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2
(1)選自《史記·晉世家》。
(2)玉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分封禮儀時所用的器皿。
(3)謹言慎行:說話小心,行動謹慎。
驪姬之亂。(1)
深受晉獻公寵愛的驪姬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名正言順地成為太子,采取了一係列惡毒的手段來對付原來的太子申生,她是怎麼陷害太子的呢?晉獻公相信了嗎?
晉獻公出兵攻打驪戎,勝利之後娶了驪戎國君的兩個女兒為妻,其中一個就是驪姬。
晉獻公的妻子是齊桓公的女兒,她的兒子是太子申生;另外晉獻公還娶了翟族的姐妹兩人,其中姐姐的兒子叫重耳,妹妹的兒子叫夷吾。這三個兒子都非常賢能,晉獻公非常喜歡他們。
後來驪姬也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奚齊。因為寵愛驪姬,晉獻公也很溺愛這個小兒子,不知不覺中就慢慢疏遠了三個賢能的兒子,後來他還打算廢掉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
為了疏遠申生,獻公說:“曲沃(今山西曲沃縣)是我們祖先宗廟所在的地方,蒲邑(今山西隰縣)靠近秦國,屈邑(今山西呂梁)靠近翟族,這幾個地方很容易發生動亂,如果不讓我的幾個兒子去守衛,我總是感到不安。”於是,申生被派往曲沃,重耳駐守蒲邑,夷吾去了屈邑,而奚齊則留在了晉國的都城。晉國百姓都說:“恐怕太子不能繼位了。”
為了討好驪姬,晉獻公把改立奚齊為太子的計劃告訴了她,驪姬聽後裝作很可憐的樣子哭著對獻公說:“太子是早已經定好的,諸侯們也都知道,而且太子多次率兵擊退敵人的進攻,百姓們都很愛戴他。現在您因為寵愛我而廢掉長子改立幼子,這不是陷我於不仁不義嗎?如果您一定要這樣做,那我隻好自殺謝罪了。”實際上,驪姬隻是害怕晉國百姓反對而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確定了晉獻公的心思之後,驪姬開始為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鋪平道路。一天,驪姬對太子申生說:“獻公昨天夢見了齊薑夫人,你趕快到曲沃的齊薑祠去祭祀吧,記得把祭祀用的肉帶回來獻給君主。”申生不知道這是驪姬的詭計,就去曲沃祭祀了。申生回來的時候,晉獻公正在外邊打獵,他就把肉放在了宮中,驪姬趁機在肉中下了毒。獻公打獵回來後,廚師把肉獻給他。獻公正準備吃,驪姬阻止了他:“這肉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還是先試一試吧。”說完就把肉扔在了地上,肉落下的地方竟然隆起了一個小包,狗吃了馬上就死了。驪姬假惺惺地哭道:“沒想到太子這麼狠心,竟然要害死自己的父親!為了國君的位置連父親都想殺,何況是別人呢?太子原來是這麼殘酷的人,當初您想廢掉他,我還反對,現在想想真是大錯特錯啊!”
太子得知這件事情後,便逃到了其他地方。有人很奇怪地問他:“是驪姬在肉裏下了毒,您為什麼不去向父親解釋清楚呢?”太子苦笑著說:“我父親年紀大了,如果沒有驪姬照顧,他就吃不下睡不著;即使我能夠跟他解釋清楚,他也會生驪姬的氣,這樣對他的身體沒有好處,我不能這樣做。”這個人又勸太子逃亡到其他的國家,將來有機會再回來繼承大位,申生說:“帶著謀殺父親的罪名逃跑,哪個國家願意接納我呢?”躲了一段時間後,太子申生絕望地自殺了。
獻公臨死之前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奚齊。
(1)選自《史記·晉世家》。
秦晉之爭。(1)
獻公的遺命是把大位傳給奚齊,並讓一個叫荀息的人輔佐他,但是大臣們都反對。一個叫裏克的人殺死了奚齊,荀息又立奚齊的弟弟悼子為國君,一個月後,悼子也被裏克殺死了。那麼晉國的國君之位要交給誰呢?
