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這三個字具有雷霆之力,它背後的意思是:“我去皇上那裏告狀,你死路一條。”
王陽明施施然出來,未等錦衣衛鼻孔冒火,就拉起錦衣衛的手,動情地說:“下官在正德初年下錦衣獄很久,和貴衙門的很多官員都有交情,但您是我見過的第一個輕財重義的錦衣衛。昨天給您的黃金隻是出於禮節,想不到就這麼點錢您都不要,我真是慚愧得要死。我沒有其他長處,隻是會做點歌頌文章,他日當為您表彰此事,把您樹立成典型,讓天下人膜拜。”
這番話說得很有水平,它直指人的良知。人皆有虛榮心,喜歡受人吹捧,如果能被王陽明歌頌,那真是莫大的榮幸。所以錦衣衛怒氣頓消,大為感動起來。他讓王陽明握著手,說:“本來這次來是讓您交出朱宸濠的,可我看您也沒有這個意思,雖然我沒有完成任務,但您的一番話讓我心弦大動。我告辭。”
由此可知,王陽明教家人遵循的禮法,必須是和我們內心相應的,首先是我們內心認可外在的禮法,然後才是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偽禮法都應該被輕視,甚至是鄙視。
王陽明除了要家人應遵循內心認可的禮法外,還要家人遵循道義。什麼是道義?王陽明的解釋是:“心得其宜為義,致良知則心得其義也。”意思是,心安就是義,而讓心安的辦法則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
第一,聽命於良知。如王陽明所說:“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隻要不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裏何等穩當快樂。”
第二,集義。就是集善,做事符合道義。
第三,量知而行。“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最後第四點,極符合“義”的內涵:“當棄富貴即棄富貴,隻是致良知;當從父兄之命即從父兄之命,亦隻是致良知。其間權量輕重,稍有私意於良知,便自不安。”
這就是王陽明所謂的循禮義。歸根結底,王陽明還是要家人能致良知。
家訓五:節飲食,戒遊戲
“饑來吃飯倦來眠,隻此修元元更元。說與世人渾不解,卻於身外覓神仙。”這是王陽明的詩歌《養生歌》,通俗易懂,意義卻極為深遠。依王陽明之見,養生要由修身來體現,它貫穿於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餓了就吃,困了就睡,隻有順著天性,才能做到正心修身,這比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元”要“元”多了!
餓了就吃,和飲食有關。王陽明告訴家人要“節飲食”,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餓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隻要保證我們身體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這個“力”是經濟基礎。餓了吃飯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你經濟基礎的大魚大肉,這就是人欲。
其次,飲食不可斷,不能如道家那樣經常搞“辟穀術”。這是用外力阻止人的身體需求,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
最後,你要把食物徹底消化吸收,否則不如不吃。他曾在一次飯局上對弟子們說,學問也如吃飯一樣:吃飯無法消化,身體就會得病;學問無法消化,心理也會得病。
據此,王陽明要家人節飲食,是從修身角度出發的。也就是說,節飲食是修身的一部分,不能不重視。
再來看“戒遊戲”,這個話題就非常有意思了。
王陽明年幼時,最喜歡遊戲。他喜歡各種孩童玩的遊戲,尤其是軍事遊戲和象棋。當他沉溺於象棋中,兩耳不聞世間事時,父親王華教訓他道:“你整天鼓搗這種‘小技’,是違背聖人的教誨。”
王陽明卻一本正經地說:“我正是在遵循聖人的教誨啊。”
王華冷笑:“你老子我是秀才,聖人說過的每句話我都背得滾瓜爛熟,我怎麼從來沒有聽過聖人讓人鑽研象棋的話?”
王陽明搖頭晃腦地說:“您說象棋是‘小技’,孔夫子說過,即使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雖小技,必有可觀者焉)。這不是告訴人們,可以鑽研象棋這種小技嗎?”
王華被氣得胡子抖了兩下,說:“你斷章取義的功夫還真不錯。孔夫子這句話下麵還有句話,你可記得?”
王陽明當然記得,但他搖頭。
王華冷笑:“真是學藝不精。孔夫子下麵的話是,但對遠大的事業恐怕有影響,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技藝(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