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4
範蠡三遷。(1)
範蠡是聞名各國諸侯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幫助越王勾踐登上霸主之位。但是後人給了他另外一個稱號叫“商聖”,他是怎麼得到這樣一個稱號的呢?
越王勾踐非常看重範蠡,視他為左膀右臂,還稱他為“王弟”,封他為大將軍。但是範蠡並沒有被這些話迷惑,他知道勾踐是一個隻可以共患難難以同安樂的氣量狹小之輩,所以他沒有接受大將軍的官位,反而要求辭官回家養老。勾踐裝出吃驚的樣子詢問原因,其實他心裏就好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那樣輕鬆。範蠡說:“當年是我們無能才讓您蒙受了會稽之恥,臣當時沒有一死了之,隻是為了今天能夠幫助您報仇雪恨。現在大仇已報,我要請求您治臣當年無能之罪了。如果您願意赦免我的死罪,那就請批準臣辭官還鄉的請求吧。”勾踐表麵上極力地挽留:“寡人正想與你共享天下,你怎麼能離我而去呢?”“您願意留我共享天下,說明您已經赦免了我的死罪。但是我去意已決,希望大王成全。”
當天夜裏,範蠡就帶著自己的家人、親信,收拾了一些金銀細軟(2)離開了越國。越王勾踐為了顯示自己的惋惜之情,還派人做了一個範蠡的雕像,天天帶在身邊。
範蠡坐船離開了越國,來到齊國。他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鴟夷子皮,在海邊做生意。因為他善於經營,不久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不過他從來沒有把錢看得多麼重要,總是去接濟周圍的窮苦人,所以人們都叫他“大賢人”。
這麼叫的人越來越多,齊國國君也知道了他的大名,於是就要用重金聘請他做相國。做了三年相國之後,範蠡想道:“作為一介布衣(3),家裏富可敵國,做官又做到了卿相,這已經是平民百姓所能達到的極點了。長時間享受榮華富貴不是一件吉利的事。”於是他就退還齊國的相印,散盡萬貫家財,又帶上家人、親信悄悄地離開了。
這一次他來到了陶地(今山東定陶),改了個名字叫陶朱公,又做起了買賣。範蠡來陶地是因為這裏是幾個國家的交界地,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非常適合做生意,各地的商人在這裏的交易十分頻繁。範蠡不久之後再次賺得缽滿盆滿,當時天下人都知道陶地有一位善於經營的陶朱公。
雖然範蠡本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但是他的三個兒子卻各有各的缺點。大兒子吝嗇,愛錢如命;二兒子粗暴,愛打架;三兒子不懂事。一天,二兒子在楚國闖了禍被判死刑。為了救兒子一命,範蠡決定請求很受楚王敬重的莊生幫忙。於是想讓小兒子帶著三千鎰(4)去求莊生。但是大兒子非要代替弟弟去,範蠡無奈隻得應允了,他再三囑咐:“到了楚國,說明來意,獻上金子,就趕緊離開,什麼也不要說什麼也不要問。”大兒子滿口答應。到了楚國他把金子交給莊生,但是沒有馬上離開,而是賄賂了其他幾個楚國官員。
過了沒多久,大兒子忽然從其他官員那裏聽說楚王要大赦天下,他想:“這樣莊生幫不幫忙我弟弟都有救了,我要去把金子要回來。”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大赦天下的主意其實是莊生為了救範蠡的二兒子故意說給楚王聽的。所以當聽到範蠡的大兒子想要回金子的時候,莊生很生氣,就回到王宮對楚王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議論陶朱公的兒子殺人這件事兒,他們說君王大赦天下,並不是在體恤楚國人,而是他家用金錢賄賂的結果。”楚王聽罷大怒,命令先殺掉陶朱公的二兒子,再下達大赦天下的詔令。
最後大兒子隻帶了弟弟的屍體回到了故鄉,範蠡哭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他弟弟。他從小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受過各種苦難,把錢財看得很重,所以他不能棄財,最終害了自己的弟弟。”
(1)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史記·貨殖列傳》。
(2)細軟:指便於攜帶的貴重物品。
(3)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錦衣。
(4)鎰:一鎰等於二十兩。
