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增訂版後記(1 / 1)

2011年4月底,《南渡北歸》的第三部《離別》簡體字本終於出版上市。5月,台北時報出版公司一氣推出正體字版《南渡北歸》之《南渡》《北歸》《傷別離》三部曲,在台北最著名的誠品書店和諸家大小不一的書店、電子網絡平台與讀者見麵。海峽兩岸在如此接近的時間裏推出這部以抗戰時期為主軸,反映中國知識分子理想、追求與不同命運的著作,對讀者形成的衝擊與出版人、編輯、作者等此前預想的效果基本吻合。因這部著作牽涉的人物和內容有相當一部分被屏蔽、湮沒於曆史的風塵之中,世人已“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一個世紀之初,突然將消失的人物與湮沒的故事發掘出土,自然使讀者眼睛一亮,並抱有一種對消失的那段往事懷念的溫情與敬意。有了這一個心靈的切合點,讀者迅速做出回應並在社會上引起反響就成為一種自然的事情。而在這個時空裏,約超過一百家報刊、電台、電視台、電子網站,先後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報道,客觀上增加了傳播力度、廣度和深度,使更多的、不同層次的讀者給予關注、閱讀和討論。隨著2011年底《亞洲周刊》將本著評為該年度非虛構文學類作品十大好書之冠,以及台灣出版方抓住機遇先後兩輪大規模調動媒體力量全方位進行跟蹤宣傳,使作者本人和這部著作在全球華人圈讀者中的知名度與熱度進一步提升,並在不同階級、階層和不同的地域、圈子引發了新一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師之後再無大師”“大師之後還有大師”等廣泛討論。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出版人與作者收到海內外郵件和微博私信三千餘封,其中多半是讚譽,但批評者也不少,更多的是從關懷愛護的角度,對書中不恰當的觀點、提法、疏漏舛誤,特別是錯別字予以提示、指教,希望再版時加以改正。

蒙讀者朋友和出版方的雙重好意,當時已受聘為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的我,決定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借在台島的便利,對拙著進行全麵的糾偏改錯,還原增補,添加部分以前沒有收入的內容。其間,除查閱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大學、中央大學、輔仁大學、世新大學甚至佛光大學圖書館資料,更多的是每日坐班車,由台灣清華大學所在的新竹市到台北市南港區“中央研究院”大院內附屬研究所,特別是聞名海內外的史語所資料室、傅斯年圖書館、近史所檔案室、胡適紀念館等查閱相關圖書、資料、檔案,在此基礎上對書中涉及的曆史史實排比考察,詳加考證,對錯訛之處予以改正,特別是對最新增加的原北大校長蔣夢麟、原清華大學外文係教授葉公超於國共易鼎之際赴台灣,以及後半生的史實人事更是著意搜尋,並通過各種渠道訪問與蔣葉二公有交往、幸存於人世的同事、同僚或下級、朋友、學生輩人物,通過現實的回憶還原本真,經過一番努力,總算把二公在台島的舊事大體構劃了出來,給世人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現在回憶起來,如果不是本人親到“中研院”史語所、近史所、傅斯年圖書館等民國文獻、史料、檔案豐富浩瀚之地加以稽考鉤沉,探賾索隱,尋尋覓覓,訪問與之相關聯者,要構劃出這樣一個輪廓是不太可能的。那麼,蔣葉二公的本事與他們那個時代隱藏的秘史,或許就永遠埋入塵土中不為世人所知了。今天,讀者在看過蔣夢麟、葉公超晚年的際遇之後,或許會生發出上述感想並和我一樣為二公的命運扼腕、唏噓吧。

本次增補修訂,得到了海峽兩岸學術界、教育界、文學界、企業界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幫助,由於人數眾多,實在無法一一舉出,權且在這裏一並表示感謝吧。

另外,部分讀者朋友在通讀的基礎上對錯訛和文詞不當、特別是錯別字方麵進行了校正並提出修訂意見,如濟南讀者劉連軍先生等為此花費了很多心血,在此,對以上諸君表示誠摯的謝忱。同時,對給予大力支持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員,台灣“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院士,“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黃進興(筆名吳詠慧)院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陳永發院士、台灣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院士,以及湖南文藝出版社、中南博集天卷的相關領導兼及具體為本著操勞的工作人員於向勇、康慨、楚靜、孫瑋婕、劉菲菲、張麗娜等一並表示感謝。

本次還原、增補、修訂的工作,盡管自感費力不少,因水平有限,謬誤在所難免,期盼讀到新版本的各位方家直接與出版人交流並提寶貴意見(書後版權頁有聯係人與聯係方式),同時也可通過新浪網“嶽南博客”,或新浪微博、電子信箱賜教。謝謝。

嶽南

2015.5.30於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