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敢於冒險,敢於嚐試;隻有這樣,才會創造並把握住更多的機會。
狼道智慧之一百零六:勇於競爭,調動激情
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不見得全是壞事,有時候通過競爭,可以讓機遇之花遍地盛開,給你帶來一個幸福的春天。
古人有“並逐日競,對辯日爭”的說法,意思是說:你追我趕,對問辯論,就叫做競爭。人若不參加競爭,就不夠緊張,不會活躍,內心深處的熱情就調動不起來,你自己的潛能就發揮不出來。可見,我國古人對於競爭及其作用,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
但是在我們的意識裏,總是以為競爭就是帶著殘酷和血腥的,所以,很長時間內隻提倡團結合作,而不提倡競爭。其實,列寧就是競賽和競爭的倡導者,他認為競賽和競爭可以“在相當廣闊的範圍內培植進取心、毅力和大膽首創精神”。一個人在平等的競爭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能夠極大地發揚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奮鬥精神。因此,競爭可以成為催人上進、促人前進的有效動力。在心理學中競爭被視為能激發一個人自我提高的一種動機形式。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羅歇·吉耶曼和安德魯·沙利持續22年的競爭就是一個生動的事例。
沙利是波蘭出生的美國科學家,吉耶曼是法國科學家01955年,他倆不約而同地宣布了一個相同的基本發現——主張首先從下丘腦分離出垂體釋放的“促皮質素的下丘腦因子”(CRF)。以前,他倆是在互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這一研究的,從此,一場分離CRF的競爭開始了。他倆誰都不甘落後,誰都想領先分離出CRF。經過持續22年之久的你追我趕和不斷奮鬥,雖然他倆都沒有分離出CRF,然而,沙利首先分離、合成了“促甲狀腺激素釋放的下丘腦因子”(TRF)和“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因子”(LHRF),而吉耶曼卻領先分離、合成了“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SRIF)。他倆的這些科研成果,證實了腦激素的存在,不僅為控製某些重要疾病開辟了新的道路,而且為找出控製人口的安全方法提供了可能,成為神經內分泌學史上劃時代的裏程碑。鑒於這一係列重大成果,他倆榮獲了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倆的激烈競爭,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由此看來,有人把競爭比作人才成長的催化劑、加油站和壓力器,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以及從事的各項活動中,都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競爭。比如學生時期的考試,不僅升學考試要爭個高低,平時許多考試也有競爭問題;至於各種各樣的體育比賽、文藝大賽、各級各類的評優活動都是競爭的有形表現。即使不舉行這種有形的競賽活動,競爭仍然在無形地進行著:誰的工作業績最突出?誰的演說口才最好?誰的動手能力最強?甚至誰經常受到單位領導的表揚?等等,都可能形成無形的競爭。因此,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應當自覺培養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競爭精神。
機遇之花在競爭之中盛開。當你獲得一次競爭,你就獲得了一次可貴的機遇。失敗了,你可以積累經驗,從頭再來;成功了,你的信心會更加強盛,你會感受成功到來的喜悅。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你要拒絕呢?
競爭意識比較強的人,勇於投入競爭,積極從事各項具有競爭性質的活動,競爭對於這種人的激勵作用往往比較大,它可以進一步促使~個人確立目標和誌向,增強自身的活力和動力,縮小自己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而且容易感到生活富有生氣,奮鬥充滿樂趣。相反,一個競爭意識比較弱的人,或者是一個害怕競爭的人,往往會把競爭中一時的勝負看得過重,不容易理解“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更缺乏把失敗看作成功的先導的胸懷,一旦遇到挫折,就想從該項活動中退出去。
當然,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不是通過正當手段,而是采取營私舞弊、借助權力、拉幫結派等不正當手段,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動機和行為。這種行為,使競爭變得失去不平,競爭的結果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這種動機使競爭者變得卑劣和低下,它即使讓你獲得一些暫時的機遇,取得一些成就,但是肯定不會有好的結果,因為這樣越走越遠,終究要將一個人推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