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年謎殤,從樓蘭到米蘭(2 / 2)

第二天,保護員小高陪同我們去樓蘭。從保護站到樓蘭古城有40公裏路程,開始還是在羅布泊幹河床裏行駛,偶爾見到幹枯的水草和蘆葦的痕跡。沿路的車轍溝裏有幾處掩埋的釘子板,阻止未經批準的車輛私自闖入樓蘭,小高很準確地找到埋藏釘子板的地方清理障礙。之後的20多公裏是風蝕地貌區,沒有像樣的路,越野車在溝壑中穿行,像是顛簸在波峰浪穀中。

中午時分,抵達了已在厲風吹蝕下難以辨認的樓蘭古城。古城基本呈正方形,總麵積約10萬平方米,土築牆垣早已殘缺不全,進入城中,到處散落著殘碎的陶片,樓蘭城內的最高建築物是位於城東部的一座高約10米的佛塔,塔基為方形,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壘砌而成的,已經殘破不堪,塔身中部的大裂縫讓人想起當年斯文·赫定雇傭當地人粗暴挖掘、灰土飛揚的場麵。

佛塔西南麵的3間房的牆壁還在,是當年的官署駐地,房前縱橫狼藉的巨型木柱、檁條、蘆葦、檉柳,充溢著劫後的悲涼。上世紀初到30年代,一批批西方探險者們闖入樓蘭,掠奪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包括色澤鮮豔的紅布、絲綢、毛毯,棕色的發辮,斑駁的錢幣,古拙的陶器,羅馬風格的木雕飾件,最珍貴的是有文字的木簡和紙質文書以及晉代手抄本《戰國策》。魏晉書法真跡存世寥寥無幾,被曆代收藏家視為珍寶,而斯文·赫定在樓蘭遺址裏一次發掘所獲就達150餘件,現在要想目睹更多樓蘭文物的真容,隻有到歐洲的博物館了。

對於樓蘭的廢棄與消亡,社會學家和曆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是絲綢之路的改道,水資源的匱乏,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或者瘟疫?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在公元5世紀前後,一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似乎在一夜之間從人間蒸發,這也是樓蘭神秘的另一麵。盡管造成樓蘭的毀滅有多種因素,但人類卻難辭其咎。如今,走進這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的樓蘭,找不到昔日的輝煌與繁盛。維吾爾族姑娘在3間房前打起手鼓,彈起都塔爾,唱著古老的民歌,讓人平添了許多複雜的心緒和無邊的感慨。

說樓蘭,不能不說到“樓蘭美女”。樓蘭古城位於新疆地區的沙漠地帶,異常幹燥的氣候,使得那些消逝於沙漠中的人體免於腐爛,從而得到完好的保存,成為木乃伊。在樓蘭古城周邊的古墓中有大量幹屍出土,年代最長的有3800多年,它們直觀地再現了當年人物的形貌、種族特征、性別、服飾等,是彌足珍貴的科學資料。在若羌縣博物館保存著一具女屍,她神態安詳,眼瞼輕合,睫毛長而柔美,一頭烏發梳理整齊,鼻直口方,端莊秀美,像剛剛睡著一樣,若羌人據此繪出複原圖像,認為這就是他們心中的“樓蘭美女”。

從樓蘭回到若羌的路上,我們又去走訪了米蘭古城。米蘭古城位於若羌縣城東80公裏的米蘭河北岸。西漢時,米蘭即為樓蘭國的伊循城,維吾爾語叫“突布提城堡”,意為“種田人的城”,唐代文獻中也叫屯城,是樓蘭王子尉屠耆屯田的地方。樓蘭國漢代以後改名鄯善國,米蘭便成為一處重要的曆史遺存。

米蘭遺址由古城堡、佛寺和屯田區三部分組成,城堡為唐代吐蕃占領期間所建,東西長70米,南北寬30米,土坯砌築,用紅柳和胡楊樹枝加固牆體,西牆和北牆保存完好,清理出的房舍牆基清晰可見。

佛寺分東、南、西3座大寺,現存11處建築遺址,1907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首次在這裏進行考古挖掘,盜走8幅有翼天使壁畫、一個大佛頭、木雕、彩陶罐、絲織品,以及大量的梵文、吐蕃文等珍貴文獻。米蘭壁畫具有明顯的西方犍陀羅風格特征,與西域各地的佛寺壁畫畫風有很大不同,年代跨度為公元3世紀到5世紀。

米蘭的灌溉渠道位於遺址區內,由一條總幹渠、7條支渠和許多鬥渠、毛渠所組成,呈一扇形由南向北展開,灌溉範圍東西約6公裏,南北約5公裏。據專家研究,米蘭灌溉渠道的時代大致為漢唐時期。站在古城堡上,還能看到當年屯田的痕跡。在古代,這裏土地肥沃,水利發達,據說屯田麵積達4.5萬畝。

關於米蘭,還有這麼一段有趣的軼事。1979年,意大利米蘭市市長拉列德·威廉給新疆米蘭的“市長”寫信,說希望與世界上所有的米蘭城市聯係,出版一本名叫《世界米蘭》的書,據了解,全世界共有33個名叫米蘭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城鎮,不過,拉列德·威廉沒有想到,新疆的米蘭早已是沙漠中的一處遺址了,如果在1000多年前,會當之無愧入選的。如今,米蘭古堡和佛塔實施保護性修複,米蘭河間歇流淌著,昭示這裏曾經的輝煌。

在西部,在新疆,像樓蘭和米蘭這樣的古城遺跡有無數,斷壁殘垣,滿目荒涼,也許地下再無可以發掘的驚世文物了,但是沉寂的古城卻像一位曆史老人靜臥沙海戈壁之上,有太多的故事隨同軀體一起殉葬了,也有太多的千古謎團掩藏在牆縫裏,土層下。別輕易扒開和揭露,我們現代人能做的是擋住惡風和流沙的侵擾,守護好我們昨日的家園。