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笨鳥”初飛(3)(2 / 2)

曾國藩開始先對傲慢開刀,每次和別人吵架完畢回家,馬上記下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咬牙切齒告訴自己:“以後絕不能這樣了,要謙虛,要收斂脾氣。”

第二天,他找到昨天的吵架對象,又是鞠躬又是道歉,好話說了一大堆,別人釋懷了,他一轉頭:“呸,你以為老子真認可你的意見,老子是在修身。”

這想法一露頭,他不禁捶足頓胸,前一個毛病還未改,又出了這個毛病:“不誠,言不由衷,表裏不一。”

其實“言不由衷”是中國人的社交習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本來就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手腕。可理學家認為,人應該真誠不欺,不欺別人,更重要的是不欺自己的良知。明明人家獐頭鼠目,你非說人家貌似潘安,這就叫“偽”,它是修身之道上的猛虎。曾國藩馬上跑回家自我批評:絕對不能“浮偽”,要真誠,一是一,二是二,絕不馬虎。

但要祛除這個臭毛病比登天還難,因為人人都在“浮偽”,“善意的謊言”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曾國藩此時有點找不著北,無論如何都琢磨不透理學家為何要讓人真誠不欺,這是不可能的事啊。其實,理學家太偏激,王陽明說得對,真誠不欺隻是不欺騙自己的良知,在不違背良知的前提下,你可以使用善意的謊言。

曾國藩當時還沒有讀心學,所以決定先把這個壞思想跳過,挑個簡單的壞思想攻克。他隻隨便一找,就找到了一個:好色。

和大多數男人一樣,曾國藩也很好色,遇到美女總是目不轉睛,甚至連同事的老婆也不放過。他也知道這個毛病不好,可他曾想,我隻是看,又沒有行動,應該沒多大壞處。這一點,理學家和王陽明是異口同聲的:絕對不能,你有了這樣的意思,雖然沒有行動,卻已是行了。這就叫知行合一。

為了祛除這個臭毛病,曾國藩去實踐中考驗自己。他跑到同事家,見到同事漂亮的小老婆,馬上行起永恒注目禮。人家移動,他的眼珠就移動,搞得同事連連咳嗽提醒,險些把肺咳出來。事後,曾國藩跑回家,在劄記中寫了事情的經過,最後臭罵自己:“真不是人,廉恥喪盡,禽獸不如!”

其實中國古人向來談“色”色變,至少人前是這樣。理學家們說,沉浸於“色”裏不但和畜牲一樣,而且會傷身。曾國藩在這點上就特別極端,不但發誓不看別人的老婆,對自己的老婆也是能不看就不看,甚至能不碰就不碰。

有一天,他在書房靜坐克己,突然渾身燥熱,不由自主地跑進臥室和老婆顛鸞倒鳳了一回。穿上衣服,走出臥室,一道閃電射進他的腦海:哎喲,畜牲!然後狠狠地抽了自己一嘴巴:青天白日做這種事,真是個畜牲!

在全心全意克己修身了一個月後,他去找倭仁,把厚厚的劄記呈上。倭仁看著劄記,驚駭道:“你的毛病這麼多啊!”隨即欣喜道,“看來真是用功了。”

說完,一頁一頁翻起來,表情很複雜,一會兒皺眉,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又搖頭,翻完曾國藩的劄記,兩個時辰過去了。倭仁伸了個懶腰,突然意識到這個動作不符修身之道,馬上坐正,對曾國藩點頭說:“不錯,不錯!其實檢身就是要拎把大斧,時時刻刻聚精會神地看著身心上的私欲,來一個,砍一個;來兩個,砍一雙。”

曾國藩微微點了頭,倭仁馬上發現曾國藩對他的話不置可否,急轉直下道:“其實寫劄記,寫日記,還有個好處。”

“哦?”

倭仁想了一下:“當然這種話不該咱們修身克己的人說,不過它也是事實。將來你成名了,肯定會有見利就鑽的人出版《曾國藩日記》啊、《曾國藩劄記》啊,對了,你把家書也留著。留著呢?這很好,以後還會有人出版《曾國藩家書》,你真就名垂千古了。”

曾國藩還是毫無生氣地點了點頭,倭仁借著窗外透進的光,看了看曾國藩,不禁叫起來:“你的臉色怎麼這麼差?”

曾國藩實話實說:“前輩啊,我每天都拎著大斧捉那些私欲妄念,搞得我神經緊張,每天都失眠。靜坐時還做噩夢,嚇醒了好幾次。前幾天,我正在心中拎著大斧搜索臭毛病,突然感到胃部痙攣,喉嚨發癢,接著是口中發鹹,我隻好張口,‘哇’地吐出一大口血來啊。”

倭仁不動聲色地說:“此時正是你用功之時,一定要堅持,不可半途而廢。世上多少聰明人,就因為半途而廢,所以一事無成,你要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