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1510年陰曆三月,王陽明到江西吉安廬陵縣做縣令。此地民風刁悍,把訴訟當成行為藝術。縣衙門口,每天都如菜市場般熱鬧。王陽明抵達後不久,就發布了這道公告,中心思想隻有一個:禁止濫訴。百姓應以和為貴,互助互利,而不是整日鉤心鬥角,你攻擊我,我傷害你。
和為貴,是中國傳統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原則。出自《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即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具體而言就是,按照禮來處理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他老人家認為,從前那些明君聖王,在調整人和人關係中最關鍵的,就在於能使人們之間能夠根據禮的要求,做到和達到和諧之境。
不僅僅是百姓之間,家族之間,同樣如此。這道《告諭廬陵父老子弟》中的思想精華放在家族中,更恰到好處。
家族和睦,無他,隻是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而已。如果每個人都在攻擊別人,每個人都想去家長那裏告別人一狀,那這個家族必定雞犬不寧。
王陽明家訓的最主要內容是每個家族成員都該致良知,而致良知的目的無非就是在家族中樹立一個字“和”,嵌入家族一種信念“和為貴”。
按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論,“和”不能隻是談,而要切實做。但每個人的良知光明程度不同,所以做到的分量也有輕重之別。中國人的聰明就在於,會把一種口號、文化樹立載體,以這種載體來強化這一口號和文化。
中國古代家庭和文化有一種載體就是居住環境,最典型自然的就是北方的四合院。
四合院的構成和空間組合遵循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哲學,其四周由房舍相圍合,構成了外“實”內“虛”的陰陽關係。門屋和正堂,再配以兩廂,則是主次的陰陽關係。
房屋和房屋圍合成的露天空地稱為“天井”,意為通天接地。四合院的天井上通天,納氣迎風;下接地,除汙去穢,讓居住環境不斷新陳代謝,循環流轉,吐故納新。
在這一天地中,若要和,首先就是要各安其位,也就是家庭每個成員不能越位,不可有非分之想。比如正房隻能住主人,廂房隻能住子女。當把四合院大門關起,一個自成體係的“小天地”誕生了,它避開了城市的喧嘩,有利於大集體小自由的居住方式,為和精神的調劑提供了便利的空間條件。
2016年年初,中國政府出台法令,會陸續拆除小區圍牆,原則上是為了疏解交通,實際上,這是希望整個國人都從封閉狀態下走出,互相溝通,達到“和”的境界。整個中國就是個四合院,人們在這個超級龐大的四合院中,與天地和,與人和。
我們很容易就可注意到,中國古代家族都喜歡居住在一起,王陽明本人也是如此。新建伯爵府建成後,他把七大姑八大姨都請到府中居住,所以伯爵府裏人來人往,喧聲鼎沸,好不熱鬧。按他的理想,每個人如果能致良知,和和氣氣,這個大家族就能和和美美。推而廣之,家庭如斯,家族如斯,國家如斯,天下也該如斯。
最後,我們以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結束本節。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六尺巷”,主人公是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有一天,他收到家信,家人說:“鄰居太不是東西,和咱們家爭地,他不知道咱家上麵有人嗎?你趕緊運用權力,讓他們知道咱家的厲害!”
張英看完信,一笑,取筆寫下一首打油詩:
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後,良知頓現,就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一見,也發現了良知,也主動相讓,結果兩家院牆之間成為六尺巷。
和為貴,隻要你和別人和和氣氣,不爭不鬥,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