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正確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確,這就是王陽明在這封《示弟立誌說》要表達的主要思想。
走一條正確的路,相當重要,它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有時還會決定生死。因為隻有道路正確了,你才能心安;心安才能理得;符合天理,才能把道路走對,走到底。反之,道路不正確,就不會心安;心不安,理就無法獲得;不符合天理,這條路就是一條死路。
1519年陰曆六月十四,南昌城的寧王朱宸濠在立誌了十餘年,醞釀了十餘年後,祭起了革命的大旗。他當時有精兵二十萬,號稱百萬,浩浩蕩蕩向東方出發。
王陽明得知此事後,立即決定要阻止朱宸濠的遠大誌向。他對軍事參謀們說:“朱宸濠有三計:第一,從南昌直襲北京;第二,從南昌突襲南京;第三,死守南昌城。如果他出第一計,由於北京方麵沒有準備,他很可能旋轉乾坤,江山社稷危如累卵;如果他出第二計,長江南北必是血流成河,他運氣若好,搞不好會是南北對峙;如果他出第三計,那天老爺保佑,等政府軍一到,他隻能困守南昌,滅亡指日可待。”
有人問王陽明:“您覺得朱宸濠會用哪一計?”
王陽明笑道:“朱宸濠的良知明知造反是錯誤的,卻非要逆良知而行。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他的心肯定不安,心上不安,做事就會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唯一能讓他心安的就是龜縮老巢,所以隻要我們散播勤王之師正在雲集江西的消息,他必會死守南昌。”
結果正如王陽明所料,當朱宸濠準備去南京的路上聽說勤王之師已進江西境內時,急忙原路返回。而就在鄱陽湖,他中了王陽明的埋伏,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活捉。
在對付朱宸濠的過程中,王陽明用盡了各種“造假”手段,他偽造了各種迎接正規軍進南昌的公文,在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規軍的人數,粗算一下,大概有十萬人。公文中還聲稱,約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圍南昌城,二十一日發動拂曉總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陽明“回複”說,不要太急躁,為了避免重大傷亡,攻城是下策,應該等朱宸濠出城後打殲滅戰。
他還偽造了答複朱宸濠最信任的兩個謀士投誠的書信。在信中,他對兩人棄暗投明的態度表示深深的欣賞,並且答應兩人,在平定朱宸濠後會給兩人升官發財的機會。他再偽造朱宸濠手下指揮官們的投降密狀,讓人去和平時與朱宸濠結交的人相談,在會談結束後故意把這些公文遺落。自然,這些偽造的公文統統都到了朱宸濠手裏。
有人對王陽明這些造假計謀不以為然地問:“這有用嗎?”
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隻說朱宸濠疑不疑?”
此人想了想,回答:“肯定會疑。”
王陽明再問:“為什麼?”
“因為他心虛!”
王陽明大笑:“對!心不安,自然疑神疑鬼。”
站在王陽明對“立誌”的角度看朱宸濠,他的確有大誌向(當皇帝),但這誌向卻非良知的答案,所以他走到一條錯誤道路上時,必然處處疑神疑鬼、心上不安,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大亂陣腳。
人毫無誌向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立錯誌向!
真正的學習是在世俗中修行:《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
原文
近聞爾曹學業有進,有司考校,獲居前列,吾聞之喜而不寐。
此是家門好消息,繼吾書香者,在爾輩矣。勉之勉之!
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誇市井小兒。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後,斯可矣。
吾惟幼而失學無行,無師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爾輩當鑒吾既往,及時勉力,毋又自貽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習俗移人,如油漬麵,雖賢者不免,況爾曹初學小子能無溺乎?
然惟痛懲深創,乃為善變。昔人雲:“脫去凡近,以遊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識之!
吾嚐有《立誌說》與爾十叔,爾輩可從鈔錄一通,置之幾間,時一省覽,亦足以發。方雖傳於庸醫,藥可療夫真病。
爾曹勿謂爾伯父隻尋常人爾,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謂其言雖似有理,亦隻是一場迂闊之談,非吾輩急務。苟如是,吾未如之何矣!
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今雖幹戈擾攘中,四方有來學者,吾未嚐拒之。所恨牢落塵網,未能脫身而歸。今幸盜賊稍平,以塞責求退,歸臥林間,攜爾尊朝夕切靡砥礪,吾何樂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