西施與鄭旦。(1)
西施位列我國“四大美女”(2)之首,在勾踐滅吳的計劃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鄭旦是與西施一起被送進吳宮的另一位美女,與西施是很好的朋友。
西施與鄭旦出生於苧蘿村(今浙江諸暨苧蘿村),兩個人是好朋友。傳說鄭旦比西施還要漂亮,鄭旦想與西施做好朋友,但是西施因為自卑總是不願意與鄭旦一起遊玩。鄭旦就想方設法幫助她克服自卑心理,讓她變得自信起來。
西施說自己的腳大,鄭旦就幫她設計了長裙;西施說自己的臉不漂亮,鄭旦就帶她到河邊,說河裏的魚看到她的美貌都自卑得沉到水底不再出來了;西施說自己的眼睛小,鄭旦就帶她來到井邊,說兩個人的眼睛在水中看上去就像四條魚,魚不是身體長就好看的,同樣的道理,眼睛也不是越大就越美。後來西施終於克服了自卑,成了鄭旦的好朋友,從那以後她們兩個人經常一起到河邊浣紗,被人們稱作“浣紗雙姝”。雖然兩個人形影不離,但是性格各異,西施溫婉賢淑,鄭旦直率活潑,也許正是因為這兩種不同的性格造成了兩個人不同的結局。
一次浣紗的時候,她們遇到了已經回國的越王勾踐和範蠡,從此,她們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越王把她們兩個人帶進宮中,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嚴格訓練,然後把她們獻給了吳王夫差。臨行前,勾踐反複交代任務:讓夫差沉湎於酒色歌舞,荒廢國政;讓夫差大興土木,對外用兵,消耗吳國國力;離間夫差與伍子胥的關係。這就是滅吳的重要一環——美人計。
果然,夫差一看到這兩位美麗的女子就再也移不開眼睛。西施和鄭旦進宮不久,就獲得了吳王的專寵,對於後宮的其他嬪妃,吳王連看都不看一眼。西施性格溫柔,夫差喜歡西施多一些,還專門為西施建造了姑蘇台,十多年夫差與西施都形影不離。鄭旦則留在了吳宮,配合西施的行動。這十餘年間,西施成功地把吳王夫差變成一個奢侈驕縱、沉迷酒色的昏君;她收買了佞臣伯嚭,離間夫差與伍子胥的君臣關係,置伍子胥於死地;她還慫恿吳王大興土木、對齊用兵,勞民傷財。這一切都為越國順利地滅掉吳國創造了條件。
夫差自殺之後,西施和鄭旦都下落不明,有人說西施被勾踐裝進皮袋子,沉入了大海滅口;有人說她回到故鄉之後,落水而死;甚至還有人說與範蠡泛舟五湖的就是西施,但是這種說法無從考證,隻不過是百姓們的心願罷了。不過對於剛烈的鄭旦,人們普遍認為她死於吳宮,但是死法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3)。
為了紀念西施,人們在西施的故鄉修建了西施殿。西施殿位於苧蘿山下,浣紗江畔,與西施殿相對的就是鄭旦亭,表示鄭旦一如既往地陪伴著西施。
(1)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2)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
(3)莫衷一是:不能決定哪個是對的。形容意見有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
禮儀之邦——魯國
周公旦的後代。(1)
魯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出了一個舉世聞名的講究禮、義的大思想家孔子。這並不是偶然的,魯國的精神核心就是禮、義,而這一精神則來自其創始人周公旦。
前麵在講周朝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了周公旦輔佐成王的故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周公旦的其他故事。
周武王即位後,周公旦自覺地擔任了輔佐和保護武王的重任,朝廷的大多數政務也由他來處理。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之前,為了鼓舞士氣,發布了《牧誓》來動員士兵們。周軍殺死紂王之後,他與召公手持武器保護武王進城,祭祀天地,告訴天下百姓周朝代替商朝是順應天意的。周武王本來想要殺掉紂王的兒子武庚,是周公旦勸阻了他,安撫了商朝的百姓。後來武王封賞功臣的時候,把周公旦封到了曲阜(今山東曲阜),也就是後來的魯國。但是周公旦沒有去自己的封國,而是繼續留在都城輔佐武王。
