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家訓:《示憲兒》
原文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誌;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譯文
孩子們啊,聽我的教誨:你們要勤奮讀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要學習謙恭待人,一切要適宜和遵循禮節;要節製飲食,少玩遊戲。不要說謊,不能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與人鬥氣;不要責備他人,要懂得自我管理。能放低自己身份,是有誌氣的表現;能容納別人,是有度量的表現。做人的尺度就是心地的好壞:心地好,就是好人;心地惡,就是惡人。這就如同樹上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敗壞了,果子必然墜落。我現在教誨你們的,全都在這裏。你們應好好聽從,不可丟棄。
評析
這篇《示憲兒》就是後世所謂的《王陽明家訓》,誕生於1518年,正是王陽明擔任南贛巡撫的尾聲。家訓第一句“幼兒曹”中的“曹”字是“等、輩”之意,整句意為:孩子們。後麵的話語,通俗易懂,完全就是向孩兒們說話的口氣。訴說的對象正是他的兒子憲兒,即王正憲。
王正憲並非是王陽明親生兒。1515年,王陽明年已四十四歲,但王陽明及胞弟守儉、守文、守章都沒有兒子,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隻好選擇將他三弟王兗的兒子王守信的第五子正憲過繼給王陽明。是年,王正憲八歲。
1518年,王正憲十一歲,正是亟待教訓之時,於是就有了這道王陽明家訓。
家訓開篇就是讓人勤讀書,這是教人應有學問;要人孝悌、謙恭,遵循禮義,這是讓人應學會禮儀;要人能下人,能容人,這是智慧的表現;心地好,是良士,這是德行的表現。
學問、禮儀、智慧、德行,是《王陽明家訓》的核心思想,也是其心學的靈魂,更是一個紳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四個方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套用王陽明的話頭就是,有學問的人,必知禮儀,必有智慧,必懂德行,否則就不能稱他為有學問的人。
不過在王陽明看來,德行是第一位的,做一個好人比任何事都重要。一個人若缺少了德行,那就和“人”這個物種訣別了。
鮮花的蒂(心)如果是壞的,鮮花永不可能綻放,也就不能稱為鮮花;正如人的心地是壞的,人就不能稱為人。
“凡做人,在心地”是王陽明家族的信仰和家法,它不專屬王陽明家族,正如良知之學不是王陽明的專屬一樣,人人皆有良知,隻看致或不致。人人都可把“凡做人,在心地”當作是自己的家訓和信仰。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王陽明家訓,看看這些通俗的家訓背後,到底隱藏著何等玄機。它既是亙古不滅的教育法門,也是另一個角度的陽明心學。
家訓一:勤讀書
王陽明家訓的第一條就是:勤讀書。
中國古人始終堅信:“詩書繼世長”。在古代,如果有人說你出身書香門第,那就明示了你家族的光輝和你本人的品行。所以,若想成為彬彬君子,第一要務就是勤讀書。
一般人眼中,讀書是人獲取知識的最關鍵途徑。但在王陽明看來,我們心中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所以讀書不是為了獲取知識,隻是驗證、呼喚我們良知所已有的知識。比如你良知內沒有烹飪的知識,當你讀烹飪書籍時,就毫無興趣,所以你學不到烹飪的知識。縱然學到,由於心意不在這方麵,你也不會出類拔萃。
由此可知,王陽明讓人勤讀書,和其他“要你勤讀書”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是,讀什麼書。王陽明創建心學前有“五溺”,意思是沉湎於五個方麵。這五個方麵是: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氏。
這五方麵的知識其實都是從書本中獲得的。要培養“任俠”情懷,應多讀英雄人物傳記;若想具備精良的“騎射”技能,不僅要實地多練,更要看搏擊和兵法方麵的書籍,才能穩固基礎;辭章更不必說,卓越的文學家都是從讀和模仿別人的文章開始的;而若要深切領悟佛道思想,非讀取有關的佛道經文不可。
可以說,王陽明讀的書汗牛充棟,其讀書之勤奮,可用慘烈來形容。其年譜記載,1493年會試敗北後,他精研辭章之學,到了不舍晝夜的地步,以至於累得吐血。搞得他父親王華每天半夜三更都要跑到他房間敲門,強迫他熄燈睡覺。
不過,創建心學後的王陽明對年輕時代引人注目的讀書生活並不滿意,甚至是痛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