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帕斯卡爾(1)(3 / 3)

在他看來,談起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不能說“他是一個數學家”,或者說“他是一位傳教士”,或者說“他善於雄辯”,但可以說“他是一位有教養的人”。

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帕斯卡爾這樣說過: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他認為,不信仰者的希望就像是風中飄揚的茸毛,就像是被浪拍起的泡沫,就像是被風吹散的煙霧,就像是對往日客人的回憶。

帕斯卡爾說,從那些看到自己沒有信仰而陷於悲傷的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上帝並沒有照亮他們一共有三種人,那些找到了上帝並為上帝服務的人;那些沒有找到上帝而一心要尋找上帝的人;其餘是那些沒有找到上帝,活著也不去尋找上帝的人。他認為,第一種人是有理性的、快樂的人,最後一種人是愚蠢的、不幸的人,兩者之間是既不幸福也沒有理性的人。

帕斯卡爾強調,認識上帝與熱愛上帝相距甚遠。

在他看來,大地沒有一樣東西不顯示人的可悲和上帝的仁慈,要麼是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要麼是人有了上帝的幸福。

他是這樣說的:沒有耶穌基督,世界將不複存在,因為要是那樣的話,世界要麼將會毀滅,要麼成為地獄;沒有耶穌基督,人類就一定會處在邪惡和悲慘之中;有了耶穌基督,人類就能脫離邪惡和悲慘的境地。我們一切德行和幸福全都在神那裏。離開了神,我們就隻有惡了,隻有可悲、愚昧、死亡和絕望。

論人的狀況

在帕斯卡爾看來,人天生既輕信又多疑,既膽小又魯莽。他用“依賴性,獨立的願望,生活的需求。”這句話來對人進行描述。對於人的狀況他給予了這樣一種評價:變化無常,無聊,不安。

帕斯卡爾認為,如果我們放棄了所依附的追求時,我們都會感到無聊。

帕斯卡爾強調,人的本性在於運動;完全安息等於死亡。而人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就要予以褻瀆。

而人類的狀況到底如何?帕斯卡爾用一個比喻的方式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人類狀況的縮影:讓我們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帶鎖,都被判了死刑,他們之中天天有一些人在其餘人的眼前被處決,那些活下來的人就從他們同伴的狀況裏看到了自身的狀況,他們充滿悲痛而又毫無希望地麵麵相覷,都在等待著輪到自己。

帕斯卡爾認為,人隻不過是一種天生充滿無法消除的謬誤的主體,並無斯文可言。沒有任何東西讓他看到真理。一切都在騙他。在他看來,真理的來源隻有兩個:一是理性,一是感官,但是兩者除沒有誠信可言之外,還彼此相互欺騙。感官以虛假的外表誤導理性,之後又從理性那裏得到自己給予理性的同樣的欺騙。理性就此報了仇。靈魂的激情讓感官困惑,並在感官上形成虛假的印象。它們在虛假和欺騙上彼此爭鬥。

人在自然中到底是什麼

我們天生的知識引導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的比例失當。針對這個觀點,帕斯卡爾提出了兩個假設:如果這一點不是真的,那人就沒有什麼真理可言;如果這一點是真的,那人將被迫不得不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低頭,從而發現有極大的理由應該謙卑。他認為,由於人活著就不可能不具備這樣的認識,所以,他希望,在更深一步探索自然之前,先能認真而又心情輕鬆地考慮一下自然,並且能夠反省自身,明白這裏存在什麼樣的一種比例……

因此,讓人思考自然完整和宏大的威儀,並使自己的眼光暫離身邊卑微的事物。

帕斯卡爾指出,我們的身體不久之前還在宇宙裏找不到蹤影,而這個宇宙本身在整體的懷抱裏也不見蹤影,但它現在卻成為一個巨大的事物,一個世界,或者叫一個整體,相對於我們無法企及的虛無來說,這樣一個事實難道會有人不為之驚奇嗎?在他看來,以這樣一種眼光看待自身的人,一定會害怕自己。看到自己在夾在無限與虛無這兩個深淵之間的自然給予自己的這個身體裏麵,人會因為這些奇跡而戰栗。帕斯卡爾覺得,當人的好奇心變成讚歎的時候,他會更傾向於在沉默中思考這些奇跡,而不願帶著假定一一審視它們。

而人在自然中到底是什麼?帕斯卡爾說,與無限比較起來是虛無,與虛無比較起來是無限,人是虛無與無限之間的一個中項。

在他看來,由於人無限遠離了理解極端的能力,事物的終止和開始就在無法穿透的秘密中隱藏在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一點希望都沒有。他同樣無法看到自己所誕生的虛無,也看不到自己被吞沒其中的無限。

人的感觀不能感受無限

帕斯卡爾說,人們沒有深思這些無限,就貿然去探索自然,就好像他們與自然之間存在某種比例似的。帕斯卡爾還強調,奇怪的是,人們希望理解事物的開端,從而達到全麵的認識,但卻根據一種有如他們的對象那樣的無盡的臆測。

在他看來,人們很自然地相信自己更有可能到達事物的中心,而不太可能伸及其周邊。人們的身體在自然的領域裏占據一個位置,而智力在思想的世界裏也占據同樣的一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