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奴隸社會夏商周2
(1)選自《史記·殷本紀》。
(2)餓殍遍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3)麵麵相覷:覷: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4)鹿台:紂王貯藏珠玉錢帛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朝歌鎮南。
800年風雲變幻——周朝
文王興周(1)
姬昌即位後,遵循祖輩先賢的方法治國,很多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紂王知道周地日益興起之後,恐怕西伯侯會威脅自己的統治,便找了個理由把他關了起來,姬昌最後脫險了嗎?
姬昌原本是周地的西伯侯,武王建立周朝之後才追封他為周文王。姬昌對大臣們非常好,從來不會惡言相向,總是非常恭敬地聆聽大臣的意見。有一次,一個仆人走進姬昌的房間,看上去很著急的樣子,但是一看姬昌正在吃飯,就恭恭敬敬地要退下去。姬昌放下手裏的飯碗,叫住他:“有什麼事情嗎?”那人支支吾吾地說:“外麵有大臣求見,我看見您正在吃飯,想讓他過一會兒再來!”“這怎麼行,你說是國家大事重要還是吃飯重要呢?快去把那位大人請進來!”大臣們聽說了這件事情後,都更加忠心耿耿地侍奉姬昌,其他諸侯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也紛紛投奔他,甚至長期隱居於孤竹(今河北盧龍、遷安一帶)的賢人伯夷和叔齊也前來歸附。
商朝的奸臣崇侯虎看到文王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心裏很是嫉妒,於是他在紂王麵前打小報告:“如今西伯侯處處積德行善,很多諸侯都聽他的話,這簡直沒把大王您放在眼裏嘛!他們這些人經常湊在一起商議事情,恐怕以後對您不利啊!”紂王聽信了他的話,就把文王召到都城,囚禁在羑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文王的長子伯邑考非常擔心父親的安危,他知道紂王荒淫奢侈,就準備了幾十匹駿馬和九輛戰車,還有幾十個美女來到了商朝的都城想要救出父親。紂王看到這些寶貝和美女眼睛都亮了,哈哈大笑說:“光有這幾個美女就可以換回西伯侯了!”可是崇侯虎不想就這麼放過文王,就又給紂王出了一個餿主意。他說:“大王您一定要確定這個西伯侯是真心地歸順您啊!這樣,您賜他一些食物,如果他肯吃就是真正地效忠於您,如果他拒絕,您還是不要養虎為患(2)了吧!”原來崇侯虎出的餿主意就是讓商紂王殺死伯邑考,然後把伯邑考的肉做成肉餅送給文王吃。文王擅長推演八卦,很快他就知道這是自己的兒子。但是為了保存實力,也為了不浪費兒子千裏迢迢來救他的一片苦心,他還是含著淚吃下了肉餅。
眼見姬昌吃掉了用兒子的肉做成的肉餅,紂王便放心地釋放了他。回到周地以後,文王繼續施行仁政,周的國力進一步增強,而他也成為諸侯最尊敬的人,無論出現什麼矛盾都會來找他裁定。慢慢的,文王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聖人,人們都這樣說:“這樣的人可能是上天派來承受天命的君主啊!”
一年之後,姬昌開始出兵攻打周圍的一些小國,還派兵征討了崇侯虎。商朝的大臣們聽到消息急忙地報告紂王,紂王滿不在乎地說:“西伯侯這個人我信得過,再說我天生就有天命,他還真能反我不成?”
