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王陽明家書(3)(3 / 3)

偶便先示爾等,爾等勉焉,毋虛吾望。

譯文

近來得知你們的學業有所進步,學官考試,名列前茅,我聽後高興得睡不著覺。

這是咱家的好消息,能把讀書家風繼承下來的,就看你們了。努力!努力!

我並非隻希望你們取得高官顯爵,使自身榮耀,家庭富裕,就像世俗所推崇的那樣,在小市民麵前洋洋得意。你們應該心中隨時想著仁禮,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人生觀,以聖賢為榜樣,一定要為先人爭光,為後代造福,這樣才算是真的自身榮耀。

我由於幼年時失去學習的機會,沒有引以為傲的成績,沒有老師朋友的幫助,如今人到中年,又毫無成就。你們應該以我的過去為鑒戒,抓緊時間努力,不要讓未來的你悔恨現在的自己,就如我現在悔恨過去的我一樣。

習俗影響人,就如用油浸泡麵粉一樣,賢者在習俗麵前,也會失去本心,更何況你們隻是剛剛開始學習的小孩子,能不沉溺於習俗中嗎?

所以,隻有以過去的失敗為教訓,才容易脫身而出。宋代的謝良佐說過:“脫離凡庸淺近的人,和高明的人交往。”這句話作為警戒,再好不過,你們應牢牢銘記。

我曾寫過一篇關於立誌的文章給十叔,你們可以抄錄一份,就把它放到桌上,有事無事拿出來看一下,必能從中受到啟發。治病的處方雖然傳給了庸醫,但藥還是可以治療真正疾病的。

你們不要以為你們的伯父我隻不過是個平常人,他說的話未必足以效法;又不要以為他說的話雖然好像有理,也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論,不是你們急需的東西。如果你們這樣認為,那我真就無話可說了。

讀書教人,這是我一直最喜歡做的事。如今雖處在戰亂時期,從各地來向我學習的人,我從未拒絕過他們。遺憾的是,奔走於人世,如身在網中,不能脫身而歸家。如今幸喜盜賊稍平,隻想以盡責求退,隱居起來,帶著你們一天到晚研討學問,我感到沒有比這更愉悅的事了。

恰好有空,先寫信告訴你們,你們一定要努力啊!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評析

此信寫於1517年四月三十,收信人是王陽明的侄兒王正思等人。

1516年九月,王陽明被任為督察院左僉都禦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主要任務就是剿匪。1517年二月,王陽明對福建漳州盜匪進行圍剿,四月下旬大獲全勝。這封信就寫於此時。

大概是緣於他聽說侄兒王正思等人學業大有進步,於是有了此信。王陽明首先對侄兒們的表現很欣慰,接著讓他們要仁禮、孝悌,以道德聖人為人生觀。

接著,筆鋒急轉直下,他開始談起了自己:我幼年時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沒有引以為傲的成績,沒有老師朋友的幫助……

如果這不是病態式的謙虛,那就是他別有用心。王陽明幼年時一直在學習,而且成績非比尋常,他的良師益友更是車載鬥量。

他在詩詞歌賦和文章上都卓有建樹,軍事、理學、佛道上更是許多人望塵莫及。他曾為讀書而累到吐血,也曾為鍛造自己的任俠情懷,私出居庸關。種種的一切都證明,王陽明沒有失去學習的機會,他的學習機會太多,否則怎麼會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

他說他沒有老師朋友幫助,這又是胡扯。大儒婁諒、鐵柱宮的老道、滿坑滿穀的京中文友,他怎能說沒有老師朋友的幫助呢?

如你所知,王陽明並非是虛偽說謊的人,他講這句話必有深意。

其實這深意就是,他當初的學習,並沒有把精力放在“天理”上,他的那些老師朋友對他創建心學的幫助也是杯水車薪,甚至沒有。

王陽明隻是想敬告晚輩們:真正的學習是學習存養天理祛除私欲,是學致良知,是學知行合一,而不是他當初的那些看似身心全力以赴,實則隻是逐物的學習。

如何學習聖學(心學)呢?

“立誌”是第一大綱目,隻要立下為聖之誌,才能有毅力向前走,俗話說的,“有個奔頭”。然後就是學習。

學習就在生活中,心中隨時想著仁禮,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人生觀,以聖賢為榜樣,一定要為先人爭光,為後代造福。另外,遠離世俗的沾染,或者到世俗中去修行,雖有俗氣四處流溢,然而我心屹立不動,不受其影響。

最後,他擔心晚輩們對自己的主張心存疑惑,苦口婆心地叮囑道:“你們不要以為你們的伯父我隻不過是個平常人,他說的話未必足以效法;又不要以為他說的話雖然好像有理,也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論,不是你們急需的東西。如果你們這樣認為,那我真就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