裏克連續殺死了奚齊和悼子之後,準備迎接重耳回國繼位,但是重耳拒絕了。於是裏克又派人去接公子夷吾,夷吾很高興,在準備回國的時候,一位謀士對他說:“晉國國內有很多可以繼位的公子,為什麼裏克要千裏迢迢地接您回去呢?說不定有什麼危險,我覺得您最好尋求秦國的幫助。”夷吾聽取了他的意見,並對秦國許諾如果自己能夠順利即位,就把晉國黃河西岸的土地送給秦國。在秦國的保護下,夷吾順利回國繼承了國君之位。
夷吾繼位之後,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他派人對秦穆公說:“我本來答應給您土地,但是我回國之後大臣們都說土地是祖先留下的,我沒有資格把它擅自給別人,無論如何我也說服不了他們,隻好向您道歉了。”此外,夷吾不僅沒有重用擁護他的裏克,還因為害怕他再幫助重耳,而找了個借口讓他自殺了。
晉國發生嚴重的饑荒,夷吾向秦國購買糧食,秦穆公本不想賣給他們,但最終相國百裏奚說服了他。秦國賣給了晉國很多糧食,解除了夷吾的困難。但第二年,秦國也發生了大饑荒,他們派人到晉國購買糧食。夷吾和大臣們商量對策,一個叫慶鄭的大臣說:“您是依靠秦國的力量才登上了今天的國君之位,可是剛剛即位,您就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去年我們國家鬧災荒,秦國不計前嫌地幫助了我們,如今秦國有難,我們當然應該把糧食賣給他們,這麼簡單的事情還需要開會商議嗎?”但是另一個大臣則站出來反對:“去年是上天給了秦國機會來吞並我們晉國,可他們沒有抓住機會;如今上天要把秦國賜給我們晉國了,我們千萬不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啊!應該馬上派兵攻打他們!”夷吾聽取了後者的建議,不僅拒絕賣給秦國糧食,還派兵攻打秦國。
秦國的百姓聽說了這件事後,都對夷吾這種恩將仇報的舉動感到十分憤怒,私下裏都偷偷咒罵他。秦穆公震怒之下親自帶著大軍抵抗晉國的進攻,一路所向披靡(2),並打到了晉國的境內。夷吾非常害怕,隻好親自指揮戰鬥。他想找一個信得過的人來幫助自己駕駛戰車,占卜的結果顯示慶鄭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夷吾知道慶鄭一直都對自己的做法不滿意,擔心他在戰場上不聽指揮,於是選擇了一個家仆做護衛。最終晉軍戰敗,夷吾做了俘虜。與此同時,原本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姬圉偷偷逃回了晉國,被立為晉懷公。
(1)選自《史記·晉世家》。
(2)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齊薑醉夫。(1)
驪姬害死太子申生之後,又把目標轉向了公子夷吾和重耳,從那以後,重耳一直過著流亡的生活。夷吾繼位之後,重耳的處境也沒有好轉。因為害怕他搶奪王位,夷吾一直派人追殺他。
重耳從小的時候起就喜歡交朋友,身邊有很多賢人輔佐。驪姬在獻公麵前詆毀重耳和夷吾,重耳知道後沒敢見父親就逃回了蒲邑。晉獻公非常生氣,派了一個刺客去殺他。重耳嚇得跳牆逃跑,剛剛爬上去,刺客就來到了牆邊,舉劍便刺,重耳趕緊跳下牆,但還是被砍斷了衣袖。他意識到自己再也不能在晉國待下去了,於是就帶著身邊的五位賢臣和幾十個隨從開始了長達19年的逃亡生涯。
他先來到了狄國,剛好狄國俘虜了兩個美女,就把其中一個嫁給了他,生下了兩個兒子;另一個嫁給了他手下的趙衰,生下了趙盾。重耳在狄國住了5年,奚齊和悼子死後,裏克來接他回國繼位,他拒絕了,因為晉國政局還很動蕩,回國後很容易招致殺身之禍。但是即使他沒有回國,夷吾仍然把他視為“眼中釘”,派出了刺客來殺他。重耳得知後和五位賢臣商量說:“我躲到狄國隻是為了就近觀察晉國形勢,現在我們應該去大國。我聽說齊桓公有稱霸的決心,願意收留各國逃亡的諸侯。況且管仲已經死了,現在正是他用人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去齊國呢?”幾個賢臣和隨從都表示願意追隨重耳。
去齊國的路上,他們路過衛國,衛國是個小國,不敢得罪夷吾,就很無禮地對待重耳一行人,重耳憤怒地拂袖而去。路上大家都餓得受不了,隻好去向農民討飯吃。一個農民不喜歡貴族,就拿了一塊土放在了盤子裏,端給重耳吃。重身看到盤子裏的土塊,便憤怒地拔劍想殺了這個侮辱自己的農民。趙衰勸阻他:“這是大吉之兆啊,那人向您獻土是表示您將擁有國家啊!公子應該行大禮接受。”重耳聽了,立刻拜天拜地,恭恭敬敬地接過了盛土的盤子。農民們看到這個情景,都說他是個瘋子。
