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奴隸社會夏商周1
中華文明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夏、商、周三代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老文明初步定型、走向繁榮的時期。從堯舜時期的“傳賢”到夏啟的“傳子”,中華民族發生了偉大的曆史變革,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家天下”的開始——夏朝
大禹治水。(1)
堯在位的時候,發生了水患,百姓為躲避洪水四處逃難,遠古時代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難道除了逃往更高的地方就沒有別的方法了嗎?
堯帝時期,大地上洪水泛濫,人們深受其害。於是堯召集大臣們,讓他們推薦一個人去治理洪水。許多大臣都極力推薦鯀(gǔn),堯一直都不太信任鯀,就說:“鯀這個人啊,違背天命,對同族的人都不友好,經常迫害族人,這樣的人怎麼能擔此大任呢?你們再想想還有沒有更合適的人。”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都說:“我們暫時還真的想不出其他更合適的人了,要不您先試試,不行再換人。”形勢危急,堯也隻好答應了。
鯀得到了這個任務之後,非常高興,因為他覺得這是堯對他的信任。所以他治水也算盡心盡力。可惜的是,他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鯀的治水方法是看到哪個地方發洪水,就迅速趕過去,命令人們用泥土和石塊堵住洪水的去路。如果隻是一個地方洪水泛濫,這樣做是有效的,但是當時的情況是全國的江河湖泊都在泛濫,所以鯀的方法沒有起到作用。就這樣,鯀用“堵”的方法治水治了9年,還是沒有一點成效。
舜繼位之後,看到這種勞而無功的情況,一怒之下就把鯀流放到了羽山(今江蘇東海縣附近),各地的人聽到鯀被流放的消息之後,都稱讚舜的英明。後來,鯀死在了流放地,臨死之前,鯀對自己的兒子禹說:“一定要治好水患,也算是為家族挽回一點麵子。”
鯀死後,舜命令禹接替他父親的職位繼續治水,並派了益和後稷做他的助手。禹下定決心要戰勝洪水,上任後,他並沒有急著動手去迎戰洪水,而是帶著助手走遍全國,翻山越嶺勘測地形。他知道,麵對這樣的大麵積的水患,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解決問題根本無濟於事,必須要把全國各地的情況綜合起來治理才能根治洪水。
禹在考察期間遇到了一位女子塗山氏,二人一見傾心,結為夫婦。結婚4天後,禹再次踏上了丈量土地的路程。
在考察完全國各地的地理情況後,禹采取了一種與父親截然相反的治水方法,這就是“疏”。他帶著各地的百姓開發了九州的土地,疏導了九條河流,治理了九個大湖,鋪平了各地通往國都的道路。在禹的帶領下,百姓根據就近的原則,有的把洪水引進了大湖,有的把洪水引進了沙漠,洪水漸漸退去,百姓都重新綻開了笑顏。禹還把稻種分發給百姓,讓他們種田耕地,又建議以後天下的糧食統一調配,哪裏糧食少,就從多的地方調一些過去。
在治理水患的13年中,禹整天不知疲倦地勞作,甚至有幾次路過家門口都沒有進去看一眼。有一次,禹從自家門口走過,聽見嬰兒“哇哇”的哭聲,他才知道塗山氏剛剛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他還是狠心地沒有走進去看一眼。
他這種堅持不懈的治水精神得到了舜的肯定,舜賞賜給他一塊黑色的寶玉以示獎勵,同時決定選擇禹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不僅如此,禹也得到了全國百姓的愛戴,人們都尊敬地稱他為“大禹”。
大禹在治水的13年裏,了解了各地的風土民情,增長了見識,也鍛煉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舜逝世後,大禹在全國為舜哀悼的三年裏,代理政事,哀悼期一過,他就躲了起來,把位置讓給了舜的兒子商均。不過,大臣們都不理睬商均,而去朝拜大禹。無奈之下,大禹才出來成為新一代的首領。
(1)選自《史記·夏本紀》。
夏朝興衰(1)
大禹按照傳統的方式推舉皋陶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皋陶沒能繼位就去世了。後來大禹的兒子啟登上了首領之位,但是啟徹底改變了“傳賢不傳子”的規定。
大禹年紀大了,想把首領之位傳給皋陶,但是皋陶不幸去世了,後來大禹又選了幫助自己治水的益作為繼承人,益做了三年首領就讓給了禹的兒子啟,自己搬到了其他地方隱居。
啟也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天下人都愛戴他,其他諸侯也擁護他,於是他就登上了首領之位。不過他沒有像父親那樣選擇繼承人,而是直接指定了繼承人,就是自己的兒子太康,同時他還把自己統治的地方統稱為“夏”,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從此,中國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時代。
