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日新月異潛力無窮(2)(3 / 3)

此後由於四處尋找工作沒有結果,最後走上了絕路。

這個擁有雙博士學位、在國外生活多年的留學生,條件比隻會拉琴、對美國絲毫不了解的王啟明可謂是好上百倍,但是由於心態的不同,使他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心理學家認為,在人出生以後,他的心靈猶如一粒種子,蘊涵了無限的潛力和可能性,等待著自己去挖掘;而要發揮這些潛能,擁有積極的心態很重要。

大家也許都讀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都應該知道海倫·凱勒這個人。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得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麵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複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麵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複述剛剛聽說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拚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麵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努力備課。

1968年6月1日,88歲高齡的海倫走完她傳奇般的一生。因為她堅強的意誌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活動。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相信眾多的有疾病的聾、啞、盲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一個看不見任何東西、說不出一句話、聽不見一絲聲響的殘疾人,為什麼能夠走出黑暗,做出了讓正常人汗顏的成績?為什麼能夠贏得世人如此高的褒獎?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之外,恐怕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她積極的心態。

海倫·凱勒正是憑借積極的心態將自己的潛能激發出來,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工具,如果你認為你自己能夠發揮潛能,它就能夠幫助你,從而使你如願以償。

有人能發揮潛能,能成功,是因為他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這就是成敗的差異。人生是好是壞,不由命運來決定,而是由心態來決定,我們可以用積極的心態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極的心態看一切。但積極的心態激發潛能,消極的心態抑製潛能。

狼道智慧之九十八:拒絕消極,保持積極

在過去以帆船航行的年代,英國和美國的船長常常麵臨著一個奇怪的問題:從英國向西航行到波士頓,比從波士頓向東航行到英國要多花兩星期的時間,這兩星期要損失不少時間和金錢。人們因此去請教一位老船長。

老船長說:“你們不知道情況,所以才多花兩個星期。大西洋深處中有看不到的灣流。向西航行時,船是逆流而行,每小時要損失三英裏的速度,所以很慢。不要和灣流去爭,避開灣流,自由航行在海上就行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其實也存在著“灣流”,那就是人的思想。當消極思想統治你的時候,就好比是逆流而行,會阻礙你前進的步伐;當積極的思想主導你的時候,就好像是順流而行,使你前進更加迅速。

如果你想成功就不要為消極思想所累,如果你想與眾不同就要有積極的思維。

清朝的曾國藩曾多次率領湘軍同太平軍打仗,可總是打一仗敗一仗,特別是在鄱陽湖口一役中,連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他不得不上疏皇上表示自責之意。在上疏書裏,其中有一句是“臣屢戰屢敗,請求處罰”。有個幕僚建議他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這一改,果然成效顯著,皇上不僅沒有責備他屢打敗仗,反而還表揚了他。屢戰屢敗強調每次戰鬥都失敗,成了常敗將軍;屢敗屢戰卻強調自己對皇上的忠心和作戰的勇氣,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