區至今還保留有鑽木取火的技術。黎族鑽木取火的工具有兩部分組成,一個為鑽火板,一個為鑽杆或弓木。取火時,板固定,棒或弓運動,有機械能轉為熱能,其溫度達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碳、氧或碳氧化合物燃燒。剛剛發出的火星極其微弱,肉眼看不見,為了使看不見的火星變成旺盛的火焰,必須有一種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引燃,還要不失時機地輸氧,才能達到取火目的。
黎族鑽木取火術在現今生活中雖已少見,但人們流落荒野時仍可使用,對考古學、曆史學的研究尤有重要的價值。
祖師魯班
魯班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人,他出生於工匠世家,本身也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家庭的影響和熏陶,使他從小就喜歡機械製造、手工工藝、土木建築等工匠活。人們叫他“巧人”,民間則把他尊奉為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魯班被請去建造一座宮殿,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樹。但斧頭砍樹很慢,根本沒法滿足工程的需要,於是魯班決定親自上山督陣。在上山的路上,魯班無意中抓了一把野草,手心頓時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好奇,一根小小的草為什麼會這樣鋒利呢?於是他就摘下一片葉子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非常鋒利的小細齒,魯班若有所悟;抬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啃吃草葉,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魯班茅塞頓開,當即回去用大毛竹做成了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又反複尋找試驗了幾次,最後用鐵片代替了竹片,魯班就這樣發明了鋸子。
先生點評:
魯班在勞作中,十分虛心並有意識地向有經驗的老師傅請教,反複地琢磨各種先進技術和經驗,並總是試圖對其進行改進,正是這種精神讓他成了木匠的祖師爺。
知識拓展:
魯班造傘
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傘,那時候,人們出門很不方便。魯班心裏想要是能做個東西,既能遮太陽又能擋雨,那就太好了。但是,魯班冥思苦想,也沒有想出來。
一天,天氣很熱,魯班一邊做工,一邊抹汗。這時他看見許多小孩子在荷花塘邊玩,一會兒,一個孩子摘了一張荷葉,倒過來頂在腦袋上。
魯班覺得挺好玩,就問他:“你頭上頂著荷葉幹什麼呀?”小孩子回答他說:“太陽像個大火輪,我們頭上頂著荷葉,就不怕曬了。”
魯班一下子開竅了,於是他仿照荷葉的樣子,將竹子劈成許多細細的竹條,用竹條紮了個架子,又找來一塊油紙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魯班高興地大叫起來。
魯班的妻子聽見他大呼小叫,趕緊從屋裏跑出來,問道:“出了什麼事了?”
魯班把剛做成的東西遞給妻子,說:“有了這個,你以後出門就不怕雨淋日曬了。”
魯班的妻子瞧了瞧,說:“不錯不錯!不過,雨停了,太陽下山了,還拿著這麼個東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攏起來,那才好呢。”
“對,對!”魯班聽了又開始動手改造,當要用它的時候,就把它撐開,不用的時候就可以收攏起來。就這樣,世界上的第一把傘誕生了。
蒙恬造筆
蒙恬是秦國的大將,經常帶兵在外打仗。秦王為能及時了解前線的情況,要求蒙恬定期寫戰況報告給他。
當時,人們都是用竹簽蘸了墨將字寫在絹布上,竹簽蘸了墨沒寫幾下就幹了,很不方便。蒙恬每次寫戰報,都覺得十分不方便。竹簽很硬,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就沒墨了,墨水蘸多了,又會往下流,把絹弄髒。
一天,蒙恬外出打獵,打了許多野兔。其中一隻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後,心中大喜:“如果用兔尾來代替竹簽蘸墨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後,他立即剪下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兔毛油光光的,吸不上墨水,在絹上寫字也是斷斷續續的,並不好看。蒙恬試了又試,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浪費了,隻好將兔毛筆扔掉,思考改進的辦法。
有一天,他走出營房,在山石坑裏發現那支被丟的兔毛筆,他撿起來,用手指捏捏兔毛,覺得兔毛濕濕的,毛色也變白了。他馬上跑回營房,蘸上墨汁書寫起來,這時兔毛筆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變得圓潤飽滿。原來,山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過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這便是“毛筆”最初的樣子。
先生點評:
對於毛筆究竟是不是蒙恬發明的,現在多有爭議。其實無論爭議結果如何,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從這些記載和故事中了解到了蒙恬將軍與眾不同的一麵,同時也說明人們對將軍的敬仰,並表達了人們對將軍所具有的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熱愛與推崇。
知識拓展:
蒙恬簡介
蒙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的第一人。
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官至上卿。蒙恬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誌,立誌衝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公元前221年,蒙恬由於家世的關係,被封為秦國將領,跟隨大將王賁率軍攻打齊國,一路長驅直入攻占了齊都臨淄,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秦始皇授給他內史的官職。蒙恬在統一六國的戰鬥中雖然並沒有立下赫赫戰功,但積累了足夠的戰爭經驗,他的才華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成為秦始皇的心腹大將。秦滅六國後,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並監修長城,威震匈奴。胡亥即位後被迫自殺。
蔡倫造紙
蔡倫,東漢桂陽人,字敬仲。大約75年時到了洛陽,隨後進宮當了太監。79年,和帝劉肇即位,把蔡倫提升為中常侍(宦官中較高的官職),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兼任主管製造禦用器物的尚方令,監督製造寶劍和其他器械。
蔡倫在擔任尚方令時,主管各種事宜,這樣蔡倫就有機會經常和手工工人接觸,他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對蔡倫有深刻的影響。蔡倫本人也善於賦詩作書,需用大量的紙張。他深知缺紙的苦處和書寫上的困難,便決心克服困難,攻克難關,改進造紙術,提高紙張質量。
蔡倫在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用各種植物造紙的經驗以後,改用了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這些原料貨源豐富,到處可以找到,價錢便宜。
這樣一來,不僅大大降低了產品的成本價格,而且為大量生產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用樹皮做原料,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