不過太康可不像自己的祖先那樣賢明,他是一個真正的紈絝子弟(2)。他繼位後,隻知道遊玩打獵,對百姓的生活不聞不問,一個叫做羿的人看不下去了,趁太康出去打獵的時候,占領了國都,驅逐了他,太康就這樣丟了王位。他的五個弟弟和母親也被趕到了洛水(今河南省西部)邊上,家人一直盼望著太康能夠回來,可是他再也沒有出現,於是幾個弟弟寫下了《五子之歌》,對哥哥錯誤的治國方法進行了反思。
後來繼位的是太康的弟弟仲康。仲康是一個正直的君主,他派兩個人去修正曆法,但是這兩個人每天不做正事,隻知道喝酒玩樂,到了最後期限,隨便交了一個曆法給仲康。仲康讓天下百姓照著這個曆法耕種,結果百姓的糧食歉收,因為那兩個製定曆法的人搞亂了四季節令。仲康大發雷霆,派了一個大臣去討伐他們。
仲康去世後,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這樣過了很多代之後,夏朝的王位傳到了孔甲的手裏。當時的夏朝已經開始走向沒落,民眾不再擁護它,諸侯也紛紛背離了夏朝統治者。
而孔甲卻是一個做事很荒唐的人,迷信鬼神,喜歡稀奇古怪的東西。據說有一次孔甲到野外遊玩看到了一雄一雌兩條龍,他興奮地就像見到了神靈一樣,派手下的人捉住它們,想養在宮中。但是宮中沒有人會養龍,他隻好派到全國各地尋找會養龍的人。這個人還真被他找到了!就是陶唐部落的劉累,傳說他曾經跟著豢龍氏學過養龍的技術,那是一個專門養龍的部落。孔甲興衝衝地把他請到宮中,讓他負責養龍,賜他姓禦龍氏,還賞賜了一塊封地給他。可是這個劉累學藝不精,竟然把雌龍給養死了!他不敢告訴孔甲,於是悄悄地把龍做成肉醬送給孔甲吃。孔甲一嚐,覺得這個肉的味道和以往吃過的美味佳肴都不同,還想吃,於是就派人找劉累要。劉累嚇壞了,覺得這樣下去就算龍被養死的事情沒有暴露,找不到這種肉來獻給夏王的罪名也足夠自己被抓進大牢了。想到這裏,他冒出一身冷汗,連夜逃跑了。
從孔甲以後,夏朝就徹底走上了下坡路。
(1)選自《史記·夏本紀》。
(2)紈絝子弟:衣著華美的年輕人。指官僚、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整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
紅顏禍水(1)
孔甲的曾孫是履癸(lǚ guǐ),也許這個名字你不太熟悉,但是如果提到殘暴的夏桀,那恐怕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夏朝就是葬送在他的手裏的。
夏桀是夏朝的第16個君主,是中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暴君。夏桀繼承王位後,覺得自己住的宮殿太簡陋了,就下令在洛陽建造一座新的宮殿,起名叫傾宮。修建傾宮動用了成千上萬的奴隸,花了7年才建造完成,這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害得夏朝的老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除了大興土木之外,夏桀還貪戀女色。他的後宮美女如雲,其中他最喜歡的是一個叫妺喜(2)的嬪妃,對她說的話言聽計從。
這個妺喜是夏桀發兵征討有施氏部落的時候,那個部落為了討好他進貢的。他一見就非常喜歡,專門建造了富麗堂皇的宮殿和玉床供自己和妺喜享樂。一次,妺喜說聽膩了樂師的演奏,非常想聽布匹被撕裂的聲音。聽到這個要求,夏桀笑著說:“這個太簡單了!隻要愛妃喜歡,我馬上去幫你安排。”說完夏桀馬上發布公告向全國征集大量布匹,然後把這些布匹全部都堆在傾宮,並派人不斷撕裂這些布匹來博取妺喜的歡心。
夏桀還非常貪吃,除了珍貴的山珍海味,其他的一概不吃。蔬菜隻吃兩北(今陝西渭河流域)出產的,隻吃東海捕撈來的大魚,甚至對調味的作料都很挑剔,隻有南方產的生薑和北方出產的海鹽才有資格成為他的食品調料。為了解決他一個人的吃飯問題,官員們專門安排了成百上千的人替他種菜、捕魚、運輸和烹調。夏桀還是個酒鬼,而且還有個怪習慣,必須喝十分清澈的酒,酒一混濁,他就會殺掉廚師,許多廚師都因此斷送了性命。夏桀喝醉了以後,還喜歡拿人當馬騎著玩耍,他想玩騎馬的時候,不管你是仆人還是身居要職的大官,必須馬上俯身做“馬”,要是不願意,就會挨一頓痛打,如果趕上他心情不好,甚至會被殺頭。
夏桀偏愛能夠給他出主意享樂的官員,討厭向他進諫的正直的賢人。有一個名叫趙梁的小人,專門投其所好,經常給夏桀出餿主意,教他如何享樂,如何勒索百姓,夏桀把他視為自己的心腹。到了晚年的時候,夏桀更加荒淫無道,他命人挖了一個大池,稱為“夜宮”,並帶著一大群男男女女在池中嬉戲,一個月都沒有上朝。太史令終古哭著進諫,夏桀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閑事,終古知道夏朝氣數將盡,就投奔了商湯。另外一個叫做關龍逄的臣子聽到老百姓的怨言,覺得大事不妙,便進諫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愛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現在大王奢侈無度,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滅亡。大王您現在已經失去了民心,請您趕快改正過錯吧,這樣才能挽回人心。”夏桀怒罵關龍逄危言聳聽,下令將他殺死。從此,忠臣都不敢再親近夏桀,而奸臣則成群地圍著夏桀轉,夏朝的統治也越來越腐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