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同樣一件事,因為存在一定的風險,甲經過細算,認為有60%的把握,便搶占時機,先下手為強,因而取勝。乙在謀劃時過於保守,認為必須有90%甚至100%的把握才下手,結果坐失良機。
任何領域的領袖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頂尖人物,正是由於他們勇於麵對風險。美國傳奇式人物、拳擊教練達馬托曾經一語道破:“英雄和懦夫都會恐懼,但英雄和懦夫對恐懼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年齡大一些的人,他們似乎什麼世麵都見過,因此總對我們講一些這不可做那不可做的理由。我們剛產生了好主意,一句話還沒說完,他就像消防隊員滅火般地向你潑冷水。這種人總能記起過去某時曾有某個人也產生過類似想法,結果慘遭失敗,他們總是極力勸你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以免自尋煩惱。
美國一家大印刷公司的經理曾回憶起他與自己公司一位會計員的一次談話,這位會計員的理想是要成為他公司的審計長,或者創辦她自己的公司。雖然她連中學都沒畢業,但她卻毫不畏懼。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公司經理提醒她:“你的會計能力不錯,這一點我承認,但你應該根據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把目標定得更加切合實際些。”經理的話使她大為惱火,於是,她毅然辭職追尋自己的理想去了。後來她成立了兩個會計服務社,專門為那些小公司和新移民提供服務。現在,她在加州的會計服務社已發展到了五個辦事處。其實,我們誰也不知道別人的能力限度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在他們懷有激情和理想,並且能夠在困難和障礙麵前不屈不撓時,他們的能力限度就更難預測了。
無論做任何事情,開始時最為重要的是不要讓那些總愛唱反調的人破壞了我們的理想。世界上愛唱反調的人真是太多了,他們隨時隨地都可能列舉出千條理由,來說明我們的理想不可能實現。我們一定要堅定立場,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但是,當我們從事某項新事務時,失誤便會伴隨而來。無論是作家、銷售人員,還是運動員,隻要我們不斷向自己提出挑戰,就難免出現失誤的風險。
吉姆·伯克晉升為美國翰森公司新產品部主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開發研製一種供兒童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這種產品的試製失敗了,伯克心想這下可要被老板炒魷魚了。伯克被召去見公司的總裁,然而,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你就是那位讓我的公司賠了大錢的人嗎?”總裁問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賀.你能犯錯誤,說明你勇於冒險。而如果你缺乏這種精神,我們的公司就不會有發展了。”數年之後,伯克本人成了翰森公司的總經理,他仍牢記著前總裁的這句話。
勇於冒險求勝,我們就能比我們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勇冒風險的過程中,我們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我們提出挑戰,不斷地獎賞我們,也會不斷地使我們恢複活力。
香港商人陳玉書在他的自傳《商旅生涯不是夢》裏指出:“致富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譬如說,地產市場我看好,別人看壞,事實證明是好,我能發大財;反之,我看好,別人看壞,事實證明是壞,我便要受大損失,甚至破產;如果大家都看好,我也看好,事實證明是對了,則也僅僅能糊口而已。”
精明的人能謀算出冒險的係數有多大,同時做好應付風險的準備,則可以勝算。世界的改變、生意的成功常常屬於那些敢於抓住時機、適度冒險的人。有些人很聰明,對不測因素和風險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點兒險,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永遠隻能平庸而已。實際上,如果能從風險的轉化和準備上進行謀劃,則風險並不可怕。
生命運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探險,如果不是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是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
有限度地承擔風險,無非帶來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如果我們獲得成功,我們可以提升至新領域,顯然這是一種成長;就算我們失敗了,我們也很快可以清楚為什麼做錯了,學會以後該避免怎麼做,這也是一種成長。
事實上,鼓勵嚐試風險的社會環境,有助於培養個人不滿足於現狀、勇於進取的精神,也有利於提高個人對市場變動的敏銳感。一個人往往在冒險並盤算著該做什麼時,成長最快。一位日本專家指出:人類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智慧,也擁有了很多智慧,這能給人以更大冒險的可能性。但是,即使有可能性,也不能斷定所有的人都敢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