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日新月異潛力無窮(2)(2 / 3)

華人首富李嘉誠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方富豪,就在於他從不滿足自己的成績。酷愛讀書的李嘉誠在香港隻念了兩年書,由於父親病逝,全家的生計成了問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毅然挑起當家的重擔,輟學就業,當時年僅13歲。李嘉誠先在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由於勤奮好學,不到20歲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但李嘉誠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兩年後他毅然用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和從親戚處籌來的7000美元租了一間舊廠房,創辦起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龐大的塑膠花市場,為李嘉誠帶來了數以千萬港元的利潤。“長江”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製造基地,李嘉誠則被譽為“塑膠花大王”。

但是李嘉誠並沒有滿足於“塑膠花大王”這頂桂冠,而是不斷為自己開發新的起點,使自己不斷地取得更高的成績。

李嘉誠不久便大舉涉足房地產市場,1979年又斥資6.2億元,從彙豐集團購入22.4%的股權,使“長江”成為第一個控製英資大行的華資財團。1986年,李嘉誠進軍加拿大,購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數股權。

40年來,李嘉誠從經營塑膠業、地產業到掌握多元化的集團業,他的業務經營領域早已越過太平洋,向美國、向世界伸展,成為華人的驕傲。

如果當初李嘉誠滿足於自己“塑膠花大王”的稱號,裹足不前,恐怕就不會有以後的輝煌,也就不會有“華人首富”這個稱號了。

對於一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應該不斷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不斷進取,隻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大贏家。

美特斯邦威的服裝可以說是全國有名。該集團的老板周成建出生於浙江青田的一個小山村裏,小時候家裏非常貧窮。在他14歲那年,為給姐姐置備嫁妝,家裏才買了一台縫紉機,他便自學縫紉成了一名小裁縫,製作服裝出售,同時“倒賣”服裝用的紐扣等一些小商品。1985年,20歲的周成建隻身一人走出大山,來到60多公裏以外的溫州市,在妙果寺市場租了一個攤位,前店後廠製作服裝銷售。這次他成功地賺到了“第一桶金”,到了1993年他已經成為“腰纏”四五百萬元的“款爺”。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如果闊起來了,就要衣錦還鄉,好好風光一下。就在家裏人巴望著他“衣錦還鄉”的時候,周成建卻又做出驚人之舉:他將所賺的錢“砸出去”,注冊成立了美特斯邦威公司,專門製作銷售休閑服。他從實踐中探索出一條“虛擬經營”的企業運作之路:將企業的生產加工“發包”出去,著力打造美特斯邦威的品牌形象,十多年過去了,他終於創建了自己年銷售額接近20億元的“王國”。不過他還沒有滿足,企業耗資上億的溫州總部大樓正在建設,位於上海浦東占地160畝現代化的服裝設計中心也已開工……他說:“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有遠見的人追求的是長遠的目標,一個目標實現了,又會設定新的奮鬥目標,不斷地追求新的目標,為之努力奮鬥,永不停滯,永不滿足。

一個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人,正是在永不滿足中,不斷主動地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並為之奮鬥,在自我激勵中攀上事業的巔峰。

狼道智慧之九十七:自勵自強,鬥誌昂揚

20世紀90年代,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風靡全國,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吸引人們的眼球,除了劇情外,關鍵是它充滿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鼓勵人去努力,去奮鬥。

劇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如果你愛一個人,那麼讓他到紐約去吧,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那麼讓他到紐約去吧,那裏是地獄。”這句話很有意思,紐約對於一些人來說,是個天堂,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是名副其實的地獄。

區別地獄和天堂的尺度,其實就在自己的心裏。對於心態積極的人來說,那裏就是天堂,而對於心態消極的人來說,那裏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地獄。

北京的音樂家王啟明為了追逐夢想?攜帶妻子來到了美國的大都會紐約。但是,這裏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他這個音樂家在這裏根本沒有辦法生活。最後隻好放下架子,用拉小提琴的雙手去餐館刷盤子,日子可以說是過得相當淒慘。這個時候的紐約,對於王啟明來說就是典型的地獄;但是王啟明並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在努力生存,最終獲得了成功。這個時候的紐約,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天堂。

而這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心態的積極與否。如果沒有積極的心態作為後盾,在國內隻會撥弄琴弦的王啟明怎麼會激發出經商的潛能呢?又怎麼能夠獲得成功呢?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攜帶著一種看不見的法寶——積極的心態。由於有了積極的心態,王啟明赤手空拳來到了美國,並獲得了成功。還有一些比王啟明的條件優越上百倍的人,由於沒有積極的心態,而走上了絕路。

據媒體報道,一位在加拿大留學的留學生在多倫多跳橋自殺,身後遺下一雙未成年的兒女及無助的妻子。這位留學生曾經是高考狀元,在國內一所著名高校獲得碩士學位,被破格提升為該校最年輕的副教授。後遠渡重洋赴美國攻讀,並且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後來移居加拿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萬般無奈之下,在多倫多攻讀第二個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