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王陽明家書(3)(1 / 3)

評析

“立誌”是王陽明婆婆媽媽談得最多的問題,1508年創建心學後給弟子製定的守則中,第一條就是“立誌”。《傳習錄》中,隨便翻到一頁,非有“立誌”不可。這封《示弟立誌說》,正如王守文所期望的那樣:通俗易懂地詳細地敘述了“立誌”這一心學上的尊貴主題。

《傳習錄?陸澄錄》中,王陽明明白無誤地說道:“所謂立誌,就是要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時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會在天理上凝聚,這就像道家所說的‘結聖胎’。天理意念常存,則會逐漸達到孟子講的美、大、聖、神境界,並且也隻能從這一意念存養擴充延伸。”

到底立什麼樣的誌,王陽明已說得清楚,那就是成為“心中全是天理而無一毫人欲”的聖人。所謂聖人,不一定是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神人,也不一定是征服帝國凱旋而歸的戰神,更不一定是富可敵國、揮金如土的超級土豪。王陽明所謂的“聖人”就是指“肯致良知”的肉眼凡胎的芸芸眾生。

無論你出身如何、智商如何、身處社會哪一層,隻要你肯致良知,保存天理祛除私欲,你就是立下了最完美的“誌”,也就是王陽明所謂的聖人。

說得直白一點,王陽明所謂的立誌,就是要你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這個方向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走正確的道路,然後把道路走好,走到底。

我們如何才能走一條正確的道路?

外在的標準答案太多!孔子的答案是:仁者愛人;老莊的答案是:任我逍遙;釋迦牟尼的答案是:普度眾生;東漢光武帝劉秀未發跡時的答案是:娶妻當娶陰麗華(當時的大美女),做官當做執金吾(皇家衛隊長);東晉權臣桓溫的答案是: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還有更多讓人眼花繚亂、動人心弦的答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老婆孩子熱炕頭;死了我一個,幸福千萬家……

這些確定都有人走過的道路,可能有一條適合你,也可能你不會走任何一條。那麼,是不是就沒有正確答案了呢?

有!

它在你心中!

王陽明說,隻要你是個人,就有良知。而良知會毫不隱瞞地告訴你人生道路的正確答案。

良知是什麼?

王陽明說:一,它能知是非善惡;二,它與生俱來,唯人所有;三,它感應神速,是本能,是直覺;四,它有好惡之心。

良知告訴我們的道路,就是正確的道路。但由於良知有大小之分,人人所追求的道路就有寬廣和狹窄的分別。不過,無論是光明大道還是通幽曲徑,它們都是路。

如果非要給這條路起一個名字,那它的名字就該是:心安。

如何正確地選擇到心安這條路呢?

王陽明有兩個辦法:正諸先覺(求證於先覺者)、考諸古訓(考證古聖先賢的經典)。其實無非就是找到好的導師和好的書,然後真心實意地對待他(它)們。

如何正確地走在心安這條路上呢?王陽明的指示非常明確:“隻要有一毫私欲萌發,就要質問自己誌向是否堅定,私欲馬上會逃走;一有習氣所染,就要質問自己是否誌向不堅定,習氣自然消除。有了懶惰之心,就質問誌向是否堅定,那就不會起懶惰之心;疏忽大意之心生,就質問誌向是否堅定,那就不會起疏忽大意之心;有了煩躁之心,就質問誌向是否堅定,那就不會起煩躁之心;嫉妒之心生,就質問誌向是否堅定,那就不會起嫉妒之心;忿怒之心生,就質問誌向是否堅定,那就不會起忿怒之心;貪念之心生,就質問誌向是否堅定,那就不會起貪念之心;傲慢之心生,就質問誌向是否堅定,那就不會起傲慢之心;吝嗇之心生,就質問誌向是否堅定,那就不會起吝嗇之心。”

心安的人必是快樂的人。而快樂是人人都希望得到並人人都能得到的一件寶貴財富。有人曾問王陽明:“我去追求聲色貨利,行嗎?”

王陽明說:“當然可以。”

此人大為驚訝:“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追求聲色貨利,豈不成了小人?”

王陽明回答:“隻要有良知運行於聲色貨利之中,那就不是小人。”

這段話的意思告訴我們,人可以樹立聲色貨利的誌向,但它必須要有良知保駕護航。唯有聽命於良知,你在追求聲色貨利的道路上才可心安,才能快樂。

你說你的誌向是買一套大房子,其實良知告訴你的是,你的誌向應該是安全感;你說你的誌向是出人頭地,其實良知告訴你的是,你的誌向應該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你說你的誌向是富可敵國,其實良知告訴你的是,你的誌向應該是一種人生的滿足感。

所以,我們所立下的任何誌向,不過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些感覺,這些感覺才是人活下來的動力。而良知是本能、直覺、感覺,所以聽從它的答案,絕對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