姬昌還把國都遷到了更加富饒的豐邑,使周地百姓的生活更方便。西伯侯去世後,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王位,史稱周武王。
(1)選自《史記·周本紀》。
(2)養虎為患: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受其害。
武王伐紂(1)
文王廣施仁政,尊敬老人,愛護晚輩,經過他的治理,國家日益繁盛起來,諸侯也非常尊敬他,視他為首領。武王繼承了文王的賢德品質,最終他帶領諸侯推翻了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建立了新的王朝。
姬昌去世後,他的兒子姬發接替了他的位置,就是周武王。他重用父親非常信任的太公望,就是我們常說的薑子牙,讓他做太師,又任命了同樣賢德的弟弟周公旦為宰相,他立誌要像父親一樣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年,武王前往文王陵祭祀,然後又帶著父親的牌位前往東部的盟津(今河南洛陽孟津東北)檢閱軍隊。在那裏,他宣稱要遵守父親的遺願討伐暴君商紂,為自己的哥哥報仇。他說這次行動並不是心血來潮,為了這一天,父親和他都已經準備了很久。他召集軍中的首領,嚴肅地對他們說:“我本來隻是一個無名小輩,但是因為祖先高尚的德行,我幸運地繼承了祖業。現在我製定了賞罰分明的製度來保證我們能夠完成祖先的遺命,建立不朽的功業!”首領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出發前,薑太公號令三軍:“各位首領,你們組織好自己的隊伍,握好自己的船槳,準備出發!最後到達目的地的人就地斬首!”士兵們聽後個個精神振奮。
於是,武王率領軍隊橫渡黃河。船走到河中間的時候,忽然有一條白魚跳進了武王的船艙,武王很意外,便把它撿起來祭祀上天。渡過黃河以後,忽然又有一團火從天上落下,掉在了武王居住的屋頂上。大家驚慌失措,議論紛紛。忽然,這團火又變成了一個紅色的烏鴉,“哇哇”地叫著從他們頭頂飛走了,人們更加奇怪。
這時候,來到黃河岸邊與武王會盟的諸侯已經有800多個了,其實武王並沒有通知他們要起兵造反。實際上,這次行動隻是武王計劃中的一個環節,他隻是想借這個機會來查看一下自己軍隊的鬥誌和戰鬥能力,並試探一下諸侯國的態度。他看到自己的軍隊服從命令,進退有序,非常滿意。但是諸侯國的態度並不那麼明確,他們有的是真心想要參戰的,有的隻是來打探一下風聲。武王看到這個情況,又考慮到商朝的內部應該還有一定實力,就說道:“船行到河中間,有一條白魚跳進來,後來又有一隻紅色烏鴉飛走,我不知道上天的意願到底是什麼,我們還是各自回國,從長計議吧。”
回國後,武王繼續擴充軍隊,積極備戰,並派出人員去打探紂王的反應。紂王似乎絲毫沒把武王的軍隊放在眼裏,變得更加暴虐,他殺了比幹,還把箕子關了起來。商朝已經不得民心了,太師和樂師也抱著祭器和樂器投奔了武王。
見時機已經成熟,武王便再次召集諸侯起兵討伐紂王。在一個叫做牧野(今河南省新鄉市)的地方,武王與紂王的軍隊進行了最後的決戰。武王左手持黃色大斧,右手揮動軍旗舉行誓師大會,誓師完畢,便向紂王發起了最後的挑戰。此時的紂王仍然懷抱著妲己在鹿台吃喝玩樂,聽說武王在牧野列陣,他匆匆忙忙調集了宮內的武士,並把大批的奴隸和俘虜編進了隊伍。
到了牧野,激烈的戰鬥一觸即發。這時,紂王的軍隊臨陣倒戈,轉而為周軍開路,朝商朝的都城衝去。最後,紂王逃到鹿台,自焚身亡。
第二天,武王派人清掃道路,修複紂王的王宮和祭祀用的社廟。社廟修複後,武王就在這裏完成了登基儀式,成為周朝的第一個統治者。
(1)選自《史記·周本紀》。
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1)
伯夷和叔齊因為仰慕周文王的德行而投奔了周國,但是他們卻因為一件事對周武王十分不滿,不但離開了周朝,還發誓以後再也不會吃周朝的糧食。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他們如此憤怒呢?
伯夷和叔齊是兩兄弟,他們都是孤竹國(2)國君的兒子,兩個人都非常賢能。孤竹國國君本來想把王位傳給叔齊,但是他死了以後,叔齊死活不肯繼承王位,堅持說王位應該傳長不傳幼,非要把王位讓給哥哥。而哥哥伯夷則說父親的遺命是讓叔齊繼位,父親的命令不能違抗。兩個人各執一詞,相持不下。無奈之下,伯夷隻好悄悄地離開了孤竹國。哥哥離家出走了,叔齊該繼承王位了吧?叔齊卻沒有這麼做,叔齊聽說哥哥走了,當天晚上也離開了孤竹國。兩兄弟都離開了,孤竹國的百姓隻好擁立孤竹國王其他的兒子繼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