武王滅商朝的第二年,天下還沒有徹底安定,他卻忽然患了重病,群臣非常恐慌。古代的時候,人們一遇到困難就喜歡用占卜的方式來判斷吉凶。周公旦設立了三個祭壇,向太王、王季和文王的靈位禱告說:“你們的長孫周武王姬發因為國事操勞不幸染上惡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個兒子,就讓我代替武王去死吧。我靈巧能幹,一定能夠侍奉好鬼神,武王沒有我多才多藝,而且他的肩上還擔負著拯救天下蒼生的重任,隻有他才能夠讓你們的子孫在人世間生活安定,有了他,你們才能長久地享受子子孫孫的祭祀。現在我通過占卜的大龜聽從你們的命令,如果你們答應我的要求,我就獻上玉圭;如果不能答應,我就隻好把玉圭收起來了。”禱告後,周公旦到祭壇前卜卦,得到了吉卦。周公旦看到這個結果非常開心,馬上進王宮對周武王說:“您的身體沒有大礙,我剛才已經得到了先王的旨意,您隻要考慮天下如何長久就可以了,不要有其他的顧慮。”他一點也沒有提到對祖先說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武王的生命的事情。
武王去世後,周公旦仍然沒有離開王宮,他繼續輔佐年紀尚幼的周成王。因為沒有辦法到封地上任,他隻好派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魯國。臨行前他再三叮囑伯禽一定要禮賢下士,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周公旦的言傳身教,讓伯禽成為一個仁義愛才的首領。在伯禽的治理下,魯國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形成了謙遜禮讓的淳樸民風。周公旦死後,周成王特許魯國可以演奏天子的音樂,供奉隻有天子才可以祭祀的周朝列祖列宗。
在周武王分封的各個諸侯國中,魯國是與周王室關係最親近的一個國家,具有很高的地位。春秋時期,魯國保存並實施了周朝最典型的禮製,天下的人們都說:“周禮盡在魯矣!”
(1)選自《史記·魯周公世家》。
哀薑哭市。(1)
一個原本可以安度晚年的女人在魯國的街市上號啕大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她的丈夫去世後,本來應該繼承王位的大兒子卻在政治鬥爭中被殺害了。
一大清早,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鬧市區的人們就被一個女人淒慘的哭聲驚醒了。人們紛紛前去觀看,隻見一個女人披頭散發地坐在街道中間,號啕大哭:“老天爺啊,你怎麼這麼不長眼?讓惡人在這個世界上橫行,襄仲殺死了魯文公的長子,立他的庶出兒子為國君,他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人啊!上天怎麼容許這樣悲慘的事情發生呢?”
忽然一個人說:“這不是嫁到魯國的公主出薑嗎?怎麼發生了這麼慘無人道的事情啊?”周圍的人了解了出薑的故事後,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她哭起來。魯國的人聽說之後,十分傷感,從此他們就稱出薑為“哀薑”(2)。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魯文公有兩個妃子,正妃就是這個被稱為哀薑的齊侯的女兒,她有兩個兒子,長子是姬惡,次子叫姬視。次妃叫做敬嬴,她也有一個兒子叫做姬俀。魯文公偏愛敬嬴,也更喜歡小兒子姬俀。仗著父親的溺愛,公子姬俀一直想要謀取國君之位,但是按照規矩,他是沒有這個資格的。魯文公死後,姬俀開始拉攏魯國的一些重臣想要繼承王位。當時的魯國朝政主要落在襄仲和叔仲兩個重臣手裏。姬俀贏得了襄仲的支持,襄仲也希望姬俀即位,這樣他就可以繼續把持朝政。襄仲又擔心大臣和百姓不服,就去找叔仲商量對策。叔仲是一個正直的人,他一口回絕了襄仲的要求:“自古以來,都是長子繼承父位,隻有極其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變通。如今國君的長子已經成人,沒有理由廢長立幼。”襄仲憤憤而歸。
但是他沒有放棄,而是啟動了另外一個計劃,他轉而去請求齊國國君支持廢長立幼。齊國國君齊惠公當時剛剛即位,他有著自己的小算盤:齊國與魯國是鄰國,如果能夠和魯國國君有良好的關係,那麼有利於成就自己的霸業,所以他答應了襄仲的請求。
有了齊國的支持,襄仲更加肆無忌憚了,他想:立姬俀為新的國君並不符合規矩,怎麼才能封住國人的口呢?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幹脆殺掉另外兩個公子,斬草除根。他就率領親信殺死了毫無防備的公子姬惡和姬視,隨後擁立姬俀為魯國國君,這就是魯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