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生命之中,無處不在的隻有危機與殺戮,每匹狼對周遭的一切都保持著極高的警惕之心,因此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吸納著新鮮的知識與經驗:例如怎樣更好地以智謀勝敵,怎樣更好的掌握搏殺獵捕的技巧……這些都是堪為人師的地方。
狼道智慧之九十二:成功之基,自信為上
人要爭取成功,總不會輕而易舉,一帆風順,尤其是選擇了遠大的目標,更有可能命運多舛,經曆磨難,甚至會遭遇意外的災難……這種種挫折和壓力不是使人的能動性萎縮、破碎,甘願認命;就是使人的能動性強化、堅韌,萬難不屈。如果沒有了自信,你就不會往高處走了。
請看命運不幸的陳玉書是怎樣成為億萬富翁的。他1941年出生在印尼。19歲時,懷著一顆熱愛新中國的赤誠之心,遠離較為富裕的家庭,隻身歸國。1964年,他從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畢業,按當時的政策規定,先到農村勞動鍛煉了一年,然後被分配到北京西頤中學教曆史課,每月工資54元。
沒想到橫禍飛來,隻因他在講黨史課時,依據蕭三《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一書的說法講了毛澤東是富裕農民家庭出身,結果被打成“猖狂汙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反革命分子”“罪該萬死”。從此,他身陷囹圄,一顆心破碎了。不久,又經曆了“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他的處境之險惡、悲慘也就可想而知了。
20世紀70年代,他去香港謀生。當時他身上隻有臨走時從國家外彙局兌換的50元港幣,一到香港就成為啟德機場運石填海的地盤工。這種勞動又苦又累,整天汗流浹背,隻能穿短褲背心……如此謀生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很容易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但他一點也不覺得難為情,不怕丟人。他知道在資本主義世界求生存,幹事業,必須要有兩手準備:積累資金,搜集信息。積累資金,隻有靠一點一滴節餘,而要信息靈通怎麼辦呢?他也能從實際出發,處處留心。每天下班,他要乘擺渡船,每當船靠碼頭時,他不急著往外走,總是留在最後再走,為的是把乘客們看過後丟下的報紙拾起來,帶回住處如饑似渴地閱讀。這樣既學習了各種知識,又了解了社會的現實情況。如此暗自努力很不容易,若缺乏自信主動意識,沒有預期的目標,是不會這麼堅持不懈的。這為他後來在關鍵問題上善於決斷、善於抓住機會,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五六年後,陳玉書辦起了“繁榮公司”,不過一兩年就賺了100萬元。商場風雲,瞬息變幻。他這邊發了財,在台灣那邊的投資生意卻遭到慘敗,賠了200萬元,瀕臨破產。這種慘重的打擊,又是對一個人的心理彈性、自信強度的嚴峻考驗。就在他再次奮起進取之時,他得知一個信息:北京的景泰藍大量庫存,因為景泰藍的市場很不景氣,不得不削價處理。他依據信息分析,認準用不了多久,情況就會變化。於是他籌集資金,大膽在北京簽下1000萬元的包銷合同,成為世界景泰藍大王。很快他時來運轉,生意興隆,成為億萬富翁……
卡耐基講述了美國內戰期間發生的一件事。
瑪麗·貝克,艾迪是一位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她認為生命中僅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前任丈夫,在婚後不久就離她而去,第二任丈夫又狠心地拋棄了她。她隻有一個兒子,由於生活的極度貧困,她又不得不將他送走。從此,她的兒子就音訊全無,以後的31年中,母子倆再也沒見過麵,她的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而她又一直對“信仰治療法”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性的轉折,卻發生在紐約。
在一個寒冷異常的日子裏,她在城中閑逛著,不幸的她因為路滑而摔倒,並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損傷,她不停地痙攣,醫生認為她不可能再活多久。即使她能奇跡般地挺過來,她也要和輪椅相伴餘生。
躺在一張看來像是送終的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聖經》。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這幾句話在她的一生中產生了一種無法抵擋的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體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好了起來,以及怎樣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腦子中,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我能,我一定能。”便是成功心態的直接體現,當我們在心裏不斷地發出這種積極的聲音之時,我們生命的所有能量和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它們化成強大的動力,驅趕著我們體內的惰性,引導著我們奇跡般地向著所渴望的夢想的方向和目標前進,繞開路上的一切障礙、陷阱,戰勝一切困難,直到成功。
扳本保之介先生是日本能力開發研究所所長,但在中學一年級以前,他一直被認為是腦子笨的學生,在一年級的500名學生中,他名列第470名。初中二年級後,他逐步趕了上來,進入了前10名。為什麼在短時間內取得這麼大的成績?他在總結中不無感慨道,是他父親的幫助和鼓勵,使他克服了自卑感,樹立了自信心。他的父親經常對他說:“你無論是下河捕魚,還是上山捉鳥,都幹得非常出色,這就證明你的頭腦比一般人好;下圍棋或下象棋的規則,我一教你,你馬上能學會,如果把這種精神用在學習上,學習成績一定會提高的。”這樣,他逐漸解脫了束縛自己的自卑繩索,刻苦努力,終於成為著名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