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2][43][44][45][46][47]論再生緣》,載《陳寅恪集·寒柳堂集》,陳寅恪著,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第二版。
[40][69]萱《懷念陳寅恪教授》,載《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41]陳端生(1751——約1796)彈詞女作家。字雲貞,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嫁淮南範秋塘(陳寅恪考證為浙江秀水範璨之子範菼,郭沫若認為是會稽範菼),著有《繪影閣詩集》(失傳),彈詞小說《再生緣》(十七卷)。其祖父陳兆侖(字星齋,號勾山),雍正進士,“桐城派”古文家方苞入室弟子,曾任順天府尹、太仆寺卿等,《續文獻通考》纂修官及總裁,著有《紫竹山房文集》。父陳玉敦,乾隆時舉人,曾任山東登州府同知、雲南臨安府同知。母親汪氏是曾先後任雲南省首府雲南府及大理府知府的汪上堉(起岩)之女,亦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女子。
陳端生之夫範秋塘以科場案(一說繼母控忤逆)謫戍新疆。端生在家侍奉,期間撰《再生緣》長篇彈詞。經陳寅恪考證,陳端生寫《再生緣》時地點是北京,未滿18歲,到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五年(1758-1770)完成十六卷時還未滿20歲,時在山東登州府,因生母去世而擱筆。端生22歲嫁範氏,夫妻感情和睦。後因範氏應順天鄉試,請人代筆被破獲,發配伊犁為奴。乾隆四十九年,33歲的陳端生在親友的催促下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又補寫第十七卷,從此不複有作。後範遇赦歸,未至家而陳卒。端生的十七卷共計六十餘萬字,後由梁、許夫婦所續三卷不僅文詞遜於原作,而且在故事發展上寫孟麗君被封為保和公主,與皇甫少華終成眷屬,並形成三女共一夫的結局,已非原作本意。道光元年(1821)刊行的《再生緣全傳》,女彈詞家侯芝(香葉閣主人)為之作序,她不滿意陳作和梁、許續作,刪改而成《金閨傑》,將原著改得麵目全非。又作續書《再造天》,極力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格調更低。
[48]柳如是(1618-1664),浙江嘉興人,出身賤微,身世坎坷,垂髫時穎慧絕倫,後被人賣到盛澤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養女。受徐教養,柳詩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作書得虞世南、褚遂良筆法。年稍長,流落青樓。其文學和藝術才華堪稱“秦淮八豔”之首(據明朝遺老餘澹心《板橋雜記》載,秦淮八豔分別為: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柳如是本名愛柳,因對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之句頗為讚賞,遂改名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又號蘼蕪君。後世以其字或號流傳。墜入煙花巷的柳如是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以絕世才貌與幾社(後為反清複明組織)、複社、東林黨人相交往,常著儒服男裝,與諸文人縱談時勢,詩歌唱和。時人陳臥子(子龍)、程孟陽(嘉燧)、謝象三(三賓)、宋轅文(征輿)、李存我(待問)等輩與柳如是分別有過感情糾葛。後柳氏慕東林領袖、虞山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之才學,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與曆任過晚明編修、詹事、禮部侍郎,後遭罷黜的錢牧齋結為夫妻。錢時年60歲,柳24歲。老夫少妻同居絳雲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戲稱柳如是為“柳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