重耳來到齊國之後,齊桓公不僅為他舉行了非常隆重的歡迎會,還把家族裏一位美貌的少女嫁給了他,這位少女被稱作齊薑。重耳非常滿意,就在這裏生活了下來。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亂,但是重耳迷戀齊薑,不管齊國環境多麼動蕩他都不願離去。趙衰等人認為不能再讓重耳這樣沉迷下去了,就偷偷地商量怎麼能讓重耳離開齊國。不料這一切都被在樹上采桑葉的侍女聽了個一清二楚,這個侍女就把趙衰等人的想法告訴了齊薑。齊薑擔心侍女再到別的地方去說,就把她殺了,還催促重耳趕快上路。重耳說:“現在的生活很好啊,我已經決定了,我要在這裏和你恩恩愛愛地過一生。”妻子見勸說無效,就找到了趙衰等人,和他們一起謀劃怎樣才能讓重耳安全地離開。最後他們宴請重耳,不斷向他敬酒,把他灌醉後放進車子裏,然後馬不停蹄地離開了齊國。重耳睜開眼睛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被帶到了荒郊野外,離齊國已經很遠了。重耳非常生氣,就想要殺掉離自己最近的狐偃。狐偃沒有躲避,還說:“殺了我成全公子的大業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啊!”看著他認真的樣子,重耳的怒氣消了一大半,但還是惡狠狠地說:“如果成不了大業,我就要吃掉你的肉!”狐偃笑著說:“就算不能成就大業,也請您不要吃我,我的肉又腥又騷,不好吃!”重耳聽完忍不住笑了,為了自己的大業,他老老實實地向前趕路。最終他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成為晉國的國君,就是後來稱霸天下的晉文公。
(1)選自《史記·晉世家》。
退避三舍。(1)
兩軍對陣,晉國的軍隊竟然主動退後了90裏,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場戰爭的結果怎麼樣呢?
重耳在逃亡的途中,先來到了宋國,宋襄公對重耳一行非常尊敬,還送了他們80匹馬。但是一位與狐偃私交很深的宋國大臣對他們說:“宋國是個小國,又剛剛被楚國打敗了,絕對沒有實力幫助您成為晉國國君,您還是早作打算比較好。”聽了這一席話,他們啟程離開了宋國,輾轉來到了楚國。
楚成王非常看重重耳,用接待諸侯的禮節來接待他,重耳再三辭謝,不敢接受。趙衰說:“這10多年來,我們逃亡在外,路過的那些小國都看不起你,別說大國了!現在楚國以諸侯之禮來接待,這是上天要幫助您擁有國君的位置啊!請您不要再推辭啦!”於是重耳就按照諸侯的禮節會見了楚成王。
楚成王見重耳從容不迫、氣度不凡,料想他將來必成大事。楚成王就故意問重耳:“等公子回國後,打算怎麼感謝我呢?”重耳聽到這話一愣,他考慮了一下說:“珠寶玉器、錢財綢緞這些東西,您貴為楚國之君一定不會稀罕;珍禽羽毛、象牙獸皮又都是楚國的特產,我還真想不出來晉國有什麼東西能夠拿來報答您!”楚成王聽了,笑著說:“公子太過謙虛了。話雖如此,可是您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聽後,對著楚成王一鞠躬:“這樣吧,假如有一天,楚國和晉國不得已在戰場上相見,那麼我願意退避三舍(2)。如果這樣您還不能原諒我,我再和您交戰。”
晉文公即位後的第五年,楚成王派兵攻打宋國,想到宋國對自己的禮遇,晉文公想要幫助宋國;但是逃亡過程中,楚成王對他也很好,晉文公左右為難,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時候一個謀士出了個主意:“我們可以去圍攻與楚國交好的曹國和衛國,這樣為了幫助曹國和衛國,楚國一定會從宋國撤兵的。”
知道晉國要圍攻曹國和衛國後,這兩個國家的君主情急之下宣布與楚國斷交,認為這樣晉國就不會圍攻自己了。楚成王一聽晉國竟然逼得兩個國家與自己斷交,怒不可遏,便派兵大舉進攻晉國。
晉文公急忙召集朝中大臣商量對策,一個人說:“我們一定要出兵,楚國圍攻宋國已久,現在必然是人困馬乏,這是打敗楚國的大好時機,千萬不要錯失良機。”狐偃則有些憂慮:“您還記得以前逃亡到楚國時許下的承諾嗎?您當時說一旦兩國交戰,要為楚王退避三舍。現在與楚軍交戰,恐怕有違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