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詩論裏說過:“在這苦難被我們所熟悉,幸福被我們所陌生的時代,好像隻有把苦難能喊叫出來是最幸福的事,因為我們知道,啞巴是比我們更苦的。”
同時,我也說過:“叫一個生活在這年代的忠實的靈魂不憂鬱,這就如叫一個輾轉在泥色的夢裏的農夫不憂鬱,是一樣的屬於天真的一種奢望。”
我也曾說:“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裏,時代的痛苦與歡樂也必須糅合在個人的痛苦與歡樂中。”
時代像大氣層。整個時代都是愁苦的,個人有什麼歡樂呢?強調寫“自我”,以為每個人可以從地球上脫離出去的想法是天真的。
我想不起在哪個時代,自己有過太多的歡樂的記憶。
最大的歡樂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晚上,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出來,那時,我在延安,鑼鼓喧天,載歌載舞,我寫了《狂歡的夜晚》也不足以表達當時的心情。
當然,我也寫過歡樂的詩。一九五四年秋天,路過莫斯科,正遇上青年聯歡節,我寫了《寫在彩色紙條上的詩》;但那是為別人寫的,為化裝跳舞的年輕人寫的。……
你的鼻子像百合
你的嘴唇像花瓣
請摘下綢製的假麵
讓我看看你的眼睛……而時間啊是蜜酒
我們是喝蜜酒的人……樹枝投下了最初的落葉
空氣像是冰鎮過的果汁……常常有人提出:如何突破?
為什麼要突破?被什麼包圍了?
被因循守舊,被千篇一律,被一般化,被似曾相識所淹沒……
所謂突破就是突圍,衝出一條求生之路,別開生麵。
突破的力量從何而來?
來源不外是對事物發展的敏感;對外麵的世界(對世界性的藝術活動的知識)發現了消極的因素;從而感到必須要奮起作戰的動機。
突破實際上是被圍困狀態下的應戰。
在這兒,軍事的原理和藝術的原理是一致的。古老的世界提出許多的問題:
詩該怎麼辦?
詩和人類的關係:分離呢?一路同行呢?
什麼是共同的問題:通貨膨脹、失業、能源危機、生老病死、人口威脅、汙染……
需要共同考慮的:戰爭、饑餓,以及藝術、愛情、美……
八、 詩的規律是沒有的
藝術規律從屬於生活規律。
詩的發展道路是沿著生活的規律、社會的規律而前進的。
誰也不能阻止生活變化的步伐。
生活變了,藝術也隨之而變。
既然沒有千古不變的生活規律,也就沒有千古不變的藝術規律。
每個時代隻能按照它自己的要求解決它所麵臨的問題。
誰也不能預言下一代人是如何生活的。詩人的勞動是創造。不重複別人的創造。
根據新的生活麵貌創造新的藝術。
具有個性的不同風格,不同表現手法,不同的構思方式。
每個詩人如果沒有獨特的美學觀點,寫不出與眾不同的詩。
作為武器也好,作為工具也好,詩人離開了創造,就成了不務正業的人了。
千萬不要固步自封。
從這個時代的變革中,去尋找新的東西,去找對照鮮明的東西。
藝術的魅力在於生活的真實性。
大膽地揭示生活的真實,鬥爭的真實。
發掘生活的礦藏,尋找典型,找出這個和那個之間的差別。
尋找存在於生活的變化和發展,表現新的事物。事物的真實的美,事物的外形的美,事物的內蘊的美,這其中無論哪一種所給予人的快感,都是詩。寫得勉強的時候不寫;
沒有飽滿的情緒時寫的東西,多半是廢品。
不要怕人家寫得比自己好,
不嫉妒年輕人的才華,
誰都是從年輕過來的,
要有信心,要相信未來,
未來的人們一定會超過我們,我們也可能超過前一代人。
讓盡可能多的人理解你的詩。
同一時代的人不理解你的詩,讓誰來理解?
讓更多的人來理解作為美好的願望;
即使是唯美主義者,也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
不要讓美封閉。
讓追求真理的人從你詩裏得到啟發:
讓更多的人接近真實的世界。從現實生活出發,
從實踐出發,
從發展中的現實出發,
從變化中的現實出發,
不要從形而上學出發。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籍,是一個現代人。一個詩人隻能根據他所見所聞寫他的詩。詩是寫給現代的中國人看的。
詩人必須忠實於自己的時代,忠實於自己的人民。
也隻有忠實於今天的人,才能說忠實於明天。
九、 談意境
不論寫詩還是繪畫,都要考慮構思、選材——采取什麼辦法表現你的思想感情。
有一天,我向白石老人說:“你給我畫一張你從來沒有畫過的。”我的意思是無論題材和構圖都是“新”的。因為我喜歡他的畫,而且想看看當代出色的藝術家如何對待這個問題。
他答應了。護士給他磨好墨、鋪好紙,戴上袖子,遞給他畫筆。
根據我的要求,是一尺平方的冊頁。
他不打稿子,隻是眼睛看著紙麵在思考,沒有多久,他完成了一張水墨畫。
他畫的是:一隻青蛙往水裏跳的時候,一隻腳被水邊的草給纏住了。前麵兩隻腳拚命向前劃,後麵另一隻腳拚命蹬也蹬不出去。
而青蛙的前麵,水裏有三個蝌蚪卻自由自在地在遊動——意在反襯青蛙的動彈不了。
畫完了,他滿意地對我說:“這個,是我從來沒有畫過的。”
我也高興地說:“畫得好!”
他問我:“你看怎麼題呢?”意思是怎麼下款。我說:“你是我的老師。”
他在畫的右下側題:青也吾弟小兄璜時同客京華深究畫法時年九十三歲然後蓋了一方陰文齊白石的印子。
他非常欣賞地把畫看了一遍給了我。我心裏想:他沒有腹稿怎麼信筆畫出來的呢?一九八五年一月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