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沙時紀:沙漠之旅,時間之旅(1 / 3)

沙時紀:沙漠之旅,時間之旅

深度涉足

作者:趙坤琦 常俊傑 張振

時間如沙,從指間流過。不同於其他大多數測量時間的方法,具體的沙漏代表了抽象的過去和未來,也使沙成為了某種持久的時間符號。莫斯科紅場上佇立著世界上最大的沙漏,由丙烯酸玻璃和鋼鐵製成的它,在陽光下尤其晶瑩剔透。漫畫家蘆原妃名子描繪了一段從初戀延展開的愛情故事,用沙漏和日本根島的沙漏博物館牽係起男女主人公從青梅竹馬到分道揚鑣,再到重圓舊夢的十多年曆程。錐形玻璃瓶中,簌簌流淌的細沙訴說出各種溫暖的、旖旎的、悲愴的不可思議的故事。

那些由流沙和沙丘所覆蓋的地形被稱為沙漠,占據了地球表麵將近1/3的麵積。大部分沙漠自然條件嚴酷,甚至人跡罕至,但是自然也給這裏留下了天成的傑作:連綿起伏的沙丘如同黃色的浪頭,衝向遠方,給人一種暢曠而神秘的感覺;沙丘流暢的線條與柔和的色彩,再搭配沙海日出、晚霞夕照,化成無比壯麗的美景。沙漠對於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我們好似一麵魔鏡,正如一位探險家所說:“沙漠是這樣一種地方:踏入之前憂心忡忡,邁出之時毫無遺憾。”

記憶:沙子埋沒和捍衛的故事

也許很難相信,在茫茫沙海中曾誕生過燦爛的文明和繁盛一時的城市。但人類的文明史,實際上就是水的文明史,逐水草而居的人們,建立了一座座古城池的同時,又不得不因為河流改道或長期幹旱而拋棄曾經的家園。於是,在新疆,塔什墩古城、通巴斯巴什古城、不徒瓦什古城、托卜協爾古城等等有名稱或者無記載的城池相繼衰落了,隨之而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風沙以及鹽堿,毫不留情地將這些繁華的城市肢解掩埋。還記得好友跟我說,他曾在新疆的一片荒原上轉了半天,那裏曾經是龜茲國所管轄的土地,然而現今已看不出任何城市的遺跡,他忽然明白了,是時間抹殺了一座城市,讓它們從哪裏來又回到了哪裏去。

竊以為,最完整、最精美的古羅馬遺址不是在歐洲,而是在北非,特別是在利比亞,即從塞卜臘塔到萊普提斯一線的地中海沿岸。這些古跡構成了地中海南岸一個新月形的古羅馬遺跡群,其中最有名的是大萊普提斯(Leptis Magna)。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遺址,在經曆了最偉大的繁榮之後神秘衰落了,考古學家發現它時,城牆已被完全拆除,古城裏所有的建築完全暴露在風沙裏。

同期曾被納入古羅馬版圖的敘利亞,先後經曆了腓尼基、古巴比倫、古埃及、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更替的統治者使這裏留下了量多且盛大的遺跡,尤其著名的是巴爾米拉古城。它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古城,曾是連接波斯灣、地中海及西方各國的貿易中心,被稱作“沙漠中的新娘”。而今,300年的繁華散盡,當年富庶的城市隻剩下6平方公裏的斷壁殘垣,往來的遊客唯有從這些立柱和石階裏一窺它往日的輝煌。

今年的春節剛過,我去了一趟埃及,留下了被烈日曬得黑了八度的皮膚。從埃及回來,在驚歎古埃及人創造出如此燦爛的世界文明之餘,也在哀歎和擔憂這些古跡的命運。這些沙漠中的古跡,在自然風化、沙漠侵蝕、遊人踩踏的影響下,損毀極其嚴重。雖然埃及當地在金字塔周圍修建了“隔離牆”以阻止過分好奇熱情的遊客和四處亂跑的駱駝對塔的損壞,但風沙和酸雨對它們的破壞還是需要人們對環境投入更多的關注。不過,也有些古跡反而受到了沙漠的庇護,比如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古廟——巴丹吉林廟。這座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古廟,在“文革”中,由於其地處大漠而免遭破壞,是阿拉善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寺廟。廟四周有湖水包圍,莊重而別致,被稱作“沙漠中的故宮”。同樣的還有地中海沿岸的古羅馬遺跡群,因長時間處於人煙稀少的沙漠和牧區,客觀上也避開了偷盜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