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日新月異潛力無窮(1)(2 / 3)

狼道智慧之九十三:用自信擊敗困難

一個人在夜晚行路,不小心跌倒在一條小溪裏。他不會遊泳,在水中動也不敢動一下,最後被淹死在水中。天亮後,人們發現,淹死他的地方的水還埋不住膝蓋。隻要他站起來,就不會被淹死了。可是這個人始終沒有想起要站起來。

說句實話,與其說這個人是被淹死的,還不如說他是被自己嚇死的。因為他沒有自信。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人本都可能比實際中的自己更偉大些,隻是我們缺乏一種不懈的努力和自信。

1945年7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方的三巨頭之一丘吉爾參加波茨坦會議後告別斯大林和杜魯門,飛回倫敦等候戰後首次大選的開票結果。然而,選舉結果如晴天霹靂,震撼了丘吉爾,也震撼了全世界。工黨以絕對優勢取勝,保守黨被攆出政府,丘吉爾丟掉了首相職務。

這個結果對丘吉爾的打擊是異常沉重的,這個結果對於一個在“二戰”中曆盡艱辛,率領美國人民獲得勝利的領導者來說,顯然也是不公平的。盡管女王授予他功臣勳章和嘉德勳章,仍無法減輕這種打擊。丘吉爾很悲傷,抱怨英國人忘恩負義。

然而,正如丘吉爾在後來闡述他人生中的座右銘時所說的那樣:“人生就是,絕不、絕不、絕不放棄。”丘吉爾並沒有就此退出曆史舞台。相反,他堅持在下議院當了6年反對黨領袖,直到1951年10月再次出任首相。此時,他已是77歲高齡的老人了。

不僅如此,丘吉爾還憑借自己出眾的智慧,敏銳地預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必然是世界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將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輝煌。所以從當上首相那天起,他就開始準備創作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著。

雖然每天能創作近一萬字,丘吉爾還是用了整整7年的時間,一直到1951年,才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最後完成。

丘吉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就是因為在他的心裏,有一種強烈的信念,他相信某些事比他自身更強大,這些更具有力量的事物正是他想去征服的。當他麵對那些具有壓倒一切、顯示巨大威懾力的山峰時,這種信念就會讓他充滿力量,敢於向最大的危險挑戰,這也是他希望做的事情。

也正是這種信念使贏家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像登山一樣,有人已經確定了某些路線是不能走的,但是贏家並不信這些,他們就要從這些路線攀上山頂。贏家不僅敢於向可能性挑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敢於向不可能性挑戰。戰勝不可能性,獲得真正的勝利,這是贏家最大的特性。

著名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17歲那年,他拿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人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但是不幸的是,不久他就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麵對這次不幸,繼續醉心於研究。

20世紀70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麵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20世紀80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誌,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

二十多歲就癱瘓在床,這對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如果霍金從此放棄努力,那麼他就會變成一個最普通的殘疾人,但疾病可以摧垮一個人的身體,摧不垮的是霍金鋼鐵般的意誌,正如海明威所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在正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條件下,霍金用尚存的健全的大腦和思維證明了他的價值與勇氣。事實上,古今中外,像霍金這樣身殘誌堅做出突出成績的人還有很多,例如:中國的吳運鐸、張海迪;美國的海倫·凱勒、羅斯福;音樂大師貝多芬,他的交響樂《命運》如重棒響棰般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心靈,鼓舞人們向命運作不屈的抗爭。他們為所有肢體健全的人做